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34.87G
文件格式:JPG做了ZIP压缩
特别提示:电子版所存年月见文件内容。所存年月也非完整无缺,请慎重购买。
扫荡报,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政训处处长贺衷寒创办并主管。前身是1931年3月由贺衷寒在南昌创办的《扫荡三日刊》,1932年6月23日扩版改名为《扫荡报》,对开日刊。报名是贺衷寒先提出由蒋介石核定的,贺衷寒还亲自题写了报头。顾名思义,《扫荡报》最初完全是为了“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须剿匪”办的,使命是扫荡国民革命途程中的障碍,辅助军事上的安内攘外工作。
是针对共产党工农红军,是蒋介石施行统治的宣传工具。 1935年春,贺衷寒为了配合“追剿”的需要,决定将《扫荡报》迁移汉口,首先派政训科科长刘翔到汉作了一番筹备,于5月上旬发行出版。这时的主要负责人是: 总编辑丁文安,撰述卜绍周、陈友生等,编辑黄卓球、瞿云白(瞿秋白之弟)、钟
期森、曹耿光,校对周爷生,经理人员刘威风、易幼涟、程仲文等。出版前夕,丁文安通知部分人员到武昌政训处听贺衷寒讲了办报的八字方针是:”化敌为友,以报养报“。 汉口《扫荡报》日出两大张,初印5000份。不久从上海购置了套色轮转印报机,陆续增印到1. 5万。丁文安一直是该报实际负责人,主要抓社论撰述。“七七”事变,抗战序幕揭开,国共二次合作宣言发表。1938年1月《扫荡报》改隶于国民党军委总政治部。丁文安的态度作了适当的转变,他发表社论说:“我们《扫荡》的矛头指向倭寇”。10月,武汉撤退,该报告别读者的社论,出于郭沫若的大笔。
文件内容:
├── 扫荡报1936-06
│ ├── 扫荡报1936-06-21.zip
│ ├── 扫荡报1936-06-26.zip
│ ├── 扫荡报1936-06-02.zip
│ ├── 扫荡报1936-06-25.zip
│ ├── 扫荡报1936-06-27.zip
│ ├── 扫荡报1936-06-08.zip
│ ├── 扫荡报1936-06-13.zip
│ ├── 扫荡报1936-06-06.zip
│ ├── 扫荡报1936-06-07.zip
│ ├── 扫荡报1936-06-05.zip
│ ├── 扫荡报1936-06-03.zip
│ ├── 扫荡报1936-06-24.zip
│ ├── 扫荡报1936-06-01.zip
│ ├── 扫荡报1936-06-18.zip
│ ├── 扫荡报1936-06-20.zip
│ ├── 扫荡报1936-06-11.zip
│ ├── 扫荡报1936-06-04.zip
│ ├── 扫荡报1936-06-09.zip
│ ├── 扫荡报1936-06-28.zip
│ ├── 扫荡报1936-06-12.zip
│ ├── 扫荡报1936-06-17.zip
│ ├── 扫荡报1936-06-10.zip
│ ├── 扫荡报1936-06-14.zip
│ ├── 扫荡报1936-06-30.zip
│ ├── 扫荡报1936-06-29.zip
│ ├── 扫荡报1936-06-15.zip
│ ├── 扫荡报1936-06-19.zip
│ ├── 扫荡报1936-06-22.zip
│ ├── 扫荡报1936-06-16.zip
│ ├── 扫荡报1936-06-23.zip
├── 扫荡报1936-01.zip
├── 扫荡报1938-09.zip
├── 扫荡报1938-05.zip
├── 扫荡报1936-02.zip
├── 扫荡报1935-11.zip
├── 扫荡报1938-03.zip
├── 扫荡报1935-10.zip
├── 扫荡报1937-02.zip
├── 扫荡报1938-07.zip
├── 扫荡报1937-11.zip
├── 扫荡报1935-06.zip
├── 扫荡报1936-04.zip
├── 扫荡报1938-04.zip
├── 扫荡报1935-07.zip
├── 扫荡报1938-06.zip
├── 扫荡报1938-08.zip
├── 扫荡报1936-03.zip
├── 扫荡报1936-08.zip
├── 扫荡报1935-12.zip
├── 扫荡报1937-09.zip
├── 扫荡报1935-09.zip
├── 扫荡报1938-01.zip
├── 扫荡报1936-07.zip
├── 扫荡报1936-09.zip
├── 扫荡报1937-01.zip
├── 扫荡报1937-08.zip
├── 扫荡报1936-12.zip
├── 扫荡报1937-06.zip
├── 扫荡报1936-10.zip
├── 扫荡报1938-10.zip
├── 扫荡报1937-10.zip
├── 扫荡报1936-05.zip
├── 扫荡报1935-08.zip
├── 扫荡报1938-02.zip
├── 扫荡报1937-05.zip
├── 扫荡报1937-12.zip
├── 扫荡报1937-07.zip
├── 扫荡报1937-03.zip
├── 扫荡报1936-11.zip
├── 扫荡报1937-04.zip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扫荡报(汉口)(1935.06 – 1938.10,有缺)电子版》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重点考察该报纸的历史背景、内容特色、传播影响与电子版的保存价值四个方面。首先,我们将对该报的出版背景与历史定位进行回顾,了解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扫荡报》所呈现的内容风格和其在当时社会舆论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民众动员与舆论导向。随后,文章将分析该报的传播影响力,评估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汉口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最后,我们将讨论该报电子版的保存和利用价值,探索其在当今时代作为数字遗产的独特意义和研究价值。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本文旨在全面展现《扫荡报》作为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的多维价值。
1、历史背景与出版定位
《扫荡报》创刊于1935年6月,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在汉口地区出版的一份地方性报纸。这份报纸的出现正处于中国抗日救国的紧要关头,当时的汉口是中国内地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多方势力的交汇点。作为一份地方性报纸,《扫荡报》的出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地方新闻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支持抗日运动,动员社会各界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从历史背景来看,《扫荡报》诞生的时代背景复杂而动荡。1930年代中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不断加快,国内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而在地方政治力量相对独立的背景下,汉口作为当时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迅速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中心。《扫荡报》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动荡与政治背景中应运而生,承载着历史使命。
该报纸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除了报道时事新闻,更多的是通过宣扬抗日思想、揭露日本侵略的罪行,以及通过报道社会动态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抵抗意识。它不仅是当时社会政治舆论的代表之一,也是对当时民众思想与情感的一个反映。
2、《扫荡报》的内容特色
《扫荡报》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鲜明的抗日主题。作为一份地方性报纸,内容不仅涉及到汉口及其周边的新闻,还广泛关注全国及国际政治局势,特别是关于日本侵略的报道。报纸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进行了详细揭露,同时也及时报道国内外的抗日行动,激励民众的抗战斗志。
报纸的另一大特色是其鲜明的宣传性与战时动员功能。在抗日战争前期,民众的抗日热情是动员战争的一项关键力量。《扫荡报》通过刊登民众抗战的故事、宣传抗战胜利的希望、以及发起集结抗战资源的呼吁,发挥了强大的宣传和动员作用。它不仅关注军事战况的报道,还重点关注普通百姓如何在抗战中发挥作用,如何支援前线。
此外,《扫荡报》也在社会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报纸经常发布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报道,涉及到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例如,报纸中也会刊登一些对于汉口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回顾,或者关于战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等专题,使得它不仅仅是一份政治性质的报纸,更是一份记录时代风貌、传递社会声音的媒体。
3、《扫荡报》的传播与影响
《扫荡报》自创刊以来,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舆论传播和社会动员方面。在抗日战争时期,媒体作为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扫荡报》不仅为汉口地区的民众提供了实时的战时信息,还起到了凝聚民心、提升士气的作用。尤其是在抗日战斗最为激烈的时期,该报通过对战争胜利的预期与民众抗战行动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斗志。
报纸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汉口,它还在整个中部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战争环境下的信息传递障碍,地方性媒体往往能够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无论是通过文字报道,还是通过在当地组织的抗战活动,报纸都积极推动了民众参与抗战的广泛动员,成为地方文化和政治的重要传播媒介。
此外,《扫荡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抗战时期,它还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报纸作为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的历史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为了研究抗战时期舆论和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扫荡报》不仅被学术界所关注,更成为了现代数字化档案保护和社会文化记忆的重要部分。
4、《扫荡报》电子版的保存与价值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纸质报刊逐渐被电子版所替代。《扫荡报》的电子版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形式,具备了极高的保存价值和研究价值。电子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文献的保存期,避免纸质报刊因老化而失去原有的历史信息,还能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更为高效的传播与利用。
在数字化保存的过程中,电子版《扫荡报》不仅能够被学术界广泛访问,还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种更为便捷的历史研究途径。研究者可以通过电子版对该报的每一期进行逐一浏览与分析,探索其中包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相比传统纸质资料,电子版的检索、保存和传播功能更为高效,使得《扫荡报》成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历史资源库。
此外,《扫荡报》电子版的保存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个范本。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走向电子化、网络化。通过对《扫荡报》电子版的保存与推广,既能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也能够使得这一历史资源对公众更为开放,成为社会集体记忆的载体。
总结:
通过对《扫荡报(汉口)》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份地方性报纸,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与文化面貌,更通过内容的宣传性、动员性和历史记录功能,成为了那个时代民众心灵和思想的真实写照。特别是电子版的保存与传播,更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源。
总体而言,《扫荡报》不仅仅是一份报纸,它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是社会政治、民众情感和历史记忆的积淀。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这份报纸中获得对抗日战争时期重要历史节点的宝贵信息。随着电子版的普及,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