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城缅宁 彭桂蕚著_民国1937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西南边城缅宁
作者:彭桂蕚著
云南省省立双师边城丛书编辑处
内容简介:分发端、自然环境、历史源流、社会活动、尾声5章,介绍缅宁县(现改名为临沧县)的地理、气候、产物、交通、人口、民族、风俗、乡镇、名胜、政治、文化、教育、宗教
载体形态: 214页
出版时间:1937
目录
题词
云南省立支江简师边城丛书总序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发端
第二章 自然环境
1 名称
2 位置
3 疆域
4 地势
5 地质
6 山脉
7 河流
8 气候
9 物产
10 交通
11 人种
12 户口
13 城郭
14 村镇
15 名胜
第三章 历史源流
1 设治沿革
2 重大事变
3 要政设施
4 文化演进
第四章 社会活动
1 政治
2 自治
3 教育
4 武备
5 警卫
6 建设
7 财政
8 经济
9 生活
10 语文
11 风习
12 宗教
第五章 尾声
1 我所见到的缅宁
2 我所希望的缅宁
3 我所写述的顷宁
· 西南边城缅宁 彭桂蕚著_民国1937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西南边城缅宁 彭桂蕚著_民国1937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西南边城缅宁》是彭桂蕚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所著的一部描写中国西南边陲风情、民族文化与社会变迁的重要文学作品。全书以缅宁(今云南临沧地区凤庆一带)为中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西南边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融合以及社会政治的复杂格局。彭桂蕚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的文化冲突、地方治理与民众生活交织成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本文从“作品背景与时代语境”“边地风情与民族书写”“社会结构与文化冲突”“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力图从文学、历史、社会多个维度全面解析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从而揭示《西南边城缅宁》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地位与持久影响。
1、作品背景与时代语境
《西南边城缅宁》诞生于1937年,这一年既是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全面抗战爆发的关键节点,也是社会思潮剧烈变动的时期。彭桂蕚作为一位学者型作家,深受民族危机意识的影响,他的创作并非单纯的地域描写,而是融入了对国家命运与地方命运相互关联的思考。缅宁作为滇缅交界的战略要地,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与文化层面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当时的西南地区虽远离战争中心,但正逐步成为国家防线与文化交流的前沿。彭桂蕚在书中描绘了边城社会的多重矛盾——中央政权的渗透、地方势力的割据、民族之间的互动与冲突——这些都折射出民国时期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性挑战。作品的时代背景不仅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也为读者理解民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此外,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正经历从传统文言向白话文的转型,作家们尝试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反映社会。彭桂蕚在《西南边城缅宁》中采用了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的语言风格,既保存了地方方言与民族语汇的生动,又以理性叙述展现宏观的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志文学”风貌。
2、边地风情与民族书写
《西南边城缅宁》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对西南边陲自然景致与民族风情的细腻描绘。彭桂蕚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缅宁山川之秀丽、河谷之幽深,以及四季轮转的壮丽画面。书中不仅有滇西高原的苍茫之气,也有南疆热带雨林的灵动之美,作者通过地理与气候的描写,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自然民族志”世界。
作品中对彝族、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描写尤为生动。彭桂蕚通过民俗、歌舞、节庆、服饰等多维度展现了民族生活的多彩与复杂。他不仅关注风俗表象,更着眼于民族心理与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作者笔下的民族人物并非“他者”的客体,而是鲜活的主体,他们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展现出强烈的生命力与文化自觉。
在民族书写中,彭桂蕚并未陷入浪漫化或异域化的陷阱,而是以学者的冷静和作家的敏感,描绘出边地民族社会的真实样貌。他笔下的缅宁既是一个具体的地方,又是民族融合与文化碰撞的象征空间,这种写法使作品具有了超越地域的普遍意义。
3、社会结构与文化冲突
除了自然与人文描写,《西南边城缅宁》还深刻揭示了边地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民国时期的缅宁是多重权力并存的区域——中央官府、地方土司、宗族势力与民族部落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政治网络。彭桂蕚以冷静的笔调展现了这种权力格局下的社会运行逻辑,揭示了制度性不平等与文化隔阂带来的社会紧张。
在文化层面上,书中频繁出现的“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的碰撞,是理解整部作品的重要线索。随着中央政权对边疆的逐步控制,传统的民族习俗、信仰体系与社会秩序受到了强烈冲击。彭桂蕚以缅宁为缩影,描绘了现代化进程中地方社会的震荡——既有教育、宗教、经济的新思潮,也有传统势力的顽强抵抗。
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也渗透进人物的命运之中。书中青年知识分子在边城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民族首领在文化认同与政治利益之间挣扎,平民百姓则在时代洪流中求生。这些多重冲突构成了《西南边城缅宁》独特的社会深度,使其超越了单纯的风物记叙,成为民国时期边疆社会变革的文学镜像。
4、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西南边城缅宁》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它既继承了清末民初地方志体文学的叙述传统,又吸收了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彭桂蕚以历史学者的严谨与作家的激情相结合,使作品兼具史料价值与审美价值,成为研究民国边疆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献之一。
作品的语言风格具有独特的双重性:一方面,它保留了古典汉语的优雅与节制;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方言词汇与民族语言的生动质感。这种语言的融合反映出作者在文化表达上的自觉追求——在民族多样性中寻找共同的文化根基,在地方叙事中凝聚国家意识。
在历史意义上,《西南边城缅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档案。它忠实地记录了20世纪三十年代西南边疆的政治风貌、经济活动与文化生态。对于今天研究中国边疆治理、民族关系与地方认同的人文学者而言,这部作品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启示。
总结:
《西南边城缅宁》以其独特的文学视野与社会深度,成功地将一个边陲小城提升为国家历史的缩影。彭桂蕚通过细腻的叙述与深刻的思考,将地域、民族、文化、政治等多重主题融为一体,构筑出一部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的杰作。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地理维度,也拓展了我们对“边疆中国”的文化想象。
在今天重读《西南边城缅宁》,我们不仅能看到民国时代边地的风貌,更能感受到作者对民族团结、文化共生的深切期盼。它让人理解,在多元共生的历史进程中,边疆不仅是国家的地理边界,更是文化与精神的延展。彭桂蕚的笔,使缅宁成为一个象征——连接历史与现实,连接地方与国家,连接个体与民族的文学坐标。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