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学概论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方志学概论》
【作者】:来新夏主编
【出版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时间】:1983
【页数】:288
前言
第一章 方志与方志学
第一节 方志概说
一、方志及其起源
一、方志及其起源
第一节 方志概说
第一章 方志与方志学
前言
目 录
目 录
二、方志的名目
二、方志的名目
三、方志的种类
三、方志的种类
四、方志的性质
四、方志的性质
五、方志的特征和作用
五、方志的特征和作用
六、历代方志的现存状况
六、历代方志的现存状况
第二节方志学概说
一、方志学研究对象、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节方志学概说
一、方志学研究对象、内容及其意义
二、方志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方志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历代的方志编纂
第二章 历代的方志编纂与研究
第一节 历代的方志编纂
第二章 历代的方志编纂与研究
一、汉魏隋唐时期的方志
一、汉魏隋唐时期的方志
二、两宋时期的方志
二、两宋时期的方志
三、元明时期的方志
三、元明时期的方志
四、清代的方志
四、清代的方志
五、民国时期的方志
五、民国时期的方志
六、旧方志的局限性
六、旧方志的局限性
第二节 历代的方志学研究
第二节 历代的方志学研究
一、清代以前对方志理论的研究
一、清代以前对方志理论的研究
二、清代方志学的建立
二、清代方志学的建立
三、民国时期的方志学研究
三、民国时期的方志学研究
第一节对于旧志的整理与利用
第三章建国以来的方志整理、研究与编纂
第一节对于旧志的整理与利用
第三章建国以来的方志整理、研究与编纂
第二节方志学研究
第二节方志学研究
第三节新方志的编纂
第三节新方志的编纂
第一节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方志编纂的指导思想
第四章方志编纂的原则与体例
第四章方志编纂的原则与体例
第二节方志编纂的原则
第二节方志编纂的原则
第三节方志编纂的体例
第三节方志编纂的体例
第四节方志编纂中的人物立传问题
第四节方志编纂中的人物立传问题
第五章方志编纂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节编志机构的建立
第一节编志机构的建立
第五章方志编纂的方法与步骤
第二节专业人员的培训
第二节专业人员的培训
第三节资料的搜集、鉴别与整理
第三节资料的搜集、鉴别与整理
第四节分撰志稿与总纂定稿
第四节分撰志稿与总纂定稿
第五节方志编纂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第五节方志编纂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附录
一、关于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建议(附新编省、市、
县志基本篇目)
一、关于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建议(附新编省、市、
附录
县志基本篇目)
二、省市县地方志编纂工作意见示例
(一)《湖南省志》编写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湖南省志》编写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二、省市县地方志编纂工作意见示例
(二)关于编纂《武汉志》的几点意见
(二)关于编纂《武汉志》的几点意见
(三)县志编修初探
(三)县志编修初探
三、方志学重要书目论文索引
三、方志学重要书目论文索引
· 方志学概论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方志学概论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方志学是研究地方志书编纂、体例、内容及其历史价值的一门学问,它不仅是地方文化记忆的载体,更是国家历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学概论》作为系统阐述这一学科的基础性著作,对于理解地方志的形成逻辑、方法论体系以及社会文化意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从“方志学的起源与发展”、“方志编纂的理论与方法”、“方志的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新时代方志学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对《方志学概论》所揭示的学理体系进行详细阐述。文章力求通过学理分析与现实思考相结合,展现方志学在中国学术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揭示其在地方治理、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中的独特地位,为理解当代方志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思维启示。
1、方志学的起源与发展
方志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地理记载与地方文献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禹贡》《山海经》等典籍就包含了地域、物产、民族、风俗等要素,成为后世方志的雏形。至汉代,官方开始系统地编撰地方志,如《地理志》《郡国志》等,奠定了方志编纂的初步框架。这一时期的方志注重地理与行政信息的汇总,为后来的方志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是方志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地方行政体制的成熟与文化教育的普及,方志逐渐从单纯的地理记述发展为综合性文献。宋代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主持修志,提出了“以史为鉴”“以地为本”的修志原则,使方志具备了史学与地理学的双重属性。学者开始关注方志的体例规范与编修原则,方志学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意识。
明清时期,方志编纂进入鼎盛期,全国各地修志成风,产生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地方志文献。《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巨著,不仅总结了全国地理与人文状况,也推动了方志学理论的成熟。此时期的方志学家强调史实考据、资料系统化与地方特色的突出,使方志成为研究地方社会的重要史料来源。
2、方志编纂的理论与方法
《方志学概论》指出,方志编纂的科学性体现在体例设计、资料采集与文字表达三大方面。体例是方志的骨架,它决定了内容的组织结构与逻辑体系。传统方志一般包括地理、建置、人物、风俗、物产、教育、艺文等篇章,不同朝代和地区根据实际需要有所调整。现代方志在继承传统体例的基础上,引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新内容,更具时代特征。
资料采集是方志编纂的核心环节。古代修志多依靠实地考察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编纂者往往亲临其地,访古问俗,搜集史料。现代方志则注重档案资料、统计数据和口述史的综合运用,强调数据的真实性与系统性。《方志学概论》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时间为线索”,主张在史料选择上既要广泛搜集,又要严谨甄别。
在文字表达方面,方志要求语言精练、结构清晰、叙述客观。传统方志常采用史传体或纪事体,而现代方志更重视叙述的条理化与信息化表达,力求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方志、数据库方志等新形式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了方志编纂的现代化与标准化。
3、方志的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
方志作为地方历史与文化的综合记载,承载着丰富的社会记忆与精神象征。它不仅记录了地方的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与行政变迁,也保存了民间信仰、风俗习惯、教育制度与文艺活动等文化信息。方志因而成为研究地方社会变迁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对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术角度看,方志学在史学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它既依托历史学的考据方法,又吸收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思维。通过对方志的系统分析,可以揭示区域发展的空间逻辑与社会结构,弥补正史在地方层面记载的不足。《方志学概论》指出,方志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史料利用,更在于通过地域文献构建对中国社会整体性的理解。
此外,方志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功能。它帮助人们理解地方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特征,增强地域自信与文化凝聚力。在当代社会,随着地方治理与文化旅游的兴起,方志的应用价值不断扩大,成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4、新时代方志学的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方志学迎来了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机遇。《方志学概论》提出,新时代的方志学应从传统文献研究转向信息化建设,推动方志资料数字化、数据库化与网络共享。数字方志不仅使信息传播更为便捷,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数据分析的新路径,为方志学注入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同时,方志学的发展应重视跨学科融合。现代方志研究已不局限于史学领域,而是与地理信息科学、数据科学、社会统计学等学科相结合。通过GIS技术与数据挖掘,研究者可以更精准地分析历史地理变迁与社会发展趋势,使方志研究从描述性走向分析性、预测性。
此外,方志学还应在全球视野下重塑自身价值。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方志成为展示地方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国际方志交流与比较研究的兴起,使中国方志学走向世界。新时代的方志学不再只是地方知识的记录者,更是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播的桥梁。
总结:
总体而言,《方志学概论》为方志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实践提供了系统框架。它不仅梳理了方志发展的历史脉络,还阐明了方志编纂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为当代方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方志学以“存史、资政、育人”为核心使命,既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又是社会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方志学正在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数字化建设、学科交叉与国际交流,正推动方志学走向更加开放、包容与创新的发展阶段。它的未来不仅关乎学术研究的深化,更关系到中华文化传承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