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36.5G
文件格式:PDF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收录近代学报90余种,包括各学科的学报、研究团体的学报、地域性学报、学校的学报,其中清末学报8种,包括《四川学报》《学报》《工商学报》等;民国学报80余种,包括《清华学报》《金陵学报》《复旦学报》《暨南学报》《浙江学报》《之江学报》《地理学报》等。这些学报,既是近代学术的集中体现,也是近代史料的集中展示,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目录 · · · · · ·
分册 文献名称 期数 出版地
1 四川学报 第1-6册 四川成都
2 四川学报 第7-12册 四川成都
3 四川学报 第13-18册 四川成都
4 四川学报 第19册-第二年第2册 四川成都
5 四川学报 第二年第3-6册 四川成都
6 四川学报 第二年第7-11册 四川成都
7 四川学报 第二年第12册-第三年第4册 四川成都
8 四川学报 第三年第5-8册 四川成都
九经朴学报 1905年第二期 四川成都
9 学报 第一年第1-2号 上海
10 学报 第一年第3-4号 上海
11 学报 第一年第5-6号 上海
12 学报 第一年第7-9号 上海
13 学报 第一年第10-12号 上海
小学报 第1-2期 辽宁(奉天)
14 小学报 第3-5期 辽宁(奉天)
医药学报 第1-3期 日本千叶
15 医药学报 第4-7期 日本千叶
16 惠兴女学报 1908年第一期至1910年第二十八期 浙江杭州
万有学报 1908年第一期 上海
17 工商学报 1910年6月 四川成都
中西医学报 第1-6期 上海
18 中西医学报 第7-14期 上海
19 中西医学报 第15-22期 上海
20 中西医学报 第23期-第三年第6期 上海
21 中西医学报 第三年第7期-第四年第2期 上海
22 中西医学报 第四年第3-9期 上海
23 中西医学报 第四年第10期-第五年第5期 上海
24 中西医学报 第五年第6期-第六年第1期 上海
25 中西医学报 第六年第2-9期 上海
26 中西医学报 第六年第10期-第七年第5期 上海
27 中西医学报 第七年第6期-第八年第2期 上海
28 中西医学报 第八年第3-11期 上海
29 中西医学报 第八年第12期-第九卷第5号 上海
30 中西医学报 第九卷第6-11号 上海
31 中西医学报 第九卷第12号-第十卷第5号 上海
32 中西医学报 第十卷第6-12号 上海
33 中国学报 第1-3期 北京
34 中国学报 第4-6期 北京
35 中国学报 第7-9期 北京
36 中国学报 1916年第1-3册 北京
37 中国学报 1916年第4-5册 北京
四川译学报 第1-2期 四川成都
法政学报 第一卷第1号 北京
38 法政学报 第一卷第2号-第二卷第7号 北京
39 法政学报 第二卷第8-9号 北京
绍兴医药学报 第45-46期 浙江绍兴
40 绍兴医药学报 第47-55期 浙江绍兴
41 绍兴医药学报 第56-66期 浙江绍兴
42 绍兴医药学报 第67-78期 浙江绍兴
43 绍兴医药学报 第79-89期 浙江绍兴
44 绍兴医药学报 第91-101期 浙江绍兴
45 绍兴医药学报 第103-113期 浙江绍兴
46 绍兴医药学报 第114-123期 浙江绍兴
47 绍兴医药学报 第124-132期 浙江绍兴
48 绍兴医药学报 第134-140期 浙江绍兴
船山学报 第1期 湖南长沙
49 船山学报 第2-5期 湖南长沙
50 船山学报 第6-8期 湖南长沙
51 船山学报 1932年第1期-1933年第3期 湖南长沙
52 船山学报 1934年第4-6期 湖南长沙
53 船山学报 1935年第7-9期 湖南长沙
54 船山学报 1935年第10期-1936年第12期 湖南长沙
55 船山学报 1937年第13期-1938年第15期 湖南长沙
56 宗圣学报 第15号-17号附册 山西太原
57 宗圣学报 第18-19号 山西太原
58 宗圣学报 第20-22号 山西太原
59 宗圣学报 第23-26号 山西太原
60 澄衷学报 第1-3期 上海
法政学报 第1-2期 北京
61 法政学报 第3-9期 北京
62 法政学报 第10期-第二卷第3期 北京
63 法政学报 第二卷第4期-第四卷第4期 北京
64 法政学报 第四卷第5-6期 北京
中国大学学报 第1期 北京
新学报 第1-2号 浙江温州
65 绍兴医药学报星期增刊 第1-75号 浙江绍兴
66 绍兴医药学报星期增刊 第76-150号 浙江绍兴
67 石室学报 第1-4期 北京
68 石室学报 第5期-复刊第1号 北京
69 文哲学报 第1-4期 江苏南京
70 留日庆大学报 第1期 日本东京
经济学报 第1期 上海
71 经济学报 第二卷第1-4期 上海
72 清华学报 第一卷第1期-第二卷第1期 北京
73 清华学报 第二卷第2期-第三卷第1期 北京
74 清华学报 第三卷第2期-第四卷第1期 北京
75 清华学报 第四卷第2期-第六卷第1期 北京
76 清华学报 第六卷第2-3期 北京
77 清华学报 第七卷第1-2期 北京
78 清华学报 第八卷第1-2期 北京
79 清华学报 第九卷第1-2期 北京
80 清华学报 第九卷第3-4期 北京
81 清华学报 第十卷第1-2期 北京
82 清华学报 第十卷第3期-第十一卷第1期 北京
83 清华学报 第十一卷第2-3期 北京
84 清华学报 第十一卷第4期-第十二卷第1期 北京
85 清华学报 第十二卷第2期-第十三卷第1期 北京
86 清华学报 第十三卷第2期-第十四卷第1期 北京
广西留港学会学报 第1期 香港
留英学报 第1期 上海
87 留英学报 第2-5期 上海
88 留英学报 第6期 上海
归纳学报 第1-2期 菲律宾
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会计学会会计学报 第1期 上海
89 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会计学会会计学报 第2期 上海
教育学报 第1期 上海
理科学报 第6期 天津
90 广西留平学会学报 第10-13期 北京
水产学报 第1期 天津
91 水产学报 第2-4期 天津
政治学报 第一卷第1期 北京
92 政治学报 1932年6月 北京
金陵学报 第一卷第1期 江苏南京
93 金陵学报 第一卷第2期-第二卷第1期 江苏南京
94 金陵学报 第二卷第2期-第三卷第1期 江苏南京
95 金陵学报 第三卷第2期-第四卷第2期 江苏南京
96 金陵学报 第五卷第1期-第六卷第1期 江苏南京
97 金陵学报 第六卷第2期-第七卷第2期 江苏南京
98 金陵学报 第八卷第1期-第九卷第2期 江苏南京
99 金陵学报 第十卷第1期-第十一卷第3期 江苏南京
神州国医学报 第一卷第1-3期 上海
100 神州国医学报 第一卷第4期-第二卷第3期 上海
101 神州国医学报 第二卷第4期-第三卷第2期 上海
102 神州国医学报 第三卷第3期-第四卷第2期 上海
103 神州国医学报 第四卷第3期-第五卷第4期 上海
104 神州国医学报 第五卷第5-10期 上海
国立中山大学广西同学会学报 第1期 广东广州
105 之江学报 第1-3期 浙江杭州
106 之江学报 第4-5期 浙江杭州
民众教育学报 第1-2期 天津
107 民众教育学报 第3期 天津
工程学报 第一卷第1期-第二卷第2期 广东广州
108 工程学报 第三卷第1期-第8号 广东广州
109 工程学报 复刊第1期 广东广州
经济学报 第1-2号 上海
110 经济学报 第3号 上海
国立北平大学学报 第2期 北京
111 国立北平大学学报 第3-4期 北京
112 国立北平大学学报 第5期 北京
华西学报 第1-2期 四川成都
113 华西学报 第3-5期 四川成都
114 华西学报 第6-7期合刊 四川成都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学报 第1册 天津
115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学报 第2-3册 天津
116 地理学报 第一卷第1期-第二卷第1期 江苏南京
117 地理学报 第二卷第2-4期 江苏南京
118 地理学报 第三卷第1-2期 江苏南京
119 地理学报 第三卷第3期-第四卷 江苏南京
120 地理学报 第5-9卷 江苏南京
121 地理学报 第十卷-第十四卷第13-14合刊 江苏南京
122 地理学报 第十五卷第1期-2-4期合刊 江苏南京
广州陆川学会学报 第1期 广东广州
文澜学报 第1集 浙江杭州
123 文澜学报 第二卷1-2期 浙江杭州
124 文澜学报 第二卷第3期-第三卷第1期 浙江杭州
125 文澜学报 第三卷2期 浙江杭州
复旦学报 第1期 上海
126 复旦学报 第2-3期 上海
127 复旦学报 第4-5期 上海
经济学报 第1期 北京
128 留东学报 第一卷第1-4期 东京
129 留东学报 第一卷第5期-第二卷第3期 东京
130 留东学报 第二卷第4期-第三卷第3期 东京
暨南学报 第一卷第1-2号 上海
131 暨南学报 第二卷第1-2号 上海
132 教育学报 第1-3期 北京
133 教育学报 第4-7期 北京
134 教育学报 第8-9期 北京
广西留宁学会学报 第1期 江苏南京
135 铭贤学报 第1期 山西太谷
民教学报 第1-2期 陕西西安
136 会计学报 第一卷第1-4期 上海
137 中国心理学报 第一卷第1-3期 北京
广州学报 第一卷第1期 广州
138 广州学报 第一卷第2期 广州
湖南国学报 第二卷第1-3期 湖南长沙
华中学报 第一卷第1期 湖北武昌
139 政经学报 第1-5期 四川成都
社会科学学报 第1期 四川成都
云南大学学报 第一类第1-2号 云南昆明
140 生物学报 第1期 四川成都
协大生物学报 第1-4卷 福建厦门邵武
141 协大生物学报 第5-6卷 福建厦门邵武
经济学报 第1期 北京
142 经济学报 第2期 北京
新闻学报 第1期 四川成都
经济学报 第一卷第1-3期 陕西西安
143 经济学报 第二卷第1-3期 陕西西安
中山学报 第一卷第1-3期 广东
144 中山学报 第一卷第4期-第二卷第1期 广东
145 中山学报 第二卷第2-5期 广东
真知学报 第一卷第1-3期 江苏南京
146 真知学报 第一卷第4期-第二卷第4期 江苏南京
147 真知学报 第二卷第5期-第三卷第2期 江苏南京
148 真知学报 第三卷第3期-第四卷第2期 江苏南京
人文科学学报 第一卷第1期 云南昆明
149 人文科学学报 第一卷第2期-第二卷第1期 云南昆明
中国学报 第一卷第1期 重庆
150 中国学报 第一卷第2-4期 重庆
会计学报 第一卷第1-2期 江西泰和
政治经济学报 第1期 北京
151 政治经济学报 第2期 北京
中国学报 第一卷第1-5期 北京
152 中国学报 第一卷第6期-第三卷第2期 北京
153 中国学报 第三卷第3-4期 北京
昌州学报 第1-3期 四川成都
华大经济学报 第1期 四川成都
考政学报 第1期 重庆
154 考政学报 第2期 重庆
东方学报 第一卷第1-4期 上海
文理学报 第一卷第1-2期 广东广州
155 现代学报 第一卷第1-3期 江苏南京
文风学报 第1-3期 广东广州
156 中国考古学报 第2-3册 上海
157 中国考古学报 第4册 上海
湘新学报 第一卷第1期 广州
裕大纺织学报 第一卷第2-4期 河北石家庄(石门)
158 牙科学报 第一卷第1期-第三卷第2期 广东广州
159 浙江学报 第一卷第1期-第二卷第2期 浙江杭州
增城学报 第2-6期 广州
160 玉屏学报 第1-9期 四川灌县
兴宁学报 第1期 广州
珠海学报 第1-2集 广东广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近代学报汇刊(全160册)PDF电子版》是一部系统汇集中国近代以来学术期刊、研究论文与社会思想成果的综合性文献集成。这套电子版资料不仅保存了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原貌,也为当代研究者提供了可检索、可比对的数字化学术资源。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近代学报汇刊(全160册)PDF电子版》进行全面解析:首先阐述其历史背景与编纂价值,揭示这套资料在近代学术史中的独特地位;其次探讨其内容结构与学术门类,展示其包罗万象的学术体系;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其数字化特征与利用方式,说明PDF电子版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意义;最后探讨其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中的现实影响与未来价值。通过多角度剖析,本文旨在展现《近代学报汇刊》的文化厚度与学术生命力,让这一珍贵的学术宝库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1、学报汇刊的历史背景与编纂缘起
《近代学报汇刊》的诞生,源自对中国近代学术史料整理与保存的迫切需求。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在思想启蒙、社会转型与制度变革中经历了剧烈变动,大量学报与期刊成为时代思想的载体。然而,这些学报往往印量有限、保存分散,许多重要资料在战乱与时间流逝中濒临失传。为了系统整理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学界于20世纪后期开始组织对近代学报的全面汇编与数字化工作。
该汇刊的编纂工作历时多年,由多家高校、档案机构与学术出版社合作完成。编者们在广泛搜集原刊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校对、复印、编排等多个环节,最终形成了这套160册的宏大体系。每一册都对应若干学报或学术刊物,涵盖不同学科与思想流派,既体现了时代的知识格局,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多元面貌。
从历史意义上看,《近代学报汇刊》不仅是文献的再现,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重建。它使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学术资源重新汇聚,构成一部反映中国学术近代化历程的“百科全书”。如今推出PDF电子版,更是将传统纸本文献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使得研究者得以跨越时空限制,重新聆听那个时代的思想回响。
2、学术内容与知识体系的广泛覆盖
《近代学报汇刊》所收录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中国近代所有主要学术领域。从哲学、文学、史学到政治、经济、法律,再到自然科学与教育学,其范围之广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种学报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与学派立场,构成了近代中国知识体系多层次发展的真实记录。
在哲学与思想领域,《近代学报汇刊》保存了大量关于儒学复兴、实用主义、唯物论以及中西哲学对话的研究论文。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学术观点的争鸣,也反映了近代学者在民族危机与文化转型中对思想出路的探求。文学与史学方面的学报,如《国学季刊》《东方杂志》等,则展现了中国文艺复兴与史学现代化的历程。
此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类学报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医学、数学、工程学,还是教育学与社会学,都有相应的学术刊物纳入其中。这种学科的全景式汇集,使《近代学报汇刊》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学科体系形成与演变的重要依据,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3、数字化形态与PDF版本的独特价值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近代学报汇刊(全160册)PDF电子版》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学术文献保存与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传统纸质版本虽然珍贵,但使用与保存均有局限,而电子化版本不仅便于传输与共享,更具备检索、标注、对比等学术研究功能。
PDF电子版的制作遵循高精度扫描与文本识别标准,确保每一页原貌清晰可辨。部分版本还附有文字层,可实现全文检索,使研究者能够在浩繁的文献中迅速定位所需资料。此外,数字版本支持多终端阅读与存储,大大提高了学术使用的灵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PDF格式的稳定性与通用性也保证了资料的长期保存价值。无论在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还是个人学者的研究环境中,《近代学报汇刊》电子版都可以被方便调用。它使得学术资源的获取从“少数人专享”转变为“全民共享”,为知识传播打开了新的路径。
4、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近代学报汇刊》的学术价值,远不止于史料保存。它在研究方法论、思想史重构及跨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都发挥着深远影响。通过这些近代学报,我们可以追踪学术观念的形成路径,理解学术共同体的互动机制,也能从中窥见中国知识分子在全球化初期的思想回应。
在教育与科研领域,这套电子版汇刊已成为研究生与专家学者的重要工具。许多高校课程引用其中的原始文献作为教学资料,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第一手历史文献。学者们也通过数字化分析方法,对期刊文本进行词频统计、主题建模等研究,为传统文献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近代学报汇刊》所保存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时代的精神。它让我们重新看到民族在危机中奋发的求索与思辨,见证中国学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这种跨越百年的学术积淀,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也是现代中国继续前行的思想基石。
总结:
综观《近代学报汇刊(全160册)PDF电子版》,它不仅是学术文献的数字化再生,更是一项关乎文化记忆与知识体系重建的历史工程。从内容上看,它记录了中国近代知识界的奋斗与思索;从形式上看,它代表了数字化技术赋能学术传承的成功实践。无论是学术史研究者,还是文化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启发。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近代学报汇刊》电子版的出现,使学术资源不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历史文献重新服务于当代社会与未来研究。它的存在,正是传统学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昭示着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