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59.68 GB
文件格式:pdf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影印
特别提示:大部分册没有封面,版权页
本套晨报电子版包括《晨钟报》1-7册、《晨报》8-42册(缺第32册)和部分《晨报副刊》,文件格式为PDF。
简介
《晨报》是抗日战争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政团研究系主办的日报。初名《晨钟报》。1916年 8月15日创刊于北京。由梁启超、汤化龙等主持,主要撰稿人有胡适、蒋梦麟、张申府、丁文江等。
《晨报》是中华民国时期以梁启超、林长民为主导的政治派系“研究系”的官方报刊之一。瞿秋白曾是该报驻莫斯科通讯员。该报以及其副刊《晨报副刊》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极大,鲁迅、徐志摩等名流都曾为其主笔。1925年11月首都革命火烧晨报馆事件时,徐志摩曾任晨报副刊主编。晨报旧址有两处,1924年前在菜市口胡同,1924年之后搬至宣武门外大街路东124号。
创刊初期,李大钊曾任总编辑,并写代发刊词《晨钟之使命》。不久辞去。1918年 9月, 因刊载段祺瑞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北洋政府封闭。同年12月, 改名《晨报》继续出版。1919年2月7日,宣布将副刊性质的第7版进行改革,使之成为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宣传社会主义的园地。此版在李大钊主持下,发表许多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专着。1920年起,此版逐渐把主要地位用来提倡新文学。
1921年10月12日,第 7版正式定名为“晨报副刊”(也称“晨报副镌”),4开4版,单张发行。曾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当时同“觉悟”、“学灯”、《京报》副刊一起,被称为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大副刊。《晨报》 于1926年后依附奉系军阀。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一度停刊。1928年8月5日, 由阎锡山操纵出版,改名《新晨报》。阎锡山撤出北京后,恢复《晨报》报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依附南京国民党政府,抗日战争前夕停刊。
   文件内容:
晨钟报__第1分册__1916年8月-12月_11585185_P814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钟报__第2分册__1917年1月-4月_11585186_P656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钟报__第3分册__1917年5月-8月_11585187_P578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钟报__第4分册__1917年9月-12月_11585188_P906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钟报__第5分册__1918年1月-3月_11585189_P618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钟报__第6分册__1918年4月-6月_11585190_P686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钟报__第7分册__1918年7月-9月_11585191_P650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_第8分册__1918年12月-1919年3月_11585192_P844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_第9分册__1919年4月-6月_11585193_P670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_第10分册__1919年7月-9月_11585194_P694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_第11分册__1919年10月-12月_11585195_P700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_第12分册__1920年1月-3月_11585196_P620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_第13分册__1920年4月-6月_11585197_P692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_第14分册__1920年7月-9月_11585198_P574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_第15分册__1920年10月-12月_11585199_P704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_第16分册__1921年1月-3月_11585200_P616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_第17分册__1921年4月-6月_11585201_P686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 第17分册_1921年4月-6月_11585201.pdf
晨报__第18分册__1921年7月-9月_11585202_P696__人民出版社_1980年_PDG.pdf
晨报__第19分册__1921年10月-12月_11585203_P676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20分册__1922年1月-3月_11585204_P596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21分册__1922年4月-6月_11585205_P668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22分册__1922年7月-9月_11585206_P684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  第23分册  1922年10月-12月_11585207(缺611页).pdf
晨报__第24分册__1923年1月-3月_11585208_P594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25分册__1923年4月-6月_11585209_P706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26分册__1923年7月-9月_11585210_P726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27分册__1923年10月-12月_11585211_P740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28分册__1924年1月-3月_11585212_P660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29分册__1924年4月-6月_11585213_P732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30分册__1924年7月-9月_11585214_P732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31分册__1924年10月-12月_11585215_P740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33分册__1925年4月-6月_11585217_P740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34分册__1925年7月-9月_11585218_P728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35分册__1925年10月-12月_11585219.pdf
晨报__第36分册__1926年1月-3月_11585220_P652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37分册__1926年4月-6月_11585221_P732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38分册__1926年7月-9月_11585222_P732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39分册__1926年10月-12月_11585223_P718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40分册__1927年1月-3月_11585224_P662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41分册__1927年4月-6月_11585225_P782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晨报__第42分册__1927年7月-9月_11585226_P910__人民出版社_1981年_PDG.pdf
另赠4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版
晨报  87  一九二八年一月_二月_14008567.PDF
晨报  88  一九二八年二月_三月_14008584.PDF
晨报  89  一九二八年四月_五月_14008590.PDF
晨报  90  一九二八年五月_六月_14008585.PDF
晨报副刊
1921年10-12月
1922年1-12期
1923年(共237期 缺多期)
1925年10-12月
1926年1-12月
1927年1-12月
1928年1-4月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晨钟报》《晨报》以及《晨报副刊》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媒体符号,它们不仅记录着时代的声音,也承载着文化的脉络与社会的变迁。从传统纸质发行到如今的PDF电子版,《晨钟报》等媒体经历了媒介形态的转型与内容理念的革新。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首先探讨《晨钟报》的历史与精神内核;其次分析《晨报》的传播价值与社会功能;第三部分聚焦《晨报副刊》的文化深度与文学特色;最后讨论PDF电子版的数字化传播优势与未来趋势。通过这些分析,展现出中国报刊在历史洪流中不断适应、创新与重生的历程,同时也为当代媒体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晨钟报》的历史与精神传承
《晨钟报》诞生于近代中国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其名称寓意“晨钟警世”,象征着唤醒民众、启迪思想的报业精神。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它不仅是一份新闻刊物,更是思想启蒙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是对民族命运的呼唤,《晨钟报》都以深刻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声音。
在传播理念上,《晨钟报》注重社会责任与舆论监督,强调报人应具备的良知与担当。它以“关注民生、引导舆论、启迪民智”为宗旨,通过报道政治变革、社会问题与文化思想,塑造了一种具有理性思考和社会担当的新闻风格。
随着时间推移,《晨钟报》的精神并未消逝,而是成为中国新闻史中的重要符号。许多后起的媒体都以“晨钟”为精神象征,延续其启迪民智、守望正义的理念。它所体现的报业使命感,至今仍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价值准则。
2、《晨报》的社会价值与传播功能
与《晨钟报》的思想启蒙不同,《晨报》作为都市日报的代表,更多体现出时代生活的节奏与社会信息的即时传播功能。它的出现,使新闻更加贴近市民生活,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洞察社会的重要窗口。
《晨报》在内容上兼具新闻报道与服务功能,既有时政要闻、经济动态,又有生活资讯与文化娱乐。它以简明扼要的新闻形式满足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成为城市节奏中人们每日必读的信息来源。
在传播形式上,《晨报》注重速度与准确性的平衡。通过建立高效的新闻采编体系和网络发布机制,《晨报》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流通。同时,它也承担着社会舆论引导的职能,报道社会热点,关注民生痛点,成为公共舆论场的重要参与者。
3、《晨报副刊》的文化深度与人文关怀
《晨报副刊》是《晨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著称,为中国现代报刊文化的发展贡献良多。副刊通常刊载散文、诗歌、随笔、评论等内容,成为文人墨客展示思想与才情的平台。
从鲁迅、冰心到老舍、沈从文,许多著名作家都曾在报纸副刊发表作品。《晨报副刊》不仅丰富了报纸的文化层次,也在无形中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成长。它以文字温度抚慰读者的心灵,为快节奏的新闻阅读增添了一份沉静与思考。
在当下,《晨报副刊》依旧延续了文化引领的传统。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冷静观察,还是对生活哲学的细腻描摹,它都以文字的力量连接读者与现实世界。副刊的存在,使报纸不仅是新闻载体,更是精神的家园与思想的港湾。
4、PDF电子版的数字化转型与传播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数字阅读的兴起,传统报纸逐渐进入电子化时代。《晨钟报》《晨报》等媒体纷纷推出PDF电子版,以数字形式延续纸质报刊的阅读体验。这种新形式不仅节省了印刷与发行成本,也让新闻传播突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PDF电子版具备高保真、可存档、易传播等优点。读者可以随时下载阅读,保持原版排版的美感,同时还可通过搜索功能快速定位信息,大大提升阅读效率。对媒体机构而言,电子版的发行让报纸实现了全球可达,扩大了读者群体。
此外,PDF电子版也推动了报业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通过内嵌链接、图片、音频与视频,电子版报纸逐渐向“数字报刊”的方向发展。这种形式使新闻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成为互动共享的知识平台,为未来传媒生态开辟了新路径。
总结:
从《晨钟报》的思想启蒙,到《晨报》的都市传播,再到《晨报副刊》的文化延伸,最后发展到PDF电子版的数字创新,这一系列演变体现了中国报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纸质走向数字的历史轨迹。它不仅是媒体形态的更迭,更是新闻精神、文化表达与技术力量的交织与融合。
在信息化、智能化不断加速的今天,《晨钟报》《晨报》及其电子版所代表的精神仍值得珍视。它们提醒我们:无论媒介如何变化,新闻的本质是记录与思考,传播的核心是连接与共鸣。未来的报业,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才能继续奏响属于时代的“晨钟”。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