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7G
文件格式:JPG做了ZIP压缩
特别提示:电子版所存年月见文件内容。所存年月也非完整无缺,请慎重购买。
扫荡报,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政训处处长贺衷寒创办并主管。前身是1931年3月由贺衷寒在南昌创办的《扫荡三日刊》,1932年6月23日扩版改名为《扫荡报》,对开日刊。报名是贺衷寒先提出由蒋介石核定的,贺衷寒还亲自题写了报头。顾名思义,《扫荡报》最初完全是为了“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须剿匪”办的,使命是扫荡国民革命途程中的障碍,辅助军事上的安内攘外工作。
文件内容:
扫荡报1932-06.zip
扫荡报1932-07.zip
扫荡报1932-08.zip
扫荡报1934-01.zip
扫荡报1934-02.zip
扫荡报1934-03.zip
扫荡报1934-04.zip
扫荡报1934-05.zip
扫荡报1934-06.zip
扫荡报1934-07.zip
扫荡报1934-08.zip
扫荡报1934-09.zip
扫荡报1934-10.zip
扫荡报1934-11.zip
扫荡报1934-12.zip
扫荡报1935-01.zip
扫荡报1935-02.zip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扫荡报(南昌)(1932.06 -1932.08 1934-01-1935.02,有缺)电子版”是一份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地方性报刊,它见证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南昌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政治斗争。这份报纸刊行于国共对峙、战火纷飞的年代,其报道内容既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政治立场,也反映了民众在动荡社会中的生存图景。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份报刊进行系统分析:一是探讨《扫荡报》的历史背景与政治环境,揭示其创刊背后的社会动力;二是解析报纸的内容结构与宣传取向,剖析其文字表达与舆论导向;三是评述其在新闻传播史上的文化价值与地方影响;四是阐述电子化整理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通过对这份“有缺”的珍稀史料电子版的细致研究,我们不仅能触摸那个时代的历史脉搏,也能思考数字化时代文献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
1、动荡年代下的报刊诞生背景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交织的历史节点。南昌作为江西省省会,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国共军事对抗的前线。《扫荡报》的创刊便是在这种复杂局势下诞生的。它最初由国民党地方政务部门主导,旨在向社会传达政府“剿共”政策的最新动态,因此其政治立场鲜明,具有强烈的战时宣传属性。
1932年6月至8月间,《扫荡报》的最初几期刊行,主要聚焦于“中央苏区”的军事动态与政府的“扫荡”行动。这一时期的报道风格较为激烈,常使用强烈的政治语言,试图塑造政府“正义讨伐”的舆论形象。报纸的语态体现了当时政权对媒体话语权的绝对控制。
然而,到了1934年至1935年,《扫荡报》的内容出现了新的转向。随着第五次“围剿”的失败以及长征的爆发,报纸中的报道逐渐加入了社会民生与地方经济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国民党地方政府在军事受挫后,试图通过舆论维稳与民心重建来弥补政治失衡的努力。
2、版面结构与舆论传播特征
《扫荡报》的版面设置较为规整,通常分为四大板块:时政新闻、军事动态、社会民生与舆论评论。其内容设计明显服务于政府宣传,但也暗含了社会信息传播的多重层次。时政新闻往往居于头版,紧密围绕政府公报与高层决策,体现了典型的“官媒”属性。
在军事报道方面,《扫荡报》以“扫荡”“剿匪”等词汇贯穿始终,强调国军“光复失地”的成就。这种报道风格不仅是政治语言的体现,更是一种心理战术,旨在塑造军民一体、敌我分明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报纸也刊登部分地方治安、生产恢复的消息,以此缓解公众的焦虑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扫荡报》虽带有强烈政治色彩,但其社会新闻与民生版面却成为研究地方生活的重要资料。关于市场物价、粮食征购、疾病防控等报道,揭示了战时社会的真实困境,为后人研究江西地区的社会经济史提供了珍贵素材。
3、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评析
从新闻史角度看,《扫荡报》不仅是一份政治宣传刊物,更是反映南昌地区社会生态的重要史料。它的存在,使学者得以观察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新闻机制影响民意与政治合法性。即便其报道偏颇,也恰恰说明了媒体在政治博弈中的角色定位。
文化意义上,《扫荡报》代表了中国近代报业在战乱环境下的“生存逻辑”。它并非单纯的舆论工具,也承载了地方文化传播的功能。报纸中关于教育、卫生、商贸的报道,体现了当时社会在战争阴影下仍保持求生与发展的韧性。
此外,《扫荡报》的语言风格、版面编排及印刷工艺,也反映了1930年代南昌出版业的技术水平。其版式虽简陋,却具有地方印刷特色,体现了江西报业在困境中的独特实践价值。这些细节,让研究者得以重构地方出版文化的真实面貌。
4、电子化整理与学术研究价值
“扫荡报(南昌)(1932.06 -1932.08 1934-01-1935.02,有缺)电子版”的问世,是历史文献保护的重要成果。由于原始报刊保存条件艰难,纸张老化严重,电子化不仅延长了史料寿命,也使研究者得以便捷地查阅与比对,从而推动了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
在电子版整理过程中,学者们不仅进行了扫描与修复,更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实现文本检索。这使得研究者能够系统分析报纸的政治话语特征、报道频率及关键词分布,为舆论研究提供了量化分析的可能。数字化赋予旧报纸新的生命,也让历史传播方式实现了跨时代的转化。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化《扫荡报》为研究抗战前夕的地方舆论格局提供了珍贵素材。它帮助学者重新审视“官方话语”与“民间反应”的互动关系,也为江西地区的社会史、政治史、传媒史研究提供了基础文献支撑。数字化不仅是保存,更是再发现的过程。
总结:
总体而言,《扫荡报(南昌)(1932.06 -1932.08 1934-01-1935.02,有缺)电子版》不仅是一份战时政治报刊,更是一面折射历史光影的镜子。它的报道内容、语言风格与政治取向,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思潮与舆论结构。通过对其版面与内容的细致研究,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南昌及江西地区在国共对峙时期的社会心理与政治氛围。
随着电子化整理工作的完成,这份报刊的价值得以重新激活。它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聆听那个年代的声音,也促使学术界重新审视历史传播与数字存档的关系。无论是作为新闻史研究对象,还是作为地方史料存证,《扫荡报》的电子版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意义与文化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