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戏曲志 镇江卷_1997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江苏戏曲志 镇江卷
内容简介: 凡 例 一、本志以系统地记述全省各市(含辖县)的戏曲历史和现状 以及理论成果,繁荣社会主义戏曲事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宗 旨。 二、本志所记内容均坚持实事求是,严加考核,凡属尚无定论 的问题,诸说并存,不作定论。 三、本志以江苏省1990年市管县行政辖区分卷。 四、本志上限,各卷按实际情况而定,下限至1990年。
编纂人员:王鸿
编纂单位:江西戏曲志编辑委员会
内容时限:0000-1990
出版时间:1997年
出版单位:江苏文艺
ISBN:7-5399-0861-0
· 江苏戏曲志 镇江卷_1997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江苏戏曲志 镇江卷_1997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江苏戏曲志 镇江卷_1997_PDF电子版》作为一部系统记述镇江地区戏曲发展史的重要志书,全面展示了镇江在中国戏曲版图中的独特地位。该卷由中国地方史志网提供电子版下载,成为研究华东地区戏曲文化的权威资料。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史料价值、镇江戏曲的历史源流、代表剧种与艺术特征、当代传承与数字化保存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通过对镇江戏曲的历史积淀、艺术特色与社会影响的剖析,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地方戏曲的文化根脉,更能洞见地方志在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江苏戏曲志 镇江卷》的出版与数字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地方记忆的延续,为戏曲研究者、文化学者以及公众提供了可持续利用的学术与文化资源。
1、编纂背景与史料价值
《江苏戏曲志 镇江卷》的编纂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书于1997年,是江苏省地方志体系中“文化艺术志”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江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文化重镇,其戏曲传统深厚,志书的编撰不仅为了保存地方艺术记忆,更是对地方文化谱系的一次系统梳理。编纂委员会在整理过程中,广泛搜集民国以来的档案、戏单、口述资料与舞台实录,确保史料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这部志书采用编年与专题结合的体例,既记载了镇江戏曲的发展脉络,又设专题论述各剧种的形成与演变,如锡剧、扬剧、京剧、沪剧在镇江地区的传播与融合。其史料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二是为戏曲史学研究提供了地方性视角;三是为当代非遗保护提供了可追溯的文献依据。
从史学意义上看,《镇江卷》的出现填补了镇江地方戏曲志书的空白,使得江苏全省戏曲志体系更加完善。镇江地处吴、楚、皖文化交汇之地,戏曲流派交融繁复,志书的整理不仅保存了地方文艺的多样形态,也为研究区域文化互动提供了宝贵样本。
2、镇江戏曲的历史源流
镇江的戏曲源远流长,其根基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际的民间说唱与庙会演艺活动。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镇江自古商贾云集,文人荟萃,这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早期的弋阳腔、昆腔、皮黄等在镇江地区都有流传,并与当地方言、民俗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演唱风格。
清代中后期,随着扬州、南京戏曲活动的繁盛,镇江成为戏班流动的重要节点。镇江民众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使得本地班社纷纷成立,其中“同乐社”“春台班”等颇具影响。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不仅局限于节庆场合,更进入城市茶馆、会馆与戏园,构成了地方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到了民国时期,镇江戏曲艺术迎来了新的繁荣。锡剧、扬剧、京剧在镇江同台演出,艺术交流频繁,演员辈出。地方艺人如张凤莲、许宝根等名家活跃于各大舞台,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吸收了多种流派技巧,使镇江成为戏曲艺术的“融汇之地”。这一历史演变脉络,在《江苏戏曲志 镇江卷》中得到了细致而生动的呈现。
3、代表剧种与艺术特征
镇江戏曲的代表剧种主要包括锡剧、扬剧、京剧、越剧等,其中尤以扬剧与锡剧最具地方代表性。扬剧以清新流畅的唱腔和细腻写实的表演著称,锡剧则以柔婉动听、富于情感表达的旋律受到民众喜爱。这两种剧种在镇江的传播与创新,使当地戏曲艺术呈现出多样而和谐的格局。
镇江戏曲在艺术表现上,注重情与理的结合,既保留传统唱念做打的技艺,又强调现代题材的融入。例如,《珍珠塔》《红灯记》《江边风雨》等作品在镇江演出时常加入地方语言和生活元素,使观众产生更强的亲切感与代入感。这种艺术上的本土化,使镇江戏曲既传承传统精神,又与时代脉搏相连。
此外,《镇江卷》还详录了地方剧团的演出档案与艺术家传记,系统总结了镇江戏曲在舞美设计、音乐伴奏、角色塑造方面的特点。这种对艺术细节的精确记录,不仅体现了地方志书的编纂严谨性,也反映了镇江戏曲文化的生命力与创新精神。
4、当代传承与数字化保存
进入21世纪,镇江戏曲面临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双重挑战。《江苏戏曲志 镇江卷_1997_PDF电子版》的数字化发布,为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中国地方史志网通过电子化平台,使得学者、教师、学生和戏曲爱好者能够方便地查阅资料,实现了知识共享与文化再生。
镇江市文化部门近年来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养青年观众群体,并支持地方剧团创排新剧目。数字化志书的推出,与这些实践活动形成良性互动,使传统艺术通过现代传播方式获得新的生命力。镇江的“非遗数字档案馆”也已建立,《镇江卷》成为馆藏的重要参考。
更为重要的是,《镇江卷》的电子版为跨地区戏曲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研究者可以通过文本比对与关键词检索,分析镇江戏曲与苏南、皖北、沪宁文化圈的关联。这种数字化赋能不仅推动学术研究现代化,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与再创造。
总结:
总体而言,《江苏戏曲志 镇江卷_1997_PDF电子版》是一部兼具史学深度与艺术温度的地方文化志书。它以镇江为视角,展示了地方戏曲在中国戏曲体系中的独特价值,从史料整理到艺术呈现,从传统保存到数字传播,都体现出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智慧。镇江的戏曲,不仅是地方艺术的缩影,更是江南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部志书的电子化使得镇江戏曲的历史与精神得以跨越时空地传播,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更多地方志的数字化开放,镇江的戏曲故事将被更多人了解与传颂,成为中国戏曲文化长河中璀璨的一页。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