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阳市志 第6卷_2003版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书名】:《辽阳市志 第6卷》
【作者】:郭洪仁主编
【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时间】:2003
【页数】:437
【ISBN】:7507313743
社会志
综述
民政
机构设置
市民政局
县区与乡镇街机构
行政区划
建置演变
区界调整
地名变更
基层政权
行政机关
派出机关
拥军优属
支援前线
优待军烈属
慰问与表彰
国家抚恤
烈士抚恤
残废抚恤
烈士褒扬
复员退伍军人与离退军人安置
安置机构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军地两用人才安置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救济
灾害救济
贫困救济
福利事业
慈善事业
福利事业
福利生产
收容改造
机构设置
收容改造
婚姻
贯彻婚姻法
婚姻登记
殡葬
土葬
火葬
民政财务
地名管理
工作任务
资料复查、补调、更新
学术研究活动
劳动
机构设置
劳动计划
职工人数计划
工资总额计划
劳动生产率计划
劳动就业
社会招工
招工原则
招工范围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劳动管理
用工制度
工人调配
劳动纪律
劳动定员
劳动仲裁
仲裁机构
争议处理
技工培训
技校培训
就业前培训
在职培训
文化技术补课
专业技术培训
安全生产劳动干部培训
技师培训
劳动工资
工资水平
工资制度
调整工资
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
施工企业全面推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
津贴
奖金
计件工资
劳动保险
机构设置
实施时间与范围
劳动保险待遇
劳动保险制度改革
职业安全
机构设置
安全检查
专业性安全检查
“安全月”活动
安全监察
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管理
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职业卫生
职业保护
矿山安全监察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
技术培训
人事
机构设置
人事制度
干部吸收录用
干部聘用
干部管理
干部任免
干部调配
职称评定
落实干部政策
“公仆杯”竞赛活动
人才交流服务工作
安置
军转干部安置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工资制度
供给制
工分制
等级工资制
结构职务工资制
福利待遇
福利费提取和使用
牺牲、病故及抚恤
遗属生活补助费
保险性福利
编制
机构设置
机关编制
中共辽阳市委员会
辽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辽阳市人民政府
政协辽阳市委员会
司法机关
民主党派辽阳市地方组织
人民团体
事业机构编制
外事
机构设置
外事活动
友好城市
与日本山梨县大月市缔结友好城市
与美国乔利埃特市缔结友好城市
与法国塞尔吉——蓬图瓦兹市缔结友好城市
出访团组
侨务
机构设置
华侨分布
归侨
华侨、外籍华人
侨务管理与服务
民族
机构设置
民族构成
汉族
来源
语言文字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满族
来源
人口与分布
氏族姓氏
语言文字
民族政策
蒙古族
来源 分布
姓氏 人口
文化艺术
体育
卫生
节日 风俗习惯
回族
来源 分布
姓氏 人口
民族政策
民族文化
朝鲜族
来源 分布
姓氏 人口
语言文字
文化教育
文学艺术
政治经济
锡伯族
来源 分布
姓氏 人口
语言文字
民族风俗
宗教
宗教管理
机构设置
宗教工作
佛教
传入与播布
佛事活动与节日
寺庙僧塔
佛教人物
道教
传入与播布
活动与节日
古代宫观
道教人物
伊斯兰教
传入与播布
活动与节日
场所
团体
公益事业
人物
天主教
传入与传播
礼仪活动
教堂及聚会场所
公益事业
人物
基督教
传入与传播
礼仪与节日
教会及聚会场所
团体
公益事业
人物
信访
机构设置
主要业务
基础和制度建设
信访工作
市长公开电话
民情民俗
生活习俗
服饰衣着
饮食风味
居住
礼仪习俗
婚嫁
生育
上梁
祝寿
葬仪
忌讳
岁时习俗
农历节日
公历节日
陋俗 积弊
社会新风
社会公德
乡(村)街民约
方言俗语
语音
口语词汇
奇闻轶事
彭公馆的由来
白虹竟天
红日生环
老母鸡孵出小孔雀
木菊王
麒麟松
树皮树
姑嫂城冰窖
群蛇聚集
死而复活
一胎四女
五岁男孩“怀胎”
大雁殉情
青蛙大搬迁
老鼠自杀
怪物
义马救主
五条腿的狗
三条腿的狗
怪胎猪
河滩陷坑
落雷点灯
淹不死的小孩
骡子生驹
不名飞行物入室爆炸
狗一胎产21仔
死里逃生
荒山奇异钟声
蜻蜓汇聚
琐记
冤家路窄
抗牛马税始末
人物志
综述
革命英烈传略
革命英烈传略
马顺天
王理寰
王朝玉
王克信
王德才
石佐清
石磊
白乙化
白福厚
刘斌文
孙继富
孙吉祥
乔恒志
李兆麟
李靖宇
李笛晨
李永斌
宋鸣皋
邹大鹏
邹年发
尚吉元
张绍骞
张慧忠
孟洁民
周云成
赵毅
高鹏
谢东屏
韩云娜
雷锋
潘从富
戴万春
革命烈士简介
于长祥
马兴周
巴士首
王荣典
王洪儒
王克义
王守全
王建峰
王有国
卢巨哲
白士奎
曲富扬
关和珍
刘庆生
刘广春
孙立亚
齐玉忠
李本勇
李绍德
李占有
李志国
李林秀
李亚坤
陈振兴
陈仲军
吴宝仁
辛宽春
祁福平
祁景志
初宝良
苏行章
单荣坤
范垂山
屈德福
张德财
张青亚
张玉汶
张克俊
张永库
尚存武
杨玉兴
庞继善
金成
侯垒
赵万山
胡风会
姜汉文
聂振生
秦殿有
徐作友
徐兴和
高士英
高玉秀
高震祥
顾杰
莫崇庆
贾彬
曹国良
曹永利
曹凤阳
辽阳市革命烈士陵(墓)园分布图
曹福深
喻彬
喻纯锁
景复生
程自胜
董滋卿
赖恩
革命英烈名录
辽阳县
灯塔县
白塔区
文圣区
宏伟区
郊区(太子河区)
全国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传略
吕德成
赵维墉
高恩孝
马恒昌
张明山
徐永和
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简介
王绍增
于素梅
王玉武
陈崇信
胡延林
王长荣
刘玉泽
刘龙章
孙佐臣
孙继来
李广善
李振家
吴殿家
周杰英
周俊宽
郑淑琴
张秀芸
徐林
钟绍禄
郎庚芳
唐贝文
梁文山
黄秀台
于长纪
巴庆恒
杨桂馨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简介
李玉民
洪成福
李志忠
栾玉库
刘惠聚
叶奕林
李传壁
韩忠民
林志发
系统劳模、先进生产者简介
李秀云
刘凤兰
肖荣华
唐俊
宋平远
朱润洲
吴玉芝
张永顺
张永远
关照忠
钟宝祺
庞素清
张燕
刘振寰
徐耕余
王素香
董国恒
何素芳
高萍
朱秀坤
崔国栋
陈慧
刘永湖
徐玉艳
徐玖
周雪萍
徐月华
张次印
崔德库
韩春华
刘桂秋
孙长安
陈国富
姚维芝
邹春民
刘文丽
国家系统先进人物名录
全国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革新能手简介
李广祥
卢文彬
顾忠利
郑景宏
宋佩英
于淑静
钟华
张秀云
洪雅娟
吴大友
于恩科
王美华
省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录
特等劳模
李文亮
王玉学
周永勤
韩忠民
洪成福
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
1950年劳动模范
1956年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1959年省先进生产者
1960年省劳动模范
1960年省先进工作者
1960年省服务业先进工作者
1960年省技术革新者
1960年省文教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
1963年省农业生产劳动模范
1963年省工业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工作)者
1964年省五好职工
1977年省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者
1977年省科技先进工作者
1978年省第二次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工作)者
1978年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1978年省财贸劳动模范
1979年省农业战线先进工作者
1979年省工业、交通、基建战线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能手
1980年省劳动模范
1980年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1982年省劳动模范
1982年省先进生产(工作)者
1984年省劳动模范
1987年省劳动模范
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市劳动模范名录
1951年劳动模范名录
1952年劳动模范名录
1955年劳动模范名录
1958年劳动模范名录
1959年劳动模范名录
1960年劳动模范名录
1961年劳动模范名录
1962年劳动模范名录
1963年劳动模范名录
1965年工交战线劳动模范名录
1965年财贸战线劳动模范名录
1965年文教战线劳动模范名录
1972年劳动模范名录
1972年财贸战线劳动模范名录
1975年“工业学大庆”标兵名录
1976年“工业学大庆”标兵名录
1977年劳动模范名录
1978年劳动模范名录
1979年劳动模范名录
1980年劳动模范名录
1981年劳动模范名录
1982年劳动模范名录
1983年至1984特等劳动模范名录
1983年至1984年劳动模范名录
1985年至1986年特等劳动模范名录
1985年至1986年劳动模范名录
1987年至1988特等劳动模范名录
1987年至1988年劳动模范名录
历代名人
传略
王烈
邴原
管宁
李密
薛仁贵
大公鼎
张浩
李石
韩斌
张存仁
杨茂勋
靳辅
彭春
赵世锡
王尔烈
韩友三
徐珍
徐庆璋
赵乃普
胡万魁
白永贞
富宾阁
张东璧
张效骞
张成箕
诚允
宋庆云
窦贵山
任作田
金毓黻
满堂红
胡化东
马子元
张永奎
高文翰
周焕久 周焕昌
毕殿阁
王玉璋
皮漱石
徐寿轩
刘曜曦
高曼云
杨晦
唐君尧
边继言
朱济民
梅佛光
关吉玉
罗大愚
应德田
栗又文
白菊花
车凤仁
马名财
任伊尊
马恒昌
高恒善
杨有山
朱傻子
王如明
黄曼秋
李文亮
邹鲁风
王一夫
徐宝岩
陈浩智
田少伯
赵维墉
韩效之
张翚
胡显文
熊庆和
张荣林
张启荣
金恩慧
曹长玉
杨茂恒
孙方震
张洪涛
简介
箕子
燕太子丹
丁令威
公孙度
公孙康
公孙恭
公孙渊
李敏
晁晖
晁继
李元护
李静
徐荣
李胤
李根
晁清
晁崇
李信
郭全
窦瑗
李会
李宽
李泌
李元素
刘政会
李澄
李弼
李晖
李纶
李檦
李衍
李卓尔齐
王继远
孙敬宗
高德裔
贞懿皇后
高宣
高桢
高庆裔
独吉义
张元素
高德基
大怀贞
萧永祺
张汝霖
张汝芳
张汝弼
蒲察世杰
刘太后
李献可
孟奎
李元妃
高守约
高思廉
富察哲鲁
大晦
高衎
纥石烈执中
李英
高宪
术鲁端仁
高锡
高竑
李光祖
刘位
大?
大磐
赵隇
高天锡
高谅
达实布哈
王钦
吴成
范广
刘玭
张升
赵忠
顾能
胡深
庄鉴
周正
邱霁
耿贤
邓佐
李恭
李遇春
王铉
孙磐
崔哲
叶西峰
徐景嵩
佟应龙
何镔
阎振
石如璧
佟卜年
严正中
马重德
赵允植
刘肇基
李孔效
王廷臣
吴遵周
李万化
徐潮
刘鼎
刘定
李良臣
应时盛
边汉
胡忠
瓢守清
刘耀武
孙定辽
徐起元
刘进忠
丁应元
石廷柱
邓长春
汪善
尚可喜
刘光弼
吴守进
孔有德
张大猷
马如壁
雷兴
石华善
吴汝玠
宜永贵
金声桓
李国英
刘清泰
刘仲锦
柯汝极
柯永蓁
柯永盛
林中瑜
王昌龄
王兴国
宁完我
祝世昌
马国柱
罗绣锦
苏宏祖
李日芃
蔡兴周
赵民善
罗绘锦
张定邦
耿焞
孙茂兰
张文德
刘汉杰
申伟抱
何中举
刘曰义
崔俊
苏宏谟
周召南
李时茂
张元璘
佟养冲
王士麟
王希舜
金世爵
佟世思
陈翼鹗
黄尔悟
宁鸣玉
朱国柱
马得功
陈培基
陈储贤
吴三元
佟昌年
杨万春
张思诚
施天裔
杨必达
尚之信
尚之孝
马鸣佩
马雄镇
宜思恭
柯永升
陈先凤
张长庚
陈其政
马光远
和善
石琳
石文晟
段应举
许宏勋
王宏仁
徐秉义
佟国佐
高必腾
陈廷策
傅泽洪
樊际盛
马世济
滕天绶
陈应韶
董学诗
柯弼
李遇时
崔懋
张文伟
边茂
马云从
李基和
甘国?
杨馝
刘德芳
丁皂保
李天然
徐国相
马国桢
穆清格
靳治青
陈治策
王天禄
张圣佐
王组
李瀚
杨宗仁
侯元勋
蒋攸铦
张玉纶
刘玉书
王缙
王德纯
张玉龙
金朝文
佛尔果春
刘名震
韩天垣
刘青藜
王福纶
马瑶林
朱集成
张斗垣
陈景藩
邹则孟
宋玉奎
王世芳
刘德寿
梁国玺
朱登甲
李毓芬
顾德昌
方泰峰
袁镇南
王文蔚
回长廉
奎文
马绍唐
金德纯
佟赋伟
佟世南
浩善
李中梧
万全
郑宏图
佟方年
刘廷玑
高述明
马琈林
宜北熊
吴殿弼
鲍复昌
房毓琛
刘沛霖
刘元芝
韩玉书
李文毓
王曦葵
陈景梅
吴雯
李勋
李全顺
佟世晋
佟毓秀
姜光允
马宗融
宋荫杏
王绍增
王雪操
赵子昆
张相哲
郑霖生
石锐
毕振德
孙佐臣
陈堤
王丙庚
孙静安
关吉多
胡耀昌
杨福成
王启鸿
任守中
任道源
杨学时
赵世泰
徐放
刘颖
温同春
李炳新
冯士昌
陈思德
刘玉令
杨枫
边胜麟
王长荣
马洪彬
沙青
张韧
周来纯
常诚
刘江
孙克复
高鲁峰
卿锦泉
曾佩珍
张博泉
李凌宝
陈坚
贾静涛
杨恩吉
齐启民
庄国柱
蔡政中
赵佶祚
张志勋
徐竹影
闵守良
薛琳
史维钧
赵洪忱
李健洲
李玉筠
李宗琦
花春舫
孙维韬
苏仲祥
陈颖
杨瑞华
张贵荣
关玉峰
边晶
王致远
魏广润
马振文
徐伟
王逸
魏光弼
孙文良
杨复生
王之昌
梁杉垣
韩斌义
李玉凡
尚世岳
孟宪琛
赵崇
汪志作
王荆岩
程启生
杨凤珍
罗淑清
佟乃林
李永宽
洪连喜
张秀云
吴国华
王君满
刘万春
刘思鹏
郭廷选
肖景贵
徐宏智
赵庚尧
王林烈
李庆贺
严赞浩
刘亚民
赵迎春
韩喜迎
王永纯
王志
张洪赞
周雪萍
刘兰芳
王赞威
石凤英
庄长慧
陈大千
张德民
高振中
薛伯仁
王迪
孙本容
贾素华
王连生
吴广君
王勇前
郑小凯
侯振双
解玉浩
苗纯青
林周南
赵春芝
刘嘉科
张文喜
张刚
孟祥太
王义夫
周斌
高波
祝欣
郑世玉
夏广华
反面人物传略
于甫筠
袁金铠
于冲汉
孙其昌
韩子晶
于静远
于子芳
韦焕章
附:历代乡宦表
北魏
金
明(文)
明(武)
清(文)
清(武)
高级职称人员
附录
文件选录
市委关于成立“辽阳新志”编纂领导小组的通知
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修志工作领导的决定
辽阳市地方志行文书写规范
市政府批转市志办《关于确保志书质量,搞好志书编纂与出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市政府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志书实行两级审批制度的通知
市政府关于表彰全市修志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优秀成果的决定
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编纂《辽阳年鉴》的通知
辽阳市地方志协会章程
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辽阳市志〉编纂工作目标责任制分解表》的通知
关于认购《辽阳市志》等资料书的通知
关于全面做好《辽阳市志》三、四、五、六卷编辑出版工作的通知
旧志序文选录
清康熙年间《辽阳州志》序(一)
辽阳州志叙(二)
清光绪年间《辽阳乡土志》序(一)
前辽阳乡土志序(二)
民国《辽阳县志》序(一)
民国《辽阳县志》序(二)
民国《辽阳县志》序(三)
民国《辽阳县志》序(四)
旧志简介
《辽阳州志》
《辽阳州乡土志》
民国《辽阳县志》
《辽阳乡土》
《辽阳市志》编纂始末
历届辽阳市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
《辽阳市志》总目录
《辽阳市志》一卷目录
《辽阳市志》二卷目录
《辽阳市志》三卷目录
《辽阳市志》四卷目录
《辽阳市志》五卷目录
《辽阳市志》六卷目录
· 辽阳市志 第6卷_2003版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辽阳市志 第6卷_2003版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辽阳市志 第6卷_2003版_PDF电子版》是辽宁省辽阳市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记录了该市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社会变迁。本文以中国地方史志网提供的电子资源为中心,从编纂背景、内容特色、学术价值与数字化传播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文章不仅阐述了《辽阳市志》第6卷的编修原则与资料结构,还探讨其在东北地区地方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细致的剖析,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辽阳市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城乡建设与历史沿革。同时,数字化版本的发布与传播,使得地方志的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更加便捷,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展示《辽阳市志》第6卷在地方志体系中的独特价值与现实意义。
1、编纂背景与历史沿革
《辽阳市志》第6卷的编纂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正式出版于2003年。这一时期,辽宁省各地纷纷启动第二轮地方志修编工程,旨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记录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成就。辽阳市志的编修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史志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辽阳市作为东北地区的历史重镇,地处辽东腹地,自古即为兵家要地与工矿重城。其地方志的编纂,承载着对城市变迁的记忆,也反映了辽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独特轨迹。第6卷的问世,是在前几卷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内容更为系统、资料更为详实。
从编纂机构到资料搜集,《辽阳市志》第6卷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心血。地方志办公室通过查阅档案、访谈乡贤、考察遗址,力求真实再现辽阳市在新世纪前后的社会风貌,成为研究地方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2、主要内容与资料特色
《辽阳市志》第6卷在内容设置上延续了前几卷的结构体例,但在专题选取与资料深度上更具现代视角。全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城乡建设等多个方面,特别关注辽阳市在转型时期的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
在经济篇章中,志书详细记录了辽阳市煤炭、冶金、机械、石化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结构调整。这些内容为研究地方经济转型与产业变迁提供了珍贵数据。
文化与教育部分,则展示了辽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书中不仅记载了文物古迹的保护情况,还重点描述了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事业繁荣以及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这些内容使《辽阳市志》第6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人文价值。
3、学术研究与社会价值
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辽阳市志》第6卷具有显著的学术研究价值。它不仅为地方史学者提供了系统的资料依据,也为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实证数据。其详尽的统计资料与编年记录,使其成为研究辽阳市社会发展的第一手文献。
在社会价值层面,这部志书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历史参考。例如,在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辽阳市志》中的资料均被广泛引用。其编纂理念中“以史为鉴”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地方志服务现实的功能。
此外,《辽阳市志》第6卷对于提升市民的地方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阅读地方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成就,从而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这种文化凝聚力,正是地方志所承载的精神价值。
4、数字化传播与未来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辽阳市志》第6卷的PDF电子版通过“中国地方史志网”发布,极大地拓展了其传播渠道。电子化不仅使学者查阅更加便捷,也让普通读者能够随时随地了解辽阳的历史文化,实现了地方志的普及化与开放化。
数字化版本的推出,标志着地方志编纂工作从传统纸质形态向现代信息化平台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资料保存的安全性,也为数据检索、全文搜索和跨卷对比提供了技术支持,增强了学术研究的效率与深度。
未来,《辽阳市志》还可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多媒体融合展示,如历史地图叠加、影像资料嵌入、时间轴式交互阅读等,使地方志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的数字文化档案。通过与中国地方史志网的深度合作,辽阳市志的价值将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传播。
总结:
《辽阳市志 第6卷_2003版_PDF电子版》不仅是一部记录辽阳市社会发展全貌的重要志书,更是一份珍贵的时代文献。从编纂到出版再到数字化传播,它承载着辽阳人民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志书以其科学的体例、详实的资料和独特的地方性,为东北地区的地方志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中国地方史志网的推广,这部电子版志书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更多人能够接触、阅读并研究辽阳市的历史。这既是地方文化数字化的一次成功实践,也为全国地方志数字出版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随着信息化与文化建设的融合,《辽阳市志》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将持续被放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