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18.9GB
文件格式:JPG做了ZIP压缩
出版地:上海
主要责任者:穆时英
出版时间:南京汪伪政权中央宣传部1940年03月22日至1945年07月31日
特别提示:所存年月见文件内容。所存年月也非完整无缺,请慎重购买。
1940年3月22日创刊于上海,1941年9月曾短暂停刊,10月复刊,至1945年7月31日终刊。
文件内容:
国民新闻1940-03.zip
国民新闻1940-04.zip
国民新闻1940-05.zip
国民新闻1940-06.zip
国民新闻1940-07.zip
国民新闻1940-08.zip
国民新闻1940-09.zip
国民新闻1940-10.zip
国民新闻1940-11.zip
国民新闻1940-12.zip
国民新闻1941-01.zip
国民新闻1941-02.zip
国民新闻1941-03.zip
国民新闻1941-04.zip
国民新闻1941-05.zip
国民新闻1941-06.zip
国民新闻1941-07.zip
国民新闻1941-08.zip
国民新闻1941-10.zip
国民新闻1941-11.zip
国民新闻1941-12.zip
国民新闻1942-01.zip
国民新闻1942-02.zip
国民新闻1942-03.zip
国民新闻1942-04.zip
国民新闻1942-05.zip
国民新闻1942-06.zip
国民新闻1942-07.zip
国民新闻1942-08.zip
国民新闻1942-09.zip
国民新闻1942-10.zip
国民新闻1942-11.zip
国民新闻1942-12.zip
国民新闻1943-01.zip
国民新闻1943-02.zip
国民新闻1943-03.zip
国民新闻1943-04.zip
国民新闻1943-05.zip
国民新闻1943-06.zip
国民新闻1943-07.zip
国民新闻1943-08.zip
国民新闻1943-09.zip
国民新闻1943-10.zip
国民新闻1943-11.zip
国民新闻1943-12.zip
国民新闻1944-01.zip
国民新闻1944-02.zip
国民新闻1944-03.zip
国民新闻1944-04.zip
国民新闻1944-05.zip
国民新闻1944-06.zip
国民新闻1944-07.zip
国民新闻1944-08.zip
国民新闻1944-09.zip
国民新闻1944-10.zip
国民新闻1944-11.zip
国民新闻1944-12.zip
国民新闻1945-01.zip
国民新闻1945-02.zip
国民新闻1945-03.zip
国民新闻1945-04.zip
国民新闻1945-05.zip
国民新闻1945-06.zip
国民新闻1945-07.zip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国民新闻(1940.03 – 1945.07,有缺)电子版》是一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抗战时期报刊,它见证了中国社会在战争阴影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作为当时国民政府背景下的重要舆论阵地,《国民新闻》既承担了宣传抗战、凝聚民族精神的使命,也记录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电子版进行详细阐述:其一,从历史背景与出版环境出发,探讨《国民新闻》诞生的时代土壤与社会需求;其二,从报纸内容与栏目设置入手,剖析其新闻报道的特点与政治导向;其三,从新闻语言与文化传播角度分析其文字风格与舆论功能;其四,从电子化保存与学术价值角度,论述数字化档案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国民新闻》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1、时代背景与历史定位
《国民新闻》的创刊时间为1940年3月,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时的中国社会处于极其艰难的历史境地,国民政府在重庆设立战时首都,全国报业中心随之西迁。报刊成为战时精神动员与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国民新闻》的诞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份报纸的主要读者群是国统区民众与知识分子,其办刊宗旨在于传播国家政策、鼓舞民族士气、维护社会秩序。与《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同期媒体相比,《国民新闻》更注重政治与社会并重的报道风格,兼顾政论、民生与文化。
在历史定位上,《国民新闻》不仅是战时新闻事业的产物,更是抗战时期舆论格局中的一个缩影。它通过新闻文字记录了民族危机中的人民生活,也体现了国民政府政治宣传的策略与变化。
2、栏目特色与内容风貌
《国民新闻》在版面编排与栏目设置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主要栏目包括“时事评论”“战地通讯”“社论专栏”“经济观察”“文艺园地”等。其中“时事评论”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栏目,常以尖锐的政治评论回应国内外局势。
“战地通讯”栏目是该报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战争形势严峻,前线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报道战况,使读者能够及时了解抗战动态。这些报道不仅具有新闻价值,也蕴含了强烈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
此外,《国民新闻》的“文艺园地”汇聚了当时许多著名作家的抗战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小说等。这些作品在鼓舞人心的同时,也反映了文人群体在战争年代的思想境界与社会责任感,构成了战时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闻语言与舆论导向
从新闻语言角度来看,《国民新闻》兼具严肃性与号召性。其新闻报道多采用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突出事实的真实性与新闻的即时性。在社论与评论中,则大量使用激情化、动员性的语言,以激发读者的爱国情绪。
该报的舆论导向明显倾向于国民政府立场。报纸通过报道与评论的结合,强化国家统一意识与抗战正义性。例如在日军发动特定战役时,《国民新闻》会及时发表“社论号召”,以“民族生死存亡”“全民总动员”等字眼鼓励士气。
同时,《国民新闻》也展现了一定的社会批判精神。它在报道物资短缺、官僚腐败等问题时,虽措辞谨慎,但仍传递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这种在政治宣传与现实关怀之间保持平衡的报道策略,使其在当时的新闻界独树一帜。
4、电子化保存与学术价值
《国民新闻(1940.03 – 1945.07,有缺)电子版》的出现,是数字化时代对历史文献保护的重要成果。由于原版纸质报刊多有损毁、残缺,电子化整理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依据,使这一时期的新闻资料得以完整重现。
电子版的建立不仅是对新闻史的修复,更是对文化记忆的再生。通过数字化技术,研究者能够快速检索报纸中的关键词、事件与人物,从而为抗战史、传播史、社会史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原始数据。
此外,《国民新闻》电子版在教育与公共传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让普通读者可以轻松接触到战时原始文献,体验历史现场的真实氛围。这种“可阅读的历史”形式,拓展了历史教育的边界,也推动了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国民新闻(1940.03 – 1945.07,有缺)电子版》不仅是一份具有新闻价值的历史文献,更是中国近代传媒与民族抗争精神的结晶。它反映了抗战时期社会的多重面貌,也揭示了政治宣传、文化传播与新闻职业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电子化保存的今天,这份报纸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史料层面。它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是研究抗战舆论生态的重要依据,更是人类在动荡时代中坚守真相与理性的见证。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回望历史,更能理解新闻媒体在国家命运中的独特使命。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