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澳门史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早期澳门史》
【作者】:(瑞典)龙思泰(Anders Ljungstedt)著;吴义雄等译
【出版社】:北京:东方出版社
【时间】:1997
【页数】:366
上篇 在华葡萄牙居留地简史
引言
第一卷 临时居留地
中译本序 蔡鸿生
1832年版自序
第一章 双屿
第二章 泉州(或漳州))
1836年版自序
第三章 上川岛(或屯门)
补篇《广州城概述》序 龙思泰
1992年版序 文德泉
对瑞典历史访问团演说摘要 文德泉
第四章 浪白澳
龙思泰传 赫尔堡
第二卷 固定居留地澳门
第一章 历史概述
龙思泰与《早期澳门史》 章文钦
第二章 地形
第三章 区域概况
一、公共建筑
二、港口
引言
第四章 人口
一、各类居民
二、公共教育
三、慈善机构
四、贫病院
第五章 政府
引言
一、最初的自治——200年
二、政治势力
三、经济实力
四、政治体制
一、与葡萄牙的关系
第六章 对外关系
二、与果阿的关系
三、与荷兰人的关系
四、与英国人的关系
五、与中国的关系
1.政治关系
2.司法关系
3.外交关系
六、与日本的关系
七、与马尼拉的关系
八、与帝汶的关系
十、与果阿的商业关系
九、与巴达维亚的关系
十一、与马六甲的关系
十二、与暹罗的关系
十三、与交趾支那的关系
十四、澳门贸易的现状
第三卷 城外居留地
引言
第一章 青洲
第二章 蠔埕
第三章 其他游览地
引言
下篇 在华罗马天主教会及其布道团简史
第一章 澳门的罗马天主教会
一、葡萄牙国王的保教权
二、外部礼仪
三、对澳门中国人娱乐的反对
四、澳门教区的罗马天主教会现状
第二章 罗马天主教在华布道团
引言
一、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
二、向中国派遣的罗马教廷使节
附录一 方济各·沙勿略墓碑文(正面)
附录二 方济各·沙勿略墓碑文(背面)
附录三 中国气候的观察
附录四 在贾梅士的石洞
附录五 1834年的澳门人口
附录六 格言四则
附录七 1831年以来从欧洲或澳门来的葡萄牙船的丈量
附录八 官方规条
一、善后事宜条款
二、规条
附录九 澳门市区及港口平面图
附录十 澳门市区及港口图
附录一 广州城及近郊图
第一章 地理形势、历史简介及城区概貌
补篇 广州城概述
第二章 城市建筑、政府官员、军队及差役
第三章 科举制度、学校与书院、宗教与庙宇、慈善机构
第四章 国内商业、对外贸易、外国商馆、行业与人口
附录二 中国的人口
附录三 中国的度量衡
一、金衡
二、常衡
三、计量单位
第五章 广州的主要进出口商品
后记 章文钦
· 早期澳门史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早期澳门史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早期澳门史是一段充满文化交流与历史变迁的篇章。自明代葡萄牙人初到澳门开始,这片南海之滨的小渔村逐渐发展为中西文明碰撞与融合的重要舞台。它不仅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也成为中西贸易、宗教、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早期澳门的形成与发展:一是“从渔村到港口:澳门的起源与地理优势”;二是“明清体制下的中葡关系与治理格局”;三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四是“贸易繁荣与城市格局的初步形成”。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澳门早期历史的独特价值及其在中国对外开放史上的重要地位。
1、从渔村到港口:澳门的起源与地理优势
早期的澳门在宋元时期还是一个寂静的小渔村,居民主要以捕鱼、采珠与海上运输为生。地理上,澳门地处珠江口外缘,与内陆的广州相距不远,天然形成了连接内河与外洋的门户地带。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门在明代海外贸易兴起之际,逐渐获得了战略意义。
到了明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因在东南亚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开始寻找一个稳定的贸易据点。经过多次试探与谈判,他们于1557年前后被允许在澳门“居住贸易”,但仍被视为“借居”。这一转折标志着澳门正式进入中外交流的历史舞台,从渔民聚落逐渐演变为国际港口。
澳门港湾天然深阔、避风良好,且与广州、香山等地相连,为中外商船提供了理想的停泊与转运条件。凭借地理优势与政策弹性,澳门迅速崛起为南中国海的重要通商口岸,其地位甚至一度超过其他沿海城市,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2、明清体制下的中葡关系与治理格局
明朝政府最初对葡萄牙人的居留采取审慎态度,虽允许其在澳门居住贸易,但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葡人须每年缴纳“地租”,接受中国官员监管。这种半自治半受控的制度,使澳门成为一种特殊的“共管”区域,既非完全殖民地,也非纯粹中国行政辖区。
进入清代以后,随着中外贸易与外交关系的复杂化,澳门的政治地位逐渐变得微妙。清政府延续了“借地贸易”的传统政策,同时通过驻防与文官体系对澳门进行间接控制。澳门的葡萄牙当局虽然在内部事务上享有较大自主权,但其对外事务依然需遵循中国的朝贡与管理体系。
这种独特的中葡共治模式在世界史上极为罕见。它既体现了明清政府在对外事务中的灵活性,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体系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包容与调适能力。澳门因此成为一种“中间地带”,在政治与文化层面上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3、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葡萄牙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贸易,也引入了宗教、建筑与教育等多元文化元素。16世纪中叶,天主教传教士相继抵达澳门,他们建立了教堂、修道院和学校,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圣保禄学院的设立,使澳门成为东亚最早的西式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澳门也保持着坚韧的生命力。庙宇、祠堂、民俗节庆等依旧活跃于城市生活中。妈阁庙、关帝庙等成为本地居民信仰与文化的象征。中西文化在同一片土地上并存,形成一种既冲突又和谐的独特景观。
澳门的城市景观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体现。葡式拱门与中式屋脊并立,罗马式教堂与汉式庙宇相互辉映。语言上,粤语、葡语并行;生活方式上,饮食、服饰、节庆相互渗透。这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为澳门后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位奠定了基础。
4、贸易繁荣与城市格局的初步形成
早期澳门的经济命脉在于贸易。自葡萄牙人定居后,澳门迅速成为连接中国、日本、印度与欧洲的中转港。丝绸、瓷器、茶叶从中国出口,黄金、白银与香料自海外输入,形成了活跃的“澳门—长崎—果阿—里斯本”贸易网络。
这种贸易繁荣带动了澳门城市的扩张与社会结构的多样化。葡商、华商、日商、印商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商业网络。街巷分布、港口仓储、工艺作坊逐渐完善,澳门的城市功能从渔村经济转向商贸经济,成为区域性的国际商港。
贸易繁荣也促进了澳门社会的多层次发展。教育、医疗、慈善机构相继建立,城市治理逐渐制度化。澳门不仅成为经济枢纽,也成为思想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据点,为后来的“东西汇通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早期澳门史是一部关于开放与融合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从封闭走向海洋、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澳门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地理、政治、经济与文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独特的中西共存格局,使之成为理解东亚早期全球化的重要窗口。
回望早期澳门,我们不仅看到殖民与贸易的历史,更看到文化包容与多元并存的精神。澳门早期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文明交流与共生的过程中,理解与尊重是最持久的力量。这段历史的价值,远不止于地方史的范畴,而是整个人类跨文化交往史的重要篇章。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