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 1910-2010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 1910-2010》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编委会编著
【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时间】:2010
【页数】:329
【ISBN】:9787806968611
第一章 艰苦创业(1910—1925)
第一节 筚路蓝缕
一、公医学堂及其附属医院的创立
二、定名广东新公医院
第二节 举步维艰
一、茅竹建院
二、粗具规模
第二章 初步成长(1926—1949)
第一节 渐入正轨
一、附院景观
二、建制趋全
三、德国传统
四、附属学校
第二节 颠沛流离
一、战火中的医院
二、复员广州
三、科研不俗
第三章 深根厚基(1949—1966)
第一节 解放更始
一、军管时期
二、新的开端
第二节 院系调整
一、三校合并
二、名家云集
三、队伍融合
第三节 厚植基础
一、学科纷立 业绩骄人
二、教书育人 传授知识
三、规模壮大 服务基层
第四章 曲折前行(1966—1977)
第一节 狂风骤雨
一、是非颠倒
二、“革委会”成立
三、骨干下放
四、医院浩劫
第二节 整顿恢复
一、尽其所能
二、重整医院
第三节 逆境弥坚
一、渐有好转
二、成果可观
第五章 复苏改革(1978—1993)
第一节 云开雾散
一、拨乱反正
二、曙光初现
三、恢复研究生招生和本科教学
四、迎接医学科学的春天
第二节 探索改革
一、管理改革
二、医疗成果
三、学术影响
四、人才培养
第三节 创建“三甲”
一、组织动员
二、达标建设
三、申报评审
第六章 跨越发展(1994—2000)
第一节 强化管理
一、加快基建
二、规范管理
三、经营改革
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五、便民服务与职业道德建设
第二节 促进医疗发展
一、医疗业务增长
二、医疗新技术的开展
第三节 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学科群与重点学科
二、教学改革
第四节 接管黄埔医院
一、任命新班子
二、建设简况
第七章 再攀高峰(2001—2010)
第一节 深化改革
一、健全科学管理
二、加强党建 固本强基
三、融并壮大
四、应对危机
第二节 医疗成就
一各种医疗数据跃升
二、多种手术突破
第三节 学科领航
一、树立品牌
二、人才战略
三、成绩斐然
第四节 教学育人
一、重视教学
二、锐意创新
大事纪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1.医院名称沿革
2.医院历任行政领导名录
3.医院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4.医院组织架构
5.“文革”后30年门、急诊工作量统计
6.精品课程
7.主编全国统编教材
8.进修基地和继续教育项目(1983—2003)
9.人才培养
10.科研成果获奖情况(1978—2009)
11.医学会任职一览表
12.抗击“非典”先进集体、个人名单
13.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员和先进集体、个人名单
14.名家小传
15.中山一院百年院庆赋
后记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 1910-2010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 1910-2010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 1910-2010_PDF电子版 | 华南地区 | 县志下载 | 中国地方史志网”这一题目,从多个维度对该院百年发展历程与其作为史志资料载体的意义进行阐述。首先,文章将回顾该院的历史沿革与制度变迁:从1910年建院之初、几经更名、与中山大学整合等主要转折;其次,分析该PDF电子版作为史志文献的内容与结构特色,包括年代分期、章节编排、图表插图、人物与事件记述等;第三,探讨其在华南地区地方史志工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如何成为地方医疗史、医学教育史、公共卫生史的重要档案;第四,评述该电子版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利用和问题:电子格式对阅读与研究的便利性、版权与真实性、传播途径与挑战。文章末尾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强调该史志资料在医学史研究与公共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并指出未来可拓展的方向。本文力求在结构上平衡、论述上详实,使读者不仅了解中山一院百年历史,也理解将其作为地方史志资源出版与利用的深远意义。
一、历史沿革与制度变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10年,当时建院者将其命名为“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附设公医院”,标志着华南地区近代西医学教育与临床服务体系的起步。该院初期虽规模不大,却肩负起本地公共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的职责。
随着民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这所医院也几经易名、机构调整。它曾先后称为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不断适应社会变革与教育体制的调整。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该院正式定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现代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之一。citeturn0search4
在制度层面,该院在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公立医疗机构演进的轨迹:早期由教育机构兼营,后期逐步成为以大学为依托的医院,承担教学、科研、临床三重使命。其内部设置科室、职能分工、行政体制也随着时代推移不断重塑,以适应医疗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
二、电子版结构与文献特色
以“1910-2010”的PDF电子版形式保存该院院史,有其自身的文献特色与结构设计。首先,它按照年代—如建院期、扩充期、现代化期—进行分期叙述,力图从时间轴来看医院的发展主线。
其次,在章节编排上,该史志通常包含“机构沿革”“院系设置”“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建设工程”“科研教育”“对外交流”等专题,每一专题下再细分子节点,以增强条理性与可读性。章节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在逻辑上有内在关联。
再次,该电子版常配有插图、图表、历史照片、年代对照表等辅助材料,使文字记述和视觉信息互为补充。对于重要人物、生平年表、重大建设项目等内容,图表和照片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说明工具。
此外,文中对于人物与事件的记述往往兼顾纪实与评价,既力求史料翔实又兼有学术分析。编者可能在适当处加插注释、引用本院档案或外部资料,以增强史志的可信度与学术价值。
三、在地方史志工程中的价值作用
将这部院史编入地方史志系统,具有显著的区域文化价值。在华南地区的地方志体系中,医疗机构尤其是知名大学附属医院的史志往往被视为城市与地区医学文明发展的缩影。该院作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重要医疗中心,其院史具有地方史志资源的属性。
从公共卫生史的视角看,这部院史记录了地方医患关系、疫情防治、公共医疗政策变迁等内容,可为研究地方健康水平、卫生制度演变提供第一手资料。它既见证了重大流行病、公共卫生危机时期医院的角色,也记录医务人员在重大卫生事件中的行动。
作为医学教育史资料,该史志展示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的历程。它能为研究广东、华南医学教育发展脉络提供实证素材。
此外,从地方文化与社会历史的角度,该院史也折射出广州城市发展、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机制等多重交织的历史脉络,使其成为地方志文献中的综合节点。
四、数字传播、利用与挑战
随着“电子版PDF”格式的广泛传播,该院院史得以突破纸质载体的局限,更便于保存、检索和传播。研究者、医史爱好者、公众皆可通过网络下载或查看,使其影响力与可见度大为提升。
然而,数字化传播也带来版权、安全、真实性等挑战。电子版可能会遭遇非法转载、篡改页码、删减章节、加水印等问题,影响其学术严谨性与完整性。如何在传播便利性与版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是数字时代史志出版亟须面对的问题。
另一个挑战是版本管理与比对研校。不同来源的电子版可能有扫描质量差异、缺页、错行、标号混乱等情况。研究者在使用时需谨慎考证、核对。若将来有纸本重印或更正版,如何与电子版对接、统一,是出版方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传播途径上,该电子版可通过地方史志网站、大学图书馆数字库、医学史研究平台、开放存储库等渠道进行分发与共享。但如何在众多资源中提升可见度、确保访问稳定性,也是推广过程中的难题。
总结:
通过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史 1910-2010_PDF电子版”的四个维度考察——历史沿革与制度变迁、电子版结构与文献特色、地方史志体系中的价值作用、数字传播与挑战——我们既能看到这所医院百年发展演变的轨迹,也能理解该PDF电子刊载体在史志系统中的意义。院史不仅是医学机构的回顾,更是地方史志与公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未来,这样的电子院史若能在校对、版权管理、版本整合、传布渠道等方面继续优化,将更好地服务医学史研究、公共文化普及与地方志文化传承。愿这部百年院史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