农一师志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农一师志》
【作者】:农一师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时间】:1994
【页数】:614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制
第一章 沿革
第一节 军队建制
第二节 农一师建制
第三节 基层单位
第二章 区域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区域范围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理
第一节 地形地貌
第二节 地域分布
第二章 自然条件
第一节 气候
第二节 水资源
第三节 土地资源
第四节 土壤
第五节 草场资源
第六节 植物资源
第七节 动物资源
第八节 天敌资源
第九节 矿产资源
第三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第二节 牲畜疫病
第三节 农业病虫害
第四节 地震灾害
第三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数量
第一节 人口来源
第二节 人口分布
第三节 人口变动
第四节 人口密度
第二章 人口构成
第一节 性别构成
第二节 年龄构成
第三节 职业构成
第四节 民族构成
第五节 文化构成
第三章 人口控制
第一节 晚婚
第二节 优生
第三节 政策措施
第四篇 屯垦
第一章 垦荒
第一节 垦区开发
第二节 开荒造田
第二章 农田建设
第一节 水利土壤改良
第二节 农业土壤改良
第三节 农田保护
第三章 土地管理
第一节 耕地管理
第二节 土地使用监察
第四章 垦区建设
第一节 农场布局
第二节 经济结构
第三节 商品基地建设
第四节 经济协作
第五节 保险事业
第五章 经济体制
第一节 计划体制
第二节 经济责任制
第五篇 中国共产党
第一章 中共农一师委员会
第一节 党代表大会
第二节 党委工作机构
第三节 基层党组织
第二章 党员
第一节 党员发展
第二节 党员教育
第三节 先进表彰
第三章 党务
第一节 纪律检查
第二节 宣传教育
第三节 统战·侨务
第四节 保密工作
第五节 机要工作
第六节 史志编篡
第六篇 行政
第一章 行政领导
第一节 工作机构
第二章 干部
第一节 干部管理
第二节 老干部工作
第三章 其他事务
第一节 普选
第二节 信访
第三节 外事
第七篇 种植业
第一章 粮食作物
第一节 水稻
第二节 小麦
第三节 杂粮
第二章 经济作物
第一节 棉花
第二节 油料作物
第三节 甜菜
第四节 啤酒花·打瓜
第五节 药材
第三章 其他作物
第一节 蔬菜
第二节 西瓜·甜瓜
第三节 苜蓿
第四章 耕作
第一节 轮作复种
第二节 间作·休闲
第三节 土壤培肥
第五章 栽培技术
第一节 播种
第二节 田间管理
第六章 作物保护
第一节 植检机构
第二节 虫害防治
第三节 病害防治
第四节 草害防治
第八篇 长绒棉
第一章 种植
第一节 主栽品种
第二节 基地建设
第二章 栽培技术
第一节 栽培温度
第二节 土壤培养
第三节 播种
第四节 田间管理
第三章 育种
第一节 良种繁育
第二节 良种加工
第九篇 林园
第一章 森林资源
第一节 原始林
第二节 次生林
第二章 人工林
第一节 植树造林
第二节 防护林
第三节 林木品种
第四节 育苗
第三章 果树
第一节 种植
第二节 果树品种
第三节 果品产量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林果结构
第三节 森林管护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第五节 采伐
第十篇 畜牧业
第一章 饲养
第一节 牲畜
第二节 家禽
第三节 畜禽产品
第二章 草场·饲料
第一节 草场
第二节 草场保护
第三节 饲料加工
第三章 疫病防治
第一节 疫病种类
第二节 预防治疗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经济效益
第十一篇 农业机械
第一章 农机类型
第一节 耕作机械
第二节 收获机械
第三节 运输机械
第四节 其他机械
第五节 农机总动力
第二章 农机作业
第一节 作业水平
第二节 维修制造
第三章 农机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农机队伍
第三节 经营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第十二篇 水利·水产
第一章 水利工程
第一节 引水工程
第二节 排水工程
第三节 蓄水工程
第四节 防洪工程
第五节 机井
第二章 灌溉利用
第一节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利用
第三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水文站
第三节 管理制度
第四章 水产
第一节 水产养殖
第二节 水产种类
第三节 天然饵料
第四节 产量
第五节 水产种植
第十三篇 重工业
第一章 电力
第一节 水电
第二节 火电
第三节 供电
第二章 机械工业
第一节 机械维修
第二节 机械制造
第三章 建材
第一节 水泥
第二节 制砖
第三节 水泥预制品
第四节 其他建材
第四章 采矿·冶炼
第一节 煤炭
第二节 原油采炼
第三节 硫磺
第四节 磷矿
第五节 其他矿产
第六节 炼钢
第五章 化工
第一节 酸碱制品
第二节 化肥
第三节 轮胎翻新
第十四篇 轻工业
第一章 纺织工业
第一节 棉纺织
第二节 毛纺织
第三节 针织
第四节 印染·织染
第二章 粮油加工
第一节 粮食加工
第二节 植物油加工
第三章 棉麻加工
第一节 棉花加工
第二节 麻加工
第四章 食品加工
第一节 糕点·糖果
第二节 酒·饮料
第三节 奶粉·豆制品
第四节 调味品
第五章 造纸印刷
第一节 造纸
第二节 印刷
第三节 纸箱
第六章 皮革·服装
第一节 皮革
第二节 被服
第三节 制鞋
第七章 塑料·日用化工
第一节 塑料制品
第二节 日用化工
第八章 甘草加工
第一节 甘草
第二节 甘草膏
第九章 日用杂品
第一节 铁器
第二节 木器
第三节 陶瓷
第四节 杂品
第十五篇 建筑
第一章 建筑安装
第一节 房屋建筑
第二节 外建工程
第三节 垦区城镇建筑
第四节 居民点建设
第五节 设备安装
第二章 建筑器材
第一节 施工机械
第二节 建筑材料
第三章 建筑队伍
第一节 施工队伍
第二节 技术人员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经营机制
第二节 经营效益
第十六篇 交通运输
第一章 道路
第一节 垦区干线
第二节 团场道路
第三节 专用道路
第二章 桥涵渡口
第一节 桥涵
第二节 渡口
第三节 水运试航
第三章 运输t
第一节 运输工具
第二节 公路货运
第三节 公路客运
第四章 运输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制
第二节 公路养护
第三节 业务管理
第四节 经济效益
第五章 邮电
第一节 业务网点
第二节 邮电业务
第十七篇 商业·外贸
第一章 商业
第一节 零售
第二节 商业批发
第三节 储运
第二章 饮食服务业
第一节 饮食业
第二节 服务业
第三章 农贸市场
第一节 集市贸易
第二节 市场管理
第四章 外贸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对外贸易
第五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计划管理
第二节 物价管理
第十八篇 物资
第一章 物资供应
第一节 农用物
第二节 农用机械
第三节 能源
第四节 金属机电
第五节 基建物资
第二章 物资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仓储管理
第三节 废旧物资利用
第四节 销售
第十九篇 计财·金融
第一章 财务
第一节 财务盈亏
第二节 建设投资
第二章 审计
第三章 金融
第一节 银行机构
第二节 储蓄·贷款
第二十篇 劳动人事
第一章 职工
第一节 职工队伍
第二节 干部构成
第二章 劳动就业
第一节 待业人员安置
第二节 其他安置
第三章 工资
第一节 工资形式
第二节 工资调整
第三节 补贴·津贴
第四节 工资水平
第四章 劳保福利
第一节 劳动保险
第二节 职工福利
第三节 职工退(职)、离休
第二十一篇 武装
第一章 人民武装
第一节 部队
第二节 武装工作机构
第二章 兵役
第一节 征兵
第二节 预备役
第三章 民兵
第一节 组织建设
第二节 教育·训练
第三节 执行重大任务
第二十二篇 政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节 公安机构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第三节 治安
第四节 户籍管理
第五节 刑案侦破
第六节 保卫
第七节 消防
第二章 检察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刑事监察
第三节 法纪检察
第四节 司法监督
第五节 经济检察
第六节 参预综合治理
第三章 法院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审判制度
第三节 案件审理
第四节 案件复查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节 司法机构
第二节 律师工作
第三节 公证
第四节 调解
第五节 法制宣传
第六节 法律服务
第五章 劳改管理
第一节 劳改管理机构
第二节 劳改单位
第三节 狱政
第四节 劳改经济
第二十三篇 群众团体
第一章 工会
第一节 工会组织
第二节 会员状况
第三节 工会工作
第二章 共青团
第一节 组织机构
第二节 共青团工作
第三节 少先队工作
第三章 妇幼工作
第一节 妇女工作
第二节 幼儿保育
第二十四篇 教育
第一章 普通教育
第一节 幼儿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中学教育
第二章 专业教育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
第二节 技工教育
第三节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扫盲
第二节 文化补课
第三节 技术教育
第四节 高等教育
第四章 勤工俭学
第一节 校办工厂
第二节 学农活动
第五章 教育管理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教育经费
第三节 教育设施
第四节 招生
第五节 学制·课程
第六节 学校管理
第二十五篇 文化·体育
第一章 报纸
第一节 《塔里木报》
第二节 通讯·报道
第二章 文艺
第一节 文艺团体
第二节 文艺表演
第三节 文艺创作
第三章 电影·电视·广播
第一节 电影放映
第二节 电视台
第三节 有线广播
第四章 图书
第一节 图书馆(室)
第二节 垦区书店
第五章 档案
第一节 档案机构
第二节 档案利用
第六章 体育
第一节 职工体育
第二节 学校体育
第二十六篇 科技
第一章 科学研究
第一节 专业科研
第二节 群众科研
第二章 科技活动
第一节 科技普及
第二节 科技服务
第三章 科研机构
第一节 科学技术委员会
第二节 科研单位
第三节 科协组织
第四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科技人员
第二节 专业结构·分布
第三节 科技表彰
第二十七篇 医疗卫生
第一章 医疗
第一节 西医
第二节 中医
第三节 精神病治疗
第四节 护理
第五节 医疗活动
第六节 医疗事故
第七节 医疗制度
第二章 医学科研
第一节 科研活动
第二节 学术交流
第三章 卫生保健
第一节 职工保健
第二节 妇幼保健
第三节 学生保健
第四节 疫病防治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四章 医药
第一节 药品供应
第二节 药品生产
第三节 药品管理
第五章 卫生队伍
第一节 医技人员
第二节 专业培训
第二十八篇 社会
第一章 人民生活
第一节 收入
第二节 消费
第三节 住宅
第二章 民事
第一节 支援地方
第二节 民族团结
第三节 救灾扶贫
第四节 社会福利
第五节 拥军优属
第六节 婚姻登记
第七节 丧葬
第三章 民族
第一节 汉族
第二节 维吾尔族
第三节 其他民族
第四章 宗教
第一节 伊斯兰教
第二节 宗教事务
第五章 地名
第一节 自然地名
第二节 新垦地名
第二十九篇 重大政事
第一章 肃清匪特
第二章 肃反
第三章 “三反”运动
第四章 整风、反右派
第五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
第七章 拨乱反正
第三十篇 人物·集体
第一章 人物传记
第二章 人物简介
第三章 人物表
第四章 人名录
第五章 先进集体
附录
一、文献
二、中央领导人视察农一师和接见农一师代表
三、生产谚语
四、诗歌
五、歌曲
农一师史志编纂委员会
编后记
· 农一师志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农一师志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简称“农一师”)是中国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之一,它见证了屯垦戍边的辉煌历史,也承载着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使命。《农一师志》作为记录农一师发展历程的重要史志文献,不仅展现了农垦人筚路蓝缕的奋斗史,更折射出国家战略在边疆落地生根的宏伟画卷。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与发展沿革”、“经济建设与产业格局”、“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与精神风貌”四个方面,全面阐述《农一师志》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揭示其在新时代中的独特地位与发展前景。通过纵观其历史、解读其成就、洞察其精神,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农一师的过去与现在,也能从中汲取开拓进取的力量,为新时代的新疆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历史渊源与发展沿革
农一师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为巩固国防、开发边疆,大批复员军人、知识青年和支边干部来到塔里木盆地,以“屯垦戍边”为己任,开垦荒原、建设家园。农一师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农垦部队,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最初的农场与连队,开启了新疆农垦事业的崭新篇章。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农一师逐步走上制度化、组织化的发展道路。它不仅承担着经济生产的任务,还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农一师志》中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从草创到壮大的历程,展现了农垦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农一师迎来了历史性转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一师加快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多元化经济路径,推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如今的农一师已成为南疆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和社会稳定力量,为新疆乃至全国的边疆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经济建设与产业格局
农一师的经济建设始终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多业并举”为核心思路。早期以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逐步形成以优质棉花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农一师生产的“长绒棉”“海洋棉”等优质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为国家纺织工业提供了重要原料。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农一师积极引进滴灌技术、智慧农业系统和机械化收割设备,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产量。通过推广节水灌溉和轮作制度,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干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例。
此外,农一师大力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了棉花加工、食品深加工、农机制造等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近年来,农一师还发展了新能源产业、旅游业和电子商务,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一师志》对此做了详尽记述,反映出经济结构由单一向多元的深刻转变。
3、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
在社会建设方面,农一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各类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遍布各团场,为农垦职工及其子女提供了优质的教育保障。
医疗卫生事业的提升同样显著。从最初的简陋医务室到如今配备先进设备的综合医院,农一师实现了医疗体系的全面升级。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极大提升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现代化社区、供热供水系统、公路与互联网网络的完善,让农垦连队逐步转型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农一师志》以翔实数据展示了农垦地区民生改善的历史轨迹,记录了从贫瘠荒原到美丽家园的伟大蜕变。
4、文化传承与精神风貌
农一师的文化根脉深厚,它不仅是屯垦戍边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延续。《农一师志》通过大量口述史料与人物传记,生动记录了几代农垦人以汗水浇灌大地、以信念铸就精神的壮丽篇章。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农垦精神,成为农一师的文化灵魂。无论是抗洪救灾、生态治理,还是民族团结、社会服务,农垦人始终以团结奋进的姿态,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精神也被纳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成为传承与弘扬的重要内容。
如今,农一师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与传播,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广场等设施,通过影视、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讲述农垦故事,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这不仅让农垦精神得以延续,也让更多人了解并敬仰这片热土上的奋斗者。
总结:
《农一师志》不仅是一部地方志书,更是一部精神史诗。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详实的资料和独特的笔触,全面记录了农一师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这部志书展现的不仅是经济建设的辉煌成果,更是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时代的互动史诗。通过对《农一师志》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国家边疆建设的伟大力量,也能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西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一师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它将继续弘扬屯垦戍边精神,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为新疆的繁荣稳定和祖国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农一师志》因此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启迪者。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