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
本地名录共收录了无锡市地名图2幅;全部行政区划和居民地1949条;重要的专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106条;市级以上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39条;主要人工建筑物205条和自然地理实体97条。

相关文章
![]()
江苏省常州市 《江苏省武进县地名录》1985版
《江苏省武进县地名录》 作者:武进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647 出版社:武进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5 …
![]()
江苏省淮安市 《江苏省淮阴市地名录》1982版
《江苏省淮阴市地名录》 作者:原济江市地名委员会 出版社:原济江市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2 …
![]()
江苏省淮安市 《江苏省金湖县地名录》1983版
《江苏省金湖县地名录》 作者:金湖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236 出版社:金湖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03 …
![]()
江苏省淮安市 《江苏省涟水县地名录》1983版
《江苏省涟水县地名录》 作者:涟水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363 出版社:涟水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 …
![]()
江苏省连云港市 《江苏省东海县地名录》1983版
《江苏省东海县地名录》 作者:东海县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207 出版社:东海县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03 …
![]()
江苏省连云港市 《江苏省连云港市地名录》1983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地名录》 作者:连云市港地名委员会编 页数:221 出版社:连云港市地名委员会 出版日期:1983.12 …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1983版)是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编制体系和系统的地名分类,为研究无锡的地理沿革、社会变迁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该书不仅记录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无锡行政区划的全貌,还保留了大量传统村落、古镇、山水地名等历史信息,是研究无锡地方文化的重要文献。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内容体系与分类方法”“地名特色与文化内涵”“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四个方面,对《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1983版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这部地名志在地理学、文化学及社会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并在总结中呈现其现实意义与学术光芒。
1、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
《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1983版的编纂,处于中国地名普查与整理工作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始系统开展地名清查与标准化建设,无锡市作为经济发达的江南重镇,在地名整理方面也走在前列。这部地名录的出版,正是国家重视地方志编修、强化地理信息科学化管理的体现。
编纂工作由无锡市地方志办公室、民政部门及地名专家共同完成,历时数年。编者不仅参考了清代地方志、民国时期地理图志,还实地走访乡镇村落,确保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这一过程,不仅是一项文献整理工程,更是一场社会动员与文化再认的活动。
地名录的出版,对无锡地方行政管理、地理教育及城乡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标准化的地名规范,城市空间的治理更加科学,历史地名的保护更加系统,也为后续城市规划提供了地理基础数据支持。
2、内容体系与分类方法
《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1983版的结构严谨,采用了分级分类的体系方法。全书按照行政区划划分,先列市辖区,再分镇、乡、村、自然点等,层次清晰,逻辑分明。每个条目均包含地名、拼音、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名称来源等信息。
在编制方式上,地名录采用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布局思路。从市域范围到具体地段的地名,层层展开,兼顾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的双重属性。这种编制方式,既符合地理学的系统分类要求,又体现了无锡地域空间的完整性。
此外,书中还对部分地名进行了来源考证与异名对照,特别是对古镇、古桥、古村等历史地名,详细说明其演变轨迹。这种科学与史料结合的方式,使《地名录》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部地域文化档案,反映出无锡从古至今的空间变迁脉络。
3、地名特色与文化内涵
无锡作为江南水乡城市,其地名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1983版在收录过程中,充分呈现了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大量地名与水系、山丘、桥梁等自然要素有关,如“蠡湖”“惠山”“清名桥”等,体现了无锡“水陆交融、山水相依”的地理特征。
从语言文化角度看,无锡地名中蕴含丰富的吴语特色。许多地名源于方言发音或民间传说,如“荡口”“东亭”“查桥”等,承载着地方语言的独特记忆。编者在地名录中对部分词源进行了注释,这对于研究吴文化语言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地名中也反映了无锡的社会历史变迁。部分村名和街名体现了古代移民、宗族分布及手工业发展的印迹,如“钱家桥”“坊前”“缫丝里”等。通过这些地名,可以窥见无锡传统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历史痕迹,使这部地名录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4、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从历史价值角度看,《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1983版是研究无锡地理沿革与城乡变迁的重要文献。它系统保存了改革开放初期无锡行政区划及自然村落的原始状态,为后来的地理信息比对和城市扩展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在现实意义上,这部地名录为无锡的城市规划与文旅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许多地名被重新激活,成为文化景观命名的重要依据。例如,“蠡湖新城”“惠山古镇”等现代地名项目,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1983版地名录中的历史脉络。
此外,地名录还启示我们重视地方记忆的保护与传承。面对快速城市化,许多传统地名正在消失,而《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1983版的存在,为未来的文化恢复与地理研究保留了珍贵的参照。它提醒我们,地名不仅是空间坐标,更是历史与情感的凝结。
总结:
《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1983版是一部兼具地理、文化与社会学价值的地方文献。它以详实的数据、科学的编制和深厚的文化视野,为无锡的历史研究与地名保护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该书,我们不仅能了解无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空间格局,更能体会到地方社会的演进逻辑与文化脉动。
今天,重读这部地名录,不仅是回望无锡的地理记忆,更是对城市身份与地方精神的再确认。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文化传承,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如何在新的地理信息时代中延续这份文化档案,是无锡与学界共同的使命。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