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18.8GB
文件格式:JPG做了ZIP压缩
出版地:成都
出版时间:中央军校政治部1939年01月01日至1945年07月08日
特别提示:所存年月见文件内容。所存年月也非完整无缺,请慎重购买。
1929年10月10日在南京创刊。初为校内4开小报。“是时规模狭小,篇幅有限,仅供本校学员之阅读”。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该报随校西移,先后在九江、武汉对外发行。入川后1938年5月至10月,曾在铜梁发行半张,社长张国和。1939年1月1日迁成都出版,公开向社会发行。社址先在西东大街6号,后移祠堂街133号。由中央军校政治部主办。黄耀煌、王锡钧曾任正副董事长,邓文仪、陈友生、邬绳武、张国和等曾任社长,陈友生、王灿瑸曾任副社长,黄曼达曾任总经理,陈樾山曾任经理,王赓和曾任总主笔,邬绳武、余络秋、曹耿光等曾任总编辑。王中柱曾任编辑主任。1939年1月1日第2428号第1版社论 《元旦与复兴根据地》 说:“本报服膺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之信条,创刊黄埔,续刊南京,中间因军事之推进,先后发行于九江与武汉,入川以来亦曾应地方环境之需要,斟酌发行,此次正式公开问世。” 篇幅开始为大小张各2版。大张第1版社论、中外消息,第2版综合性文艺副刊 《血花》、省内消息; 小张第3、4版为 《抗战与建国》、《军事周刊》、《国际政治》、《战时新闻》、《黄埔文艺》、《戏剧网》 和 《民族战士》 等多种专刊。一年后改为对开4版一大张,第1、2、3版为广告、社论、中外消息,第4版为副刊 《血花》 及 《国际》 周刊、《敌情研究》、《军事讲座》 等。1945年7月10日,该报改名为 《黄埔日报》 继续出版。
文件内容:
党军日报1939-01.zip
党军日报1939-02.zip
党军日报1939-03.zip
党军日报1939-04.zip
党军日报1939-05.zip
党军日报1939-06.zip
党军日报1939-07.zip
党军日报1939-08.zip
党军日报1939-09.zip
党军日报1939-10.zip
党军日报1939-11.zip
党军日报1939-12.zip
党军日报1940-01.zip
党军日报1940-02.zip
党军日报1940-03.zip
党军日报1940-04.zip
党军日报1940-05.zip
党军日报1940-06.zip
党军日报1940-07.zip
党军日报1940-08.zip
党军日报1940-09.zip
党军日报1940-10.zip
党军日报1940-11.zip
党军日报1940-12.zip
党军日报1941-01.zip
党军日报1941-02.zip
党军日报1941-03.zip
党军日报1941-04.zip
党军日报1941-05.zip
党军日报1941-06.zip
党军日报1941-07.zip
党军日报1941-08.zip
党军日报1941-09.zip
党军日报1941-10.zip
党军日报1941-11.zip
党军日报1941-12.zip
党军日报1942-01.zip
党军日报1942-02.zip
党军日报1942-03.zip
党军日报1942-04.zip
党军日报1942-05.zip
党军日报1942-06.zip
党军日报1942-07.zip
党军日报1942-08.zip
党军日报1942-09.zip
党军日报1942-10.zip
党军日报1942-11.zip
党军日报1942-12.zip
党军日报1943-01.zip
党军日报1943-02.zip
党军日报1943-03.zip
党军日报1943-04.zip
党军日报1943-05.zip
党军日报1943-06.zip
党军日报1943-07.zip
党军日报1943-08.zip
党军日报1943-09.zip
党军日报1943-10.zip
党军日报1943-11.zip
党军日报1944-01.zip
党军日报1944-02.zip
党军日报1944-03.zip
党军日报1944-04.zip
党军日报1944-05.zip
党军日报1944-06.zip
党军日报1944-07.zip
党军日报1944-08.zip
党军日报1944-09.zip
党军日报1944-10.zip
党军日报1944-11.zip
党军日报1944-12.zip
党军日报1945-01.zip
党军日报1945-02.zip
党军日报1945-03.zip
党军日报1945-04.zip
党军日报1945-05.zip
党军日报1945-06.zip
党军日报1945-07.zip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党军日报(1939-1945,有缺)电子版”展开详细探讨,分析其历史背景、内容价值、研究意义及其电子版的特点。文章首先简要概述了党军日报的历史作用及电子版的基本情况。随后,从党军日报的编辑宗旨、对抗战的报道、历史遗存的价值及电子化保存与传播等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剖析。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详细阐述,文章旨在强调党军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现代数字化环境中的再现意义。最后,结合全文对党军日报的独特贡献进行总结,并对其电子化版本的传承价值进行展望。
1、党军日报的编辑宗旨
党军日报创办于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队的宣传机关所主办,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宣传性。其编辑宗旨是通过报纸向广大军民传递党的政策、号召人民团结抗敌,并宣传战斗的最新战况。党军日报不仅是抗战中战斗精神的体现,也是通过文字来凝聚群众力量的有效手段。
在党军日报的编辑过程中,除了传递重要的军事情报和政策指示外,还特别注重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尤其在战况胶着的时刻,党军日报作为党的宣传工具,起到了鼓舞士气、激励士兵与民众并肩作战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党军日报也起到联络党与军队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这份报纸,党能够及时传达指令,军队则能将前线的实况及需求反馈给党。尤其在信息流通不畅的战争时期,党军日报的存在对于党和军队的沟通至关重要。
2、党军日报对抗战的报道
党军日报的报道内容丰富,涉及到战争的方方面面。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频繁报道抗日战争的最新进展,包括战斗胜利、敌军行动、战略布置等。通过这些新闻,广大民众能够了解到抗战的具体进程,从而在精神上得到鼓舞,保持战斗信心。
此外,党军日报在报道战争的同时,特别注重对敌人战争罪行的揭露和批判。例如,关于日军侵略暴行的报道,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激发了民众的愤怒与抗争意识。党军日报通过这种报道形式,不仅提升了民众的民族自信心,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继续抗战的精神动力。
除了战斗报导,党军日报还刊登了不少关于抗战前线的英雄事迹和战争胜利的报道。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对战争事实的报道,更具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这场艰难战斗中的顽强抵抗精神。这种报道方式让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党军日报看到自己在抗战中的位置,激发了更强的参与感与责任感。
3、党军日报的历史遗存价值
党军日报不仅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背景的宣传工具,同时也是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的宝贵文献。作为一份时效性强的报纸,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对内对外的政策主张与斗争策略,成为理解当时国内政治、军事以及文化思潮的关键载体。
党军日报的历史遗存对于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战役及战略布局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军民情绪、战争局势变化、党的决策等一手资料,是研究当时抗战精神、战斗方式及领导策略的重要素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党军日报逐渐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成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信念、领导抗战的重要窗口。它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纸面上的文字,更在于它如何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抗争历史,如何成为了现代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4、党军日报的电子化保存与传播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党军日报的电子版开始逐步问世。电子版的保存和传播,使得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利用。数字化不仅使得党军日报的阅读更加方便,而且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研究平台。
电子化党军日报的推出,不仅仅是对纸质文献的简单复制,而是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保存。通过扫描、转化等技术手段,纸质版本的党军日报逐步转化为电子档案,这种转化大大提高了资料的保存寿命,也避免了原始文献可能遭受的自然损耗。
此外,电子版党军日报还具备了信息检索和分析的功能,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高效地查阅与分析报纸中的历史资料。这种数字化手段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得党军日报的历史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发掘与利用。
总结:
总的来说,“党军日报(1939-1945,有缺)电子版”不仅是一份历史文献,也是党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同奋斗精神的见证。通过这份报纸,我们能够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如何动员全国上下共同抗敌,以及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如何影响整个局势。党军日报的历史遗存价值和电子化保存,使其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教育意义。
通过电子版的传播,党军日报不仅保留了历史的记忆,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电子化进程无疑推动了对党军日报历史资料的广泛利用和深入挖掘,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和政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