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格式:pdf,Djvu
文件大小:3.45G
特别提示:缺第7册.闽禀底稿;滇禀底稿
三编目录如下:
1 九省盐务议略 不分卷 (清)王守基撰 抄本
汴游助赈丛钞 不分卷 (清)孙传撰 抄本
2 铜政便览 八卷 (清)不着撰人撰 抄本
3 钱谷挈要 十卷 (清)不着撰人撰 抄本
4 金谷琐言 四卷 (清)朱补庭、汪畹香撰 抄本
5 度支津梁 不分卷 – 抄本
6 明徐州蠲免房租书册 一卷 (明)不着撰人撰
山西兵事辑略 四卷(附释地一卷) (清)不着撰人撰 抄本
7 闽禀底稿 ; 滇禀底稿 不分卷 (清)不着撰人撰 抄本
8 颍州奏稿 六卷 (清)贾臻撰 稿本
9 退圃老人宣南奏议 二卷 (清)王文韶撰 王国桢编 稿本
10 哈密事迹 一卷(附赵全谳牍一卷) (明)不着撰人撰 抄本
衢州奇祸记 二卷 (清)绿意轩主人撰 稿本
槎客琐记 一卷 (清)不着撰人撰 稿本
直讲簪豪记 一卷 (清)吴士鉴撰 稿本(1909)
11 皇明疏钞 七十卷 (明)孙旬编
12 玉镜新谭 十卷(附图) (明)朱长祚撰
登陴纪略 不分卷 (明)缪沅撰
13 经略复国要编 十四卷附录二卷 (明)宋应昌撰
14 颂天胪笔 二十四卷 (明)金日升撰
15 读律琐言 三十卷附录一卷 (明)雷梦麟撰
16 兵政纪略 五十卷 (明)李材撰 –
17 皇祖四大法 十二卷 (明)何栋如撰
18 皇明宝训 四十卷 (明)陈治本等编
19 皇明通纪述遗 十二卷 (明)卜世昌、屠衡撰
20 宪章外史 十四卷 (明)许重熙撰
21 辛丑琐记 一卷 (清)不着撰人撰 稿本
壬寅琐记 一卷 (清)不着撰人撰 稿本
乘槎札记 不分卷 (清)许尚质撰 稿本
22 癸未日记 四卷 (清)绿杉野屋主人撰 稿本
息园日记 不分卷 (清)祁藻撰 稿本
23 蔬香馆日记 不分卷 (清)金芝原撰 稿本
百尺楼日记 不分卷 (清)陈钟英撰 稿本
24 拈红词人日记 五卷 (清)世撰 稿本
25 有晖事记 二卷附记一卷 (清)钟有晖撰 稿本
26 吴郡张大复先生明人列传稿 不分卷 (明)张大复撰; (清)方惟一编 稿本
世祖学士忠献公致身自序 不分卷 (明)史仲彬撰; (清)史名编 稿本
27 卢龙塞略 二十卷图一卷 (明)郭造卿撰
28 两浙海防类考 十卷 (明)范涞撰
29 修攘通考 六卷 (明)何镗撰
30 海防论 不分卷 (明)郑若曾撰 抄本
江防论 不分卷 (明)郑若曾撰 抄本
湖防论 不分卷 (明)郑若曾撰 抄本
江防志 二十二卷 (清)不着撰人撰 稿本
31 直隶河渠书 存九十四卷 (清)赵一清撰; 戴震删定 稿本
32 杭俗怡情碎锦 一卷 (清)不着撰人撰 稿本
(宣统)永昌县乡土志 不分卷 (清)杨鼎新等修
化平直隶抚民厅遵章采访编辑全帙 不分卷 (清)王宾、张元泰撰
皋兰县红水分县采访事略 不分卷 (清)李国华等撰
33 目营小辑 四卷 (明)陆化熙撰
34 (万历)郧阳府志 三十一卷 (明)周绍稷撰
35 (万历)郧台志 十卷 (明)彭遵古等撰
36 (万历)遂安县志 四卷 (明)韩晟修; 毛一鹭纂
37 (弘治)八闽通志 八十七卷 (明)黄仲昭撰
38 (万历)重修泉州府志 二十四卷 (明)阳思谦修; 黄凤翔等撰; 徐敏学、吴维新纂
39 (万历)永福县志 六卷 (明)唐学仁修; 谢肇纂
40 (嘉靖)南畿志 六十四卷 (明)闻人诠修; 陈沂纂
41 (正德)常州府志续集 八卷 (明)张恺撰
42 (崇祯)开沙志 二卷 (明)李尉撰
(万历)重修昆山县志 八卷(附图) (明)周世昌撰
43 (万历)嘉定县志 二十二卷 (明)韩浚等修; 张应武纂
44 (弘治)吴江县志 二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曹一麟修; 徐师曾等纂
45 (成化)重修毗陵志 四十卷图一卷表一卷 (明)朱昱撰
46 (万历)盐城县志 十卷 (明)杨瑞云等修; 夏应星纂
47 (嘉靖)徐州志 十二卷 (明)梅守德、任子龙等修
48 云间志略 二十四卷 (明)何三畏编
49 (隆庆)长洲县志 十卷艺文志十卷 (明)皇甫等编
50 (嘉靖)吴江志 二十八卷首一卷 (明)莫旦撰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将全面分析《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全50册,缺一册)电子版 百度网盘 – 古籍文献馆》这一珍贵的史学文献资源,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其内容和重要性。首先,文章简要介绍了该丛书的背景及其学术价值,随后从该丛书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电子化优势和使用方式四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每个方面都力求全面呈现该丛书在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独特贡献,并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详尽的使用指南。最后,文章结合这些分析对丛书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传承进行总结,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关于这一古籍文献的了解。
1、丛书的历史背景与学术价值
《中国史学丛书三编》是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与史实的一次重要集成。它的出版与整理,不仅是学术界的一次大事件,也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一丛书通过汇集历代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诸多解读和论述,为现代学者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研究框架。
该丛书分为多个编次,每一编均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献。其中,第三编作为丛书的核心部分,涉及了中国从古至近代的多个历史阶段,包括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史料和评论。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历史书籍,还包含了大量的史学论著,对于研究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中国史学丛书三编》的深入研究,学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及其背后的文化积淀。丛书的出版促进了对中国史学流派的探讨,并为后续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资料基础,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参考书目。
2、丛书内容特点及其综合价值
《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包含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书中的史学著作不仅限于史实的记录,更包括了史学家的理论分析、历史观点以及史学方法论的探讨。这样独特的组合,使得该丛书具有了跨学科研究的潜力。
丛书的内容结构合理,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将史学理论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有机结合。每一册书都具有很高的独立性,既能作为单册的历史资料参考,也能与其他册书形成互补,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次进行历史研究。
此外,丛书中的诸多经典作品,如《史记》《资治通鉴》等,都在现代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将这些经典文献整理汇编,丛书不仅让我们能够重温这些历史巨著,也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刻分析其内容和影响的视角。
3、电子化版本的优势与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纸质书籍的使用逐渐被电子版所取代。对于《中国史学丛书三编》的电子版而言,这一变化无疑带来了许多便利。电子版不仅能够轻松地存储大量的历史文献,而且具有更好的可搜索性,极大地方便了学者和读者对特定信息的快速查找。
百度网盘作为丛书电子版的存储平台,为读者提供了便捷的下载方式和较高的存储容量。读者只需通过网络连接即可轻松访问这些文献,免去携带繁重书籍的困扰。此外,电子版还可以进行标注、批注、分享等操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性。
电子版的普及还使得《历史丛书三编》能够惠及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在地理位置上无法接触到纸质版书籍的人。电子化不仅有助于保存这些古籍文献,也为未来的数字化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史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4、如何有效使用丛书电子版
对于使用《中国史学丛书三编》电子版的读者而言,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至关重要。首先,读者可以通过百度网盘进行快速下载,选择自己需要的册数。由于该丛书的内容丰富,建议读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选择相关章节进行深入阅读。
其次,电子版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功能。通过关键词的搜索,读者可以迅速找到相关的史学理论、事件记载或历史人物的介绍,从而节省大量的查找时间。此外,电子版还支持云端同步,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不同设备上进行阅读和研究,方便了学者在多场合下的使用。
另外,电子版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批注功能。读者可以在文献上进行个人注解,记录自己的研究心得或观点,并将其保存。这样一来,学者不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自己的思考,也能将自己的见解分享给他人,共同推动学术讨论的深入。
总结:
通过对《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全50册,缺一册)电子版 百度网盘 – 古籍文献馆》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该丛书无论是在历史背景、内容价值还是电子化优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不仅为中国历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也推动了中国史学的数字化进程,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之,电子版《中国史学丛书三编》是历史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出版与电子化无疑为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对历史学者、研究者,还是对普通读者,这一丛书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