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1.78GB
作者: 艺文印书馆 编
出版社: 艺文印书馆
出版年: 1970
文件内容:
艺文印书馆 辑 民国五十九年 台北艺文印书馆 景印本 30册
四民月令一卷 汉 崔寔 撰 唐鸿学校 辑 怡兰堂丛书本
锦带书一卷 梁 萧统 撰 学津讨原本
玉烛宝典十二卷 坿解题一卷 隋 杜台卿 撰 日本 吉川幸次郎 撰解题 林文月 译解题 前田家藏旧钞卷子本
岁华纪丽四卷 唐 韩鄂 撰 津逮秘书本
四时纂要五卷 唐 韩鄂 撰 万曆十八年朝鲜庆尚左兵营刊本
岁时广记四卷 宋 陈元靓 撰 学海类编本
岁时广记四十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宋 陈元靓 撰 十万卷楼丛书本
乾淳岁时记一卷 宋 周密 撰 重较説郛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卷 元 呉澄 撰 学海类编本
月令採奇四卷 明 李一楫 辑 东京内阁文库藏万曆四十七年序刊本
岁序总考全集不分卷 明 陈三谟 撰 东京内阁文库藏万曆二十三年序刊本
日涉编十二卷 明 陈堦 撰 万曆三十九年应城徐养量刊本
古今类传四卷 清 董谷士 同撰 清 董炳文 同撰 康熙三十一年自序刊本
七十二候考一卷 清 曹仁虎 撰 艺海珠尘本
月令粹编二十四卷 图説一卷 清 秦嘉谟 撰 嘉庆十七年江都秦氏琳琅仙馆刊本
唐月令续攷一卷 唐月令注续补遗一卷 清 茆泮林 撰 清 成蓉镜 增订 鹤寿堂丛本
新增月日纪古十二卷 清 萧智汉 撰 道光十四年星潭萧氏听涛山房刊本
秦中岁时记一卷 唐 李淖 撰 重较説郛本
辇下岁时记一卷 唐 阙名 撰 重较説郛本
赏心乐事一卷 宋 张鉴 撰 学海类编本
熙朝乐事一卷 明 阙名 撰 稗乘本
杭俗遗风一卷 坿附録一卷 清 范祖述 撰 呉凤藻 撰附録 同治六年福州王氏刊本
天台风俗志一卷 清 阙名 撰 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排印
荆楚岁时记一卷 梁 宗懔 撰 宝颜堂秘笈本
《岁时习俗资料汇编》细目:
1(1) 四民月令 一卷 (汉)崔〓(shi)撰; (民国)唐鸿学校辑 影印民国大关唐氏成都刊《怡兰堂丛书》本 FB.103:53.1(1)
1(2) 锦带书 一卷 (梁)昭明太子萧统撰 影印清嘉庆虞山张氏照旷阁刊学津讨原本 FB.103:53.1(2)
1(3)-2 玉烛宝典 十二卷原缺卷九 (隋)杜台卿撰 影印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前田家藏旧抄本 FB.103:53.1(3)-2
3 岁华纪丽 四卷 (唐)韩鄂撰 影印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刊津逮秘书本 FB.103:53.3(1)
四时纂要 五卷 (唐)韩鄂撰 影印明万历十八年(1590)朝鲜庆尚左兵营刊本 FB.103:53.3(2)
4(1) 岁时广记 四卷 (宋)陈元靓撰 影印清道光六年(1826)安晁氏木活字排印《学海类编》本 FB.103:53.4(1)
4(2)-7(1) 岁时广记 四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宋)陈元靓撰 影印清光绪归安 陆氏刊十万卷楼丛书本 FB.103:53.4(2)-7(1)
7(2) 乾淳岁时记 一卷 (宋)周密撰 影印清顺治宛委山堂刊明陶〓(ting)重较说郛本 FB.103:53.7(2)
8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一卷 (元)吴澄撰 影印清道光六年(1826)安晁氏木活字排印 学海类编本 FB.103:53.8(1)
月令采奇 四卷 (明)李一楫辑 影印东京内阁文库藏万历四十七年(1619)序刊本 FB.103:53.8(2)
9 岁序总考全集 七卷 (明)陈三谟编 影印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刊本 FB.103:53.9
10-13 日涉编 十二卷 (明)陈阶编辑; 徐养量校刊 影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应城徐养量刊本 FB.103:53.10-13
14-15(1) 古今类传 四卷 (清)董谷士、董炳文撰 影印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未学斋刊本 FB.103:53.14-15(1)
15(2) 七十二侯考 一卷 (清)曹仁虎撰 影印清嘉庆南汇吴氏听彝堂刊艺海珠尘本 FB.103:53.15(2)
16-18(1) 月令粹编 二十四卷图说一卷 (清)秦嘉谟撰 影印清嘉庆十七年(1812)江都秦氏琳琅仙馆刊本 FB.103:53.16-18(1)
18(2) 唐月令续考 一卷 (清)茆泮林撰; 成孺增订 影印清光绪高邮王氏刊鹤寿堂丛书本 FB.103:53.18(2)
18(3) 唐月令注续补遗 一卷 (清)茆泮林撰; 成孺增订 影印清光绪高邮王氏刊鹤寿堂丛书本 FB.103:53.18(3)
19-29 新增月日纪古 十二卷 (清)萧智汉撰 影印清道光十四年(1834)星潭萧氏听涛山房刊本 FB.103:53.19-29
30 秦中岁时记 一卷 (唐)李淖撰 影印清顺治宛委山堂刊明陶〓(ting)重较说郛本 FB.103:53.30(1)
辇下岁时记 一卷 (唐)阙名撰 影印清顺治宛委山堂刊明陶〓(ting)重较说郛本 FB.103:53.30(2)
赏心乐事 一卷 (宋)张鉴撰 影印清道光六安晁氏木活字排印《学海类编》本 FB.103:53.30(3)
熙朝乐事 一卷 (明)田汝成撰 影印明万历孙幼安校刊稗乘本 FB.103:53.30(4)
杭俗遗风 一卷附录一卷 (清)范祖述撰 影印清同治六年(1867)福州王氏刊本 FB.103:53.30(5)
天台风俗志 一卷 (清)佚名撰 据小方壶斋舆地丛书钞本重排印 FB.103:53.30(6)
荆楚岁时记 一卷 (梁)宗〓(lin)撰 影印明万历中绣水沈氏尚白斋刊宝颜堂秘笈本 FB.103:53.30(7)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entity[“book”, “岁时习俗研究资料汇编(全30册)”, 0](PDF 电子版)——古籍文献馆资源》展开,从整体简介、内容价值、获取方式与使用建议、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文章首先概括该资料汇编的出版背景、规模与主要特色;接着细致探讨其在传统节令习俗、民间礼俗、社会风俗等方面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及文化意义;随后介绍其电子版(如百度网盘链接所示)在获取与利用上的特点、注意事项与版权伦理;最后从研究应用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其当代意义与实践路径。整体来看,这套三十册古籍影印汇编既是民俗研究的重要基础文本,也是传统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通过合理获取、深入研读与创新传播,它可以为高校、社会文化机构、民俗研究者乃至普通爱好者提供丰富资源,推动传统节令习俗研究向纵深发展。文章在结尾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供实用建议,以期读者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古籍资源。
一、书籍基本情况
《岁时习俗研究资料汇编(全30册)》由 entity[“organization”, “艺文印书馆”, 0] 于 1970 年影印出版,以影印古籍为主,汇集关于传统节令、礼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5turn0search3
该汇编共计三十册,囊括了从汉、唐、宋、明、清诸朝代关于岁时习俗的经典著作,如《四民月令》《锦带书》《岁华纪丽》《岁时广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唐月令续考》等。citeturn0search5
本书选用影印本形式,通常采用古版本抄本、旧刊本为底本,保留原有的文字风格与版本特征,力图呈现传统习俗文献的面貌,为后人研究提供原始材料的支持。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2
二、内容价值与特色
首先,从内容来看,这套汇编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华传统“岁时”体系——即按照季节、节令、节庆、风俗等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仪式。通过古代月令、节令、物产、礼仪、信仰、生产、娱乐等方面的记录,展现了传统社会运行的节奏与生活秩序。citeturn0search6
其次,从研究特色来看,本汇编具有跨朝代、跨地域、跨民族的特点。如其中收录了契丹、女真人、党项人等民族与汉族文化互动下的习俗变迁记录,展现出习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citeturn0search6
再次,在文化价值层面,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用途的“资料库”,也是传统文化记忆的承载体。通过古籍影印,人们得以窥见节庆、礼俗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从日常生活、乡村习惯到城市仪式,无不包涵。如此,对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此外,这套书的版式、影印底本选择、目录体系、注释或译介(若有)亦体现了编辑与编纂工作的用心。影印本常采原刻或旧抄本,使研究者能够接近“古文献原貌”,减少二次改动带来的偏差。
最后,就资料的应用角度而言,它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例如,历史地理、农耕经济、文化传播、宗教信仰、城镇礼俗、民族互动等主题,都可借助这些文献开展深度挖掘。从而,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启发”与“延展”。
三、获取方式与使用建议
在当前数字时代,该三十册汇编的电子版(PDF格式)在网络上流通,部分资源也被整理至诸如百度网盘等共享平台。文章中提到“PDF 电子版 百度网盘 – 古籍文献馆”即为一种网络分享方式。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3
然而,在获取与使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版权与版本的合法性。虽为影印古籍,但原底本可能仍受版权或版本权益保护,研究者应确认资源来源的合法性、是否涉及私自上传、是否用于商业用途等。与此同时,选择高清、完整、注明底本的版本尤为重要,以确保研究质量。
此外,使用建议包括:下载后建议进行全文OCR识别或手动校对,以便后续检索;建议建立合理目录与索引,例如节令、地区、作者、版次等,以便于快速定位主题;还建议配合参考文献使用,以期对节令习俗有系统理解。
从实践角度来说,研究者还可以将这套汇编与现代数字数据库结合,如建立电子词汇表、习俗关键词检索、可视化图表等。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则可将其作为节令习俗趣味阅读或民族文化学习资料。与此同时,因PDF体积可能较大(例如1.7 G左右)citeturn0search3,建议在较大的硬盘空间或云盘环境下操作,并关注设备兼容性、阅读软件支持等细节。
最后,建议与纸本版或实体馆藏进行对比,如条件允许,可至图书馆查阅实体,核对影印与原本是否有漏刻、印刷变动、版本标识差异等,从而更谨慎地引用资料、确保学术严谨。
四、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
从学术研究来看,这套汇编为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提供了坚实的原始材料。研究者可借助其中记载的节令、礼仪、习俗、农业生产、娱乐活动、信仰仪式等,分析传统社会生活结构、季节性生产-生活关系、节庆仪式的社会功能、民族文化交融模式等。
例如,通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岁时广记》《古今类传》《新增月日纪古》等篇章,研究者可以追溯“节令—候节—习俗”这一链条的历史脉络,从而探询节令习俗如何随朝代更迭、社会结构转变、区域迁移而变迁。citeturn0search5
在文化传承层面,这汇编也具有重要意义。节令习俗作为活态文化的重要组成,往往容易被现代化浪潮冲击或淡化。通过影印古籍使这些传统得以保存,便于后代对节令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教育机构、文化团体、乡土社团可利用其内容,开展节庆文化展示、礼俗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推广,从而使岁时习俗不再只存在于文本中,而成为活的文化实践。
此外,将该汇编作为跨界传播资源亦很有价值。可结合图像、考古、地方志、民族志、田野调查等,编制专题展览、讲座、教育课程、文化体验活动。这样不仅让古籍“活”起来,也增加了公众对传统节令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最终,从研究与传承的互动来看,这套汇编是“学术探究”与“文化再创造”的桥梁。研究者深入其内容可提出新的学术视角,文化传播者则可利用其资源激发传统节令习俗在当代的再现与创新。二者互为支撑,共同推动岁时习俗研究迈向更广阔的平台。
总结: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岁时习俗研究资料汇编(全30册)》不仅是一套庞大的古籍影印丛书,其所蕴藏的研究价值、文化意义、学术用途和传承潜力都极为丰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传统节令习俗世界的“时光隧道”,让我们能够从古代文献视角观察岁时习俗的生成、演变、互动与延续。
在数字化时代,通过电子版的获取和使用建议,我们更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同时也必须牢记合法性、版本品质、研究方法的严谨性。未来,将其与多元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实践相结合,无疑将使其价值进一步扩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再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