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37G
文件格式:JPG做了ZIP压缩
主要责任者:张友鹤
出版地:南京
出版时间:南京晚报报社1929年05月16日至1949年05月15日
特别提示:电子版所存年月见文件内容。所存年月也非完整无缺,请慎重购买。
《南京晚报》1925年5月16日在南京创刊,是南京最早的晚报,由张友鹤独资创办。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友鹤居家迁到重庆,于1938年8月1日复刊《南京晚报》(移渝版),日报,4开4版,发行人兼社长张友鹤,总编辑先后是刘自勤、张友鸿,副刊编辑成文辉,记者王孚庆、于孝达。以后还先后出了《巴山月》《天方夜谭》副刊。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友鹤赴南京复刊《南京晚报》。
文件内容:
南京晚报1929-05.zip
南京晚报1929-06.zip
南京晚报1929-07.zip
南京晚报1929-08.zip
南京晚报1929-09.zip
南京晚报1929-10.zip
南京晚报1929-11.zip
南京晚报1929-12.zip
南京晚报1930-01.zip
南京晚报1930-02.zip
南京晚报1930-03.zip
南京晚报1930-04.zip
南京晚报1930-05.zip
南京晚报1930-06.zip
南京晚报1930-07.zip
南京晚报1930-08.zip
南京晚报1930-09.zip
南京晚报1930-10.zip
南京晚报1930-11.zip
南京晚报1930-12.zip
南京晚报1931-01.zip
南京晚报1931-02.zip
南京晚报1931-03.zip
南京晚报1931-04.zip
南京晚报1931-05.zip
南京晚报1931-06.zip
南京晚报1931-07.zip
南京晚报1931-08.zip
南京晚报1931-09.zip
南京晚报1931-10.zip
南京晚报1931-11.zip
南京晚报1931-12.zip
南京晚报1932-01.zip
南京晚报1932-02.zip
南京晚报1932-03.zip
南京晚报1932-04.zip
南京晚报1932-05.zip
南京晚报1932-06.zip
南京晚报1932-07.zip
南京晚报1932-08.zip
南京晚报1932-09.zip
南京晚报1932-10.zip
南京晚报1932-11.zip
南京晚报1932-12.zip
南京晚报1933-01.zip
南京晚报1933-02.zip
南京晚报1933-03.zip
南京晚报1933-04.zip
南京晚报1933-05.zip
南京晚报1933-06.zip
南京晚报1933-07.zip
南京晚报1933-08.zip
南京晚报1933-09.zip
南京晚报1933-10.zip
南京晚报1933-11.zip
南京晚报1933-12.zip
南京晚报1934-01.zip
南京晚报1934-02.zip
南京晚报1934-03.zip
南京晚报1934-04.zip
南京晚报1934-05.zip
南京晚报1934-06.zip
南京晚报1934-07.zip
南京晚报1934-08.zip
南京晚报1934-09.zip
南京晚报1934-10.zip
南京晚报1934-11.zip
南京晚报1934-12.zip
南京晚报1935-01.zip
南京晚报1935-02.zip
南京晚报1935-03.zip
南京晚报1935-04.zip
南京晚报1935-05.zip
南京晚报1935-06.zip
南京晚报1935-07.zip
南京晚报1935-08.zip
南京晚报1935-09.zip
南京晚报1935-10.zip
南京晚报1935-11.zip
南京晚报1935-12.zip
南京晚报1936-01.zip
南京晚报1936-02.zip
南京晚报1936-03.zip
南京晚报1936-04.zip
南京晚报1936-05.zip
南京晚报1936-06.zip
南京晚报1936-07.zip
南京晚报1936-08.zip
南京晚报1936-09.zip
南京晚报1936-10.zip
南京晚报1936-11.zip
南京晚报1936-12.zip
南京晚报1937-01.zip
南京晚报1937-02.zip
南京晚报1937-03.zip
南京晚报1937-04.zip
南京晚报1937-05.zip
南京晚报1937-06.zip
南京晚报1937-07.zip
南京晚报1937-08.zip
南京晚报1937-09.zip
南京晚报1937-10.zip
南京晚报1937-11.zip
南京晚报1945-11.zip
南京晚报1945-12.zip
南京晚报1946-01.zip
南京晚报1946-02.zip
南京晚报1946-03.zip
南京晚报1946-04.zip
南京晚报1946-05.zip
南京晚报1946-06.zip
南京晚报1946-07.zip
南京晚报1946-08.zip
南京晚报1946-09.zip
南京晚报1946-10.zip
南京晚报1946-11.zip
南京晚报1946-12.zip
南京晚报1947-01.zip
南京晚报1947-02.zip
南京晚报1947-03.zip
南京晚报1947-04.zip
南京晚报1947-05.zip
南京晚报1947-06.zip
南京晚报1947-07.zip
南京晚报1947-08.zip
南京晚报1947-09.zip
南京晚报1947-10.zip
南京晚报1947-11.zip
南京晚报1947-12.zip
南京晚报1948-01.zip
南京晚报1948-02.zip
南京晚报1948-03.zip
南京晚报1948-04.zip
南京晚报1948-05.zip
南京晚报1948-06.zip
南京晚报1948-07.zip
南京晚报1948-08.zip
南京晚报1948-09.zip
南京晚报1948-10.zip
南京晚报1948-11.zip
南京晚报1948-12.zip
南京晚报1949-01.zip
南京晚报1949-02.zip
南京晚报1949-03.zip
南京晚报1949-04.zip
南京晚报1949-05.zip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南京晚报(1929-1937,1945-1949,有缺)电子版》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中极具史料价值的一份报刊资料。它见证了民国时期南京的社会变迁、政治格局、文化氛围与市民生活,既是新闻传播史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南京地方史的珍贵素材。通过电子化整理,使得原本纸质、零散、易损的史料得以永久保存,并为学术研究者、新闻史学者以及普通读者提供了便利的检索和阅读途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电子版进行详细阐述:一是《南京晚报》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二是报纸的版面结构与内容特色;三是电子化整理的意义与技术路径;四是史料价值与当代研究价值。通过多角度分析,我们将全面认识这份报刊在近代中国传媒史与城市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并思考其数字化保护在当代文化传承中的现实意义。
1、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
《南京晚报》创刊于1929年,诞生于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时期。那是中国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也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南京晚报》以地方都市报的姿态出现,迅速成为南京市民获取社会新闻、政治动态、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创办初期的目标明确:贴近市民、报道实事、传递新知,展现出与中央政论性报纸不同的“生活气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南京陷入战火。《南京晚报》被迫停刊,记者分散各地,部分资料流失。这一时期的中断不仅是报纸发展的断裂,也映射出时代的动荡与新闻自由的危机。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晚报》重新复刊,继续以市民视角记录战后重建的艰辛历程。虽然经历战火与政权更替,但其报刊精神仍延续着关注社会、启迪民智的传统。
1949年后,《南京晚报》再次停刊,历史上这份民国时期的重要都市报从此退出舞台。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有缺”版本电子版,是经过学者与档案部门长期搜集、整理与数字化保存的成果。它所呈现的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新闻事业发展轨迹的一部分。通过这些保存下来的版面,我们得以重新走进1930年代的南京街头,感受一个城市的呼吸与时代的心跳。
2、版面结构与内容特色
《南京晚报》的版面设计具有鲜明的都市报特色,内容涵盖政治、社会、文化、娱乐、广告等多个方面,既关注国家大事,也关心市民生活。报纸以简洁活泼的语言、灵动的标题和贴近现实的报道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气质。其“晚报”定位使其更加注重时效性与社会性,成为当时南京市民晚间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新闻内容上,《南京晚报》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是“民生导向”,大量报道涉及市场物价、交通状况、治安案件、教育改革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事务;其次是“文化传播”,其副刊、文艺专栏刊登了许多文学家、评论家的文章,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第三是“国际视野”,在当时的版面中,不乏对国际新闻的报道与评论,显示出报社编采人员的开放意识与新闻敏感度。
此外,《南京晚报》还非常重视广告与图像的运用,这不仅体现了报业的商业化趋势,也展示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形态。从商铺广告到电影海报,从摄影插图到时尚资讯,《南京晚报》构建了一个多维的社会信息空间。对于研究当时南京的城市生活、消费文化与社会心理,《南京晚报》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3、电子化整理的意义与技术路径
进入21世纪,随着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推进,《南京晚报(1929-1937,1945-1949,有缺)》电子版的整理与发布,标志着历史报刊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纸质报刊经过几十年的保存,存在着严重的脆化、破损与字迹模糊问题。通过高分辨率扫描、图像修复与文字识别技术(OCR),这些珍贵资料得以数字化重生,为后人提供可持续利用的文化资源。
电子化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扫描复制,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整理团队需要进行报纸原件的分类、编年、编号、校对与版面复原,确保数字化后的版本与原刊面保持一致。尤其是对于“有缺”的期刊部分,研究人员还需跨馆比对、征集个人收藏、借助历史年鉴进行补录,力求完整还原民国时期的报道全貌。
电子版发布后,研究者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快速定位特定事件、人物或专题,大大提高了史料研究的效率。同时,这种数字化保存方式,也使得公众能够在互联网上便捷地阅读、学习和传播历史信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历史报刊的全民共享。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成果,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创新形式。
4、史料价值与当代研究意义
《南京晚报(1929-1937,1945-1949,有缺)》电子版的史料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是研究南京地方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其中的新闻报道、社会调查、城市广告等,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南京的城市发展脉络、市民生活状态及社会心态变化,尤其对研究民国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其次,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来看,《南京晚报》是研究中国近代都市报传播特征的典型案例。其报道取向、编辑风格、新闻语言、图文配置都体现了现代新闻理念的萌芽,展示了从政论型报刊向市民型报刊转型的历史过程。这对于理解中国报业的现代化历程具有启发意义。
最后,在当代文化研究与数字人文领域,《南京晚报》电子版的价值更为突出。它既是历史文本的数据化样本,也是人工智能语料、文本挖掘研究的重要素材。通过对这些电子档案的系统分析,研究者可以开展民国时期新闻语态研究、社会网络分析、舆论演变模型建构等工作,使传统史料在新技术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结:
《南京晚报(1929-1937,1945-1949,有缺)电子版》不仅是南京地方报业史上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近代传媒与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从创刊到停刊,它跨越了战火与动荡,见证了城市与时代的变迁。电子化整理的完成,使这段尘封的历史得以重现于世,让我们能够以新的方式重新理解民国南京的城市精神与社会记忆。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南京晚报》实现了从纸质档案到电子史料的转型,这既是新闻档案保护的成功范例,也是文化传承方式的时代创新。未来,随着更多历史报刊被数字化整理,我们将拥有更加丰富的新闻史料数据库,为研究者与公众提供深入了解历史的新窗口。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