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南谯区志
凡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记述南谯区的历史和现状,力求做到思想 性、科学性与资料的统一,努力
编纂单位:滁州市南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相关文章
安徽省安庆市 《安庆市宜秀区志 1988-2007》2013.01
安庆市宜秀区志1988-2007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 持科学发展观,编纂单位:安庆市宜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志 1978~2002》2007.12
《潜山县志 1978~2002》 作者: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页数:661 出版社:合肥: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7…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志 1978-2002》上下册 2011.06
《宿松县志(1978-2002)》内容简介:1.本志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客观、系统地记述全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志 1978-2002》2009版
岳西县志 1978-2002凡例 一、本志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系统记述改革开放新时期岳西县自然、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
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市淮上区志-2007年》2012.01
蚌埠市淮上区志管辖的不同地域,2004年前大体上是记述城市郊区,2004年以后是记述 由郊区更名的淮上区。驻区单位按所属门类有选择的立目记述。 四、本志分章、节、目、子目等层次,卷首置凡例、概述、大事…
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市志 1986-2005》2008.11
蚌埠市志 1986-2005凡例 一、本志是1995年版《蚌埠市志》(以下简称前部志书)的续编,以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记述1986~2005年全市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 各方面的历…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围绕《滁州市南谯区志-2005》(2011年12月出版),本文首先在开篇摘要中概括其编撰定位、体例结构、资料价值与时代意义,勾勒全篇脉络。正文从“编纂背景与定位”“体例结构与内容框架”“资料取舍与特色亮点”“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每个方面下设至少三段自然段,力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揭示该志书的编纂逻辑与价值。最后,在总结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提炼,强调《南谯区志-2005》在南谯区地方史研究与未来发展参照中的地位,并以一句广告语作结。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该志书的学术价值、编纂特色和现实意义,为地方志研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一、编纂背景与定位
《滁州市南谯区志-2005》于2011年12月出版,是南谯区首部完整志书。按资料所载,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地记述南谯区历史与现状,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统一。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7turn0search5 该志上限未设明确时间界限(视资料可得情况上溯),下限止于2005年12月31日(大事记与附录延至2010年)。citeturn0search7turn0search4
在更宏观的时代背景下,该志的编纂恰逢地方志事业在新世纪以来的振兴阶段。地方政府与学术界对地方历史与变迁愈加重视,志书成为记录区域发展脉络、支撑区域认同的重要载体。《南谯区志-2005》应运而生,是南谯区对于“立足本地、通史兼顾、突出特色”的回应。
此外,该志定位兼具保存性与参照性:既要保存南谯区悠久历史与地方记忆,也要为后续发展提供历史镜鉴。正如凡例所言,它是“南谯区首部志书”,在填补地方史志空白的同时,也肩负未来续修的基础性作用。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7
二、体例结构与内容框架
从整体体例看,《南谯区志》沿用传统志书结构。其卷首置凡例、序言、概述、大事记、特载等;正文按门类分志,采用章、节、目、子目体例;卷末设附录与索引。citeturn0search7turn0search4 这种“总—分—附”的结构一方面确保志书的逻辑性,另一方面便于读者查阅。
在内容框架方面,该志覆盖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政治行政、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城乡建设、名人志传、地方志业、地名沿革、基层单位志等多领域。编者力图全面展示南谯区的方方面面。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7 各章节之间既保持相对独立,又能互为参照,体现横向门类记述与纵向历史发展结合。
此外,该志书还在正文中适度辅以图表、地理图、统计资料、照片与文献摘要。图表、地图的采用为文字记述提供直观补充;附件资料如目录索引、统计表、年表等便于资料检索与交叉比对。这种“志、图、表、录”并重的写法,是现代地方志编纂的重要趋势。
三、资料取舍与特色亮点
在资料取舍上,《南谯区志-2005》强调“详今略古、重现代表性”原则。对于古代史、多数以他志或通史为依据略述,而对近现代及当代历史则详加记载,以第一手档案、地方志稿、口述资料、统计年鉴等为主,力求真实、翔实。这是其在志书编纂传统中求出新的一点。
此外,该志在地名沿革、行政区划变迁的取材上格外用心。对于南谯区辖域内的乡镇、村落与街道在各时期的更替、调整及合并兼并,都做了细致的梳理。这既有利于还原地方历史,也为后人研究区域变化提供依据。
又如,在文化与名志部分,该志着力挖掘南谯区本地特色文化、地方传说、风俗物产、宗教信仰、名人轶事等内容,使得志书既有宏大格局,也不失地方温度。如古建筑保护、地方节庆、民间艺能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地方志特色价值。
四、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就历史价值而言,该志是南谯区综合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它系统整合了古代至2005年间的地方历史资料,将原本散见于各类档案、地方志稿、口述资料的信息“集中入志”,保存在一本权威典籍中。对未来历史学、地方研究、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次,在现实意义层面,该志为地方政府发展提供历史参照。在推动城镇化、城乡统筹、文化旅游、文物保护等方面,政府可以借助志书中历史资源、地貌特征、资源分布、文化渊源等资料,制定更符合本地特色的战略规划。
再者,该志也具有教育与公共文化传播的作用。中小学、社区、史志爱好者、旅游者等可以借阅、传播志书中所载的史料与故事,从而增强地方认同感,传承文化精神。志书也可以成为地方文化宣传、旅游推广、展览布置的基础文本。
总结: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滁州市南谯区志-2005》不仅在编纂背景上承接了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脉络,而且在体例结构、内容框架上体现了现代志书的系统设计;在资料取舍与亮点设置上展现了其适应性与差异化特色;在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方面,则充分彰显一部地方志书的综合功能。该志书既是南谯区的历史百科,也是未来发展的参照文本。
总而言之,《南谯区志-2005》作为南谯区首部大型志书,不仅为地方史研究者提供了丰富资料,也为区域治理、文化认同、文旅开发提供了历史支撑。其编纂经验、编者思路与价值取向,都值得后续地方志续修与类似区域志书编写者借鉴。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