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285 MB
文件格式:pdf
简介
国学季刊,1923年1月创刊于北京,由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北京大学出版部负责发行,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
该刊为北京大学决议发行的四种学术季刊之一,主旨在于发表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学”的结果。胡适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还有周作人、李大钊、钱玄同等。顾颉刚请鲁迅为该刊设计封面,封面以几种不同的图案组合而成,既古雅又不古板,由蔡元培题签,用于该刊的第一、二卷。文字方面不拘文言或白话,一律采用新式标点,并用横行刊印。
胡适为该刊撰写发刊词,在发刊词中阐明了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多个基本问题的思考。提出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用系统的整理来部勒国学研究的资料;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三种勉励条件。该刊虽然以“国学”为范围,但与国学相关的各种科学,如东方古言语学,比较言语学,印度宗教及哲学等都可以。因此,在刊载内容方面,涉及历史、考古、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作者有多位北京大学知名教授。比如汤用彤的《读太平经书所见》、顾颉刚的《郑樵着述考》、罗振玉的《魏正始石经残字》等。
《国学季刊》作为北京大学发行的学术刊物,持续时间较长,其中刊载的内容多为当时知名学者的论着,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国学发展的有关情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部分文章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文件内容:
23年1卷1期.pdf
23年1卷2期.pdf
23年1卷3期.pdf
23年1卷4期.pdf
25年2卷1期.pdf
29年2卷2期.pdf
30年2卷3期.pdf
30年2卷4期.pdf
32年3卷1期.pdf
32年3卷2期.pdf
32年3卷3期.pdf
32年3卷4期.pdf
34年4卷1期.pdf
34年4卷2期.pdf
34年4卷3期.pdf
34年4卷4期.pdf
35年5卷1期.pdf
35年5卷2期.pdf
35年5卷3期.pdf
35年5卷4期.pdf
36年6卷1期.pdf
36年6卷2期.pdf
50年第七卷第1期.pdf
51年第七卷第2期.pdf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全7卷24期)pdf电子版》是一部汇集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精华的重要文献,它不仅见证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历程,也为当代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资源。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刊进行全面剖析:一是溯源其创办背景与学术使命,探讨北大学派在国学复兴中的引领作用;二是解析刊物的主要内容与学术特色,展示其在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深刻贡献;三是评析其学术影响与时代意义,揭示其在推动学术自由、文化自信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价值;四是关注“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pdf电子版的整理出版及其数字化意义,说明其在当代学术传承中的独特地位。通过对以上方面的分析,本文旨在呈现这一学术经典的全貌,展现它跨越时代的思想光辉与文化价值,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深层启示。
一、刊物的创办背景与学术使命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的诞生,源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国学热”。彼时,面对西学东渐的冲击,知识界普遍意识到重建民族文化根基的迫切性。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不仅是思想启蒙的摇篮,也是国学复兴的核心阵地。在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陈垣等学者的倡导下,国学研究被重新定位为民族精神的学术支撑,而《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正是在这一思想氛围中孕育而生。
创刊初衷在于“以学术救国”,旨在通过系统整理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体系。它既不是简单的古籍考据,也不是复古式的文化守旧,而是试图在批判与继承中寻求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路径。这种使命感使其在当时的学术刊物中独树一帜,成为连接古今中外思想的桥梁。
此外,《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的创刊也与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密切相关。无论是儒家经典研究,还是对道释文化的考证;无论是历史语言学的探讨,还是文学思想的阐释,都体现出开放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包容的学术气度,使刊物在思想纷争的年代仍能保持理性与深度,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不可忽视的灯塔。
二、刊物的主要内容与学术特色
从内容结构来看,《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共出版七卷二十四期,汇集了北大国学门及全国学者的代表性论文。刊物内容涵盖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其中以经典诠释与史料考证最具特色。无论是对《尚书》《诗经》《左传》的训诂研究,还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哲学分析,都显示出学者们深厚的经学功底与创新精神。
学术方法上,该刊秉承“中体西用、古今互证”的原则。许多论文不仅注重文本精读,还引入西方史学、语言学的新方法。例如,王力的语言学论文运用比较法探讨古汉语语法演变,陈垣的史学研究采用断代考据的科学方法,这些尝试为中国学术的现代化开辟了新路。
此外,《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在文体风格上兼具学术性与思想性。文章语言精炼严谨,注重逻辑推演与史料支撑,同时又充满文化自觉与思想激情。它既是一部学术期刊,也是一份思想文献,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中的文化担当。
三、学术影响与时代意义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不仅是学术成果的汇集,更是中国学术精神的一种象征。它见证了国学从旧式书院研究向现代学术体系的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学者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定义“国学”的努力。刊物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和开放的思想格局,为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基础。
在思想史层面,该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的理性应对。他们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全盘西化,而是通过对本国文化的系统研究,寻找文化自信的根源。这种文化立场在当下仍具有启示意义:唯有理解自身传统,方能真正实现文化创新。
更为重要的是,《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在学术自由与学术共同体建设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它为当时众多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思想的平台,形成了以北大为中心的学术网络。这种学术生态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国学研究的繁荣,也为后世学术刊物树立了典范。
四、电子版整理与数字化传承价值
进入信息时代,《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全7卷24期)pdf电子版》的出现,使这部珍贵的学术文献得以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由于原刊纸质版本稀缺,许多研究者难以全面接触相关资料,而pdf电子版的整理与发布,有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学者能够直接利用原始文献进行研究。
数字化版本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传播。通过高质量的扫描与文字识别,pdf电子版实现了内容的可检索化和共享化,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它还为学术史、思想史、文献学等领域提供了可比对、可追溯的原始依据,这在当前的学术考据中尤为重要。
更值得一提的是,pdf电子版的推出促进了学术资源的公共化与普及化。无论是学术研究者、大学教师,还是普通国学爱好者,都能通过数字平台直接接触这一学术经典。这种开放性使《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不再只是学术殿堂的遗产,而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财富,延续着百年前那份“以学术启民智”的初心。
总结: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全7卷24期)pdf电子版》是一部承载中国近代学术精神的重要典藏。从创刊背景到学术使命,从内容特色到思想影响,再到当代数字化传承,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一段学术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信仰。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学术传统并非凝固的遗产,而是一种持续生长的文化生命。
在今日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重新阅读这部刊物的电子版,既是对百年学术的致敬,也是对现代学术精神的再发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永远在古今之间对话,在传承与创新中共生。这正是《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留给我们的最深启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