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华县经济调查》_金华县商会编_1935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书名】:《金华县经济调查》
【作者】:金华县商会编
【出版社】:
【时间】:1935
【页数】:99
【ISBN】:
农业经济调查
工业经济调查
商业经济调查
矿业经济调查
公用经济调查
· 《金华县经济调查》_金华县商会编_1935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金华县经济调查》_金华县商会编_1935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金华县经济调查》(1935 年)由金华县商会编撰,是一部典型的地方经济调查报告,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金华县为对象,通过实地资料的搜罗、统计与分析,展现了当时金华县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与交通等方面的经济面貌。全书不仅统计了工商业从业者、薪资、产值与经营状况,还对地价、物价、税收、货币流通、市场机制等进行了探讨。从区域视角出发,该报告具有地方志性质,又兼具经济调查报告之特色。本文拟从“编撰目的与背景”“内容结构与调查方法”“主要经济现状分析”“史学与现实价值”四个方面,对该报告进行深入解读。首先我们将探讨编纂者为何在当时撰写此书,以及金华当时的历史处境;然后剖析报告在结构设置与调研方式上的特点;接着专门梳理报告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几大领域所反映的经济态势;最后从方志学、地方史研究、地方政策借鉴等维度,讨论其对后世的意义。文章结尾将对全篇进行归纳,总结其核心价值与局限所在。
一、编纂目的与历史背景
在 1930 年代的中国,地方性经济报告与调查正渐成风气。在国民政府推动现代化建设、统计制度逐步确立的大背景下,地方社会力量也开始自行进行调查以供地方参考。金华县商会作为当地工商界的代表,希望通过编撰《金华县经济调查》一书,将金华县的产业结构、市场机制、工商业潜力等加以系统记录,以证明金华在浙江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争取更多支持或政策扶持。
就时代背景而言,1935 年正值国内经济动荡、通货膨胀、区域发展不均的年代。浙江地处江南与内地交界,金华县既有农业基础,也有手工业与商业传统,这使得它成为地方经济调研的良好样本。此外,浙江与赣闽浙交通相对通畅,金华一带在区际经济联系中具有潜力。该报告的出版正值这一节点,意在展示金华县的经济状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当地社会力量与商界的自治意愿也在上升。民间商会、工商团体等希望参与地方治理与发展,通过调查报告形式对当地经济现状与问题做出梳理,以便在县、府、州等地方政府中争取话语权。金华县商会在此背景下肩负起编缉任务,既是商界自助的举措,也体现出地方自治的萌芽与努力。
二、报告结构与调查方法
《金华县经济调查》全书结构井然、有层次,通常可分为绪论、各行业调查、财税与流通、综合评议等几大板块。绪论部分论述编纂目的、调查原则与区域范围;中段部分依次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诸业展开;最后则对税收、地价、物价、通货、金融等制度层面进行讨论,并做出总体评估与建议。
在调查方法上,该报告广泛采用“实地填写表格 + 访谈 + 抽样调查”三者结合的方式。报告列出各种行业所需的调查表格(如店铺人数、资本、月薪、产值等),下发给县、乡、工商户填写或由调查者代填。此外,还组织访谈,与商人、行会、地方官员交流,以获得制度性、政策性资料。对于大户或典型企业,亦采用个案深入采访,以丰富定性描述。
统计方法上,报告常以平均数、总额、占比、增长推算等方式呈现数据。对于较复杂的产业链或部门之间的联系,也力图进行交叉对比。例如它在手工业产值中对原料购入、产品销售、劳动力成本作对照,从而揭示利润结构与成本分布。此外,报告还偶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推算性论断,这在地方性经济调查书中颇为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调查也存在局限。第一,样本覆盖面可能不够全面,偏向中心乡镇或登记商户;第二,填写数据真实性难以完全核实,可能存在夸大或缩水;第三,对制度性因素(如政策影响、外部环境变动)的描述较为浅显。不过从整体看,其严密程度在当时已属上乘。
三、主要经济现状解读
在农业方面,报告详细统计了金华县各乡镇的主要农作物——水稻、桑蚕、茶叶等的种植面积、单位产量与市场价格。它指出,水稻仍为主粮作物,种植面积占绝大部分,但由于地形、土壤与水利条件差异,各乡镇产量存在明显差别。桑蚕与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对县域农民收入有重要贡献。报告还惊觉,当年茶叶种植面积虽有扩大趋势,但价格受市场需求与中间商把控影响,农户收益受压。
在手工业方面,该报告认为金华县具有较为丰富的传统制造业基础,例如纺织、竹器、木器、器皿加工、丝绢、染织等。报告列出各行业的作坊数量、雇工人数、工资水平与产品销售地域。以纺织业为例,报告统计了几家较大手工业行会作坊及其原料采购成本、人工开支与成品销售价格,对比利润空间。报告还指出,手工业普遍面临原料短缺、设备简陋、外地机器竞争、新兴工业冲击等困扰。
在商业流通方面,报告详细调查了县城、乡镇、市集等商业网络。它列出商城、商号、店铺数量与营业规模,统计商户雇员的薪资水平(有记录称 1935 年金华县商会在 10 个行业对 1278 名店员调薪,月均工资约 9 元)citeturn0search9。此外报告还分析物价水平(粮、布、木材、日用品等)在不同季节与乡镇间的差别,以及中间商、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的利润分配结构。报告特别指出,金华县与外地市场(如江浙、赣南)之间有商品互通,但受交通成本与关税障碍制约。
在交通与运输方面,该报告也给予相当篇幅。金华县的道路、驿站、水道、小运河等交通设施情况被逐一记录。报告指出,由于地形起伏、水网稀少,许多乡间道路在雨期难以通行,运输成本较高。报告还统计了驿站、车马、商队、货运队等的规模、车马租费、运费水平,并对通道改善的可能经济效益进行粗略估算。报告认为,一旦交通网络改善,商品流通成本可大幅下降,从而促进商业和工业发展。
此外,报告还涉及地价、房租、税捐、货币通行、信贷、银号等制度性领域。它统计县城与乡镇的地租水平、房屋租赁价,并对年度税收结构、地方税率、税收负担进行了评析。报告指出,当时通货膨胀、货币混乱、银号信用度限制了地方小额信贷的发展,制约商户扩大经营规模。整体看来,该报告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皆有涉猎,使得金华当时的经济立体而生动。
四、史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方志学视角来看,《金华县经济调查》兼具地方志与实证调查报告的性质,是一种“方志+专题经济调研”的跨界文献。这种混合性质使得它不仅记录地方历史,也是经济史、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许多后世学者在研究浙江中部经济变迁时,会借助这类地方数据作为基础。
其次,从地方史研究的视野看,它为理解上世纪 30 年代浙江县域经济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底本”资料。相比于宏观统计年鉴,这类地方调查报告能展现县域经济的微观结构、业户分布、行业关联以及地方政策环境,对学者重构地方经济生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再者,从现实借鉴角度,这部报告提醒我们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流通、信贷、市场机制配套。虽说报告撰写时间久远,但其对交通改善、商业网络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地方财政制度改革的见解,对今日县域经济也有镜鉴意义。当下许多地区在推动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时,应注重这些制度性瓶颈的破除。
当然,该报告也有其局限:其样本或偏向登记商户、中心镇;其数据真实性可能受限;其制度层面分析尚浅;且其时代性使得许多假设、推断在今日已不再适用。但整体而言,它仍是一部兼具时代性、地方性和制度性的优良地方经济报告。
总结:
综上所述,《金华县经济调查》(1935 年版)在编纂目的上反映出地方商界与地方政府互动的愿景;在结构与方法上表现出严谨组织与多元手段结合;在内容上展示出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制度各层面的详细经济景貌;在史学意义与现实价值上则成为地方经济史、方志学与政策借鉴领域的重要文献。它既是对当时金华县经济的动态刻画,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证素材。
虽然年代久远、调查条件所限,其数据与观点不可避免有瑕疵,但其整体价值仍不可低估。对于今天的县域经济研究与更广泛地方史的探索,它仍具有启示意义。本文由 nayona.cn 整理。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