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28.3GB
文件格式:pdf
中国古代易学丛书总目
第一卷
子夏易传 旧题 周 卜子夏撰1
周易郑康成注 汉郑玄撰 宋王应麟编127
增补郑氏周易注 汉郑玄撰 宋王应麟编 清惠栋辑考145
陆氏易解 吴陆绩撰 明姚士粦辑182
周易注 魏王弼撰 晋韩康伯撰197
周易注疏 魏王弼 晋韩康伯注 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279
第二卷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1
周易口诀义 唐史征撰285
周易举正 唐 郭京撰387
易数钩隐图 宋刘牧撰407
周易口义 宋胡瑗撰451
第三卷
温公易说 宋司马光撰1
横渠易说(一名毗陵易传)宋张载撰95
伊川易传 宋程颐撰349
易学辨惑 宋邵伯温撰595
了斋易说 宋陈瓘撰607
吴园周易解 宋张根撰653
第四卷
周易新讲义 宋耿南仲撰1
紫宕易传 宋张浚撰125
读易详说 宋李光撰384
易小传 宋沈该撰578
第五卷
汉上易传 宋朱震撰1
周易窥馀 宋郑刚中撰392
易璇玑 宋吴沆撰592
易变礼义 宋都絜撰621
第六卷
周易经传集解 宋林栗撰1
易原 宋程大昌撰502
周易古占法 宋程迥撰595
原本周易本义 宋朱熹撰620
周易本义 宋朱熹撰700
第七卷
郭氏传家易说 宋郭雍撰1
周易义海撮要 宋李衡撰271
南轩易说 宋张轼撰616
复斋易说 宋赵彦肃撰671
第八卷
杨氏易传 宋杨简撰1
周易玩辞 宋项安世撰212
易说 宋赵善誉撰443
诚斋易传 宋杨万里撰503
第九卷
大易粹言 宋方闻一编1
易图说 宋吴仁杰撰740
第十卷
厚斋易学 宋冯椅撰1
第一一卷
古周易 宋吕祖谦编1
易传灯 宋徐总斡撰30
易裨传 宋林至撰71
童溪易传宋 王宗传撰97
周易总义 宋易绂撰468
第一二卷
西溪易说 宋李觏撰1
丙子学易编 宋李心传撰154
易通 宋赵以夫撰176
周易卦爻经传训解 宋蔡渊撰291
易象意言 宋蔡渊撰396
周易要义 宋魏了翁撰412
易翼传 宋郑汝谐撰589
第一三卷
文公易说 宋朱鉴撰1
易学启蒙小传 宋税舆权撰481
周易辑闻 宋赵汝梅撰505
易雅 宋赵汝梅撰764
筮宗 宋赵汝梅撰795
第一四卷
用易详解 宋李杞撰1
浣山读周易记 宋方宝孙撰221
第一五卷
周易传义附录 宋董楷撰1
易学启蒙通释 宋胡方平撰641
三易备遗 宋朱元升撰727
第一六卷
周易集说 宋俞琰撰1
读易举要 宋俞琰撰391
周易象义 宋丁易东撰466
第一七卷
易图通燮 宋雷思齐撰1
易筮通燮 宋雷思齐撰33
读易私言 元许衡撰54
易本义附录纂注 元胡一桂撰62
易学启蒙翼传 元胡一桂撰250
易纂言 元吴澄撰448
易纂言外翼 元吴澄撰643
第一八卷
易源奥义 元保巴撰1
周易原旨 元保巴撰24
周易程朱传义折衷 元赵采撰177
周易衍义 元胡震撰614
第一九卷
易学滥觞 元黄泽撰1
大易辑说 元王申子撰16
周易本义通释 元胡炳文撰295
周易本义集成 元熊户辅撰563
第二O卷
大易象数钩深图 元张理撰1
学易记 元李简撰96
周易集传 元龙仁夫撰412
读易考原 元肖汉中撰501
易精蕴大义 元解蒙撰529
第二一卷
易学变通 元曾贯撰1
周易会通 元董真卿撰67
周易图说 元钱义方撰611
第二二卷
周易爻变易蕴 元陈应润撰1
周易参义 元梁寅撰190
周易文诠 元赵汸撰415
第二三卷
周易大全 明胡广等奉敕撰1
第二四卷
易经蒙引 明蔡清撰1
第二五卷
读易余言 明崔铣撰1
易学启蒙 意见 明韩邦奇撰94
易经存疑 明林希元撰191
第二六卷
周易辨录 明杨爵撰1
易象钞 明胡居仁撰128
周易象旨决录 明熊过撰415
易象钩解 明陈士元撰642
第二七卷
周易集注 明来知德撰1
读易纪闻 明张献冀撰420
叶八白易传 明叶山撰573
第二八卷
读易述 明潘士藻撰1
像象管见 明钱一本撰550
第二十九卷
周易札记1
周易易简说 明高攀龙撰66
易义古象通 明魏浚撰169
周易像象述 明吴桂森撰362
第三〇卷
易用 明陈祖念撰1
易象正 明黄道周撰99
儿易内仪以 明倪元璐撰448
儿易外仪 明倪元璐撰514
卦变考略 明董守瑜撰639
第三一卷
古周易订诂 明何楷撰1
周易玩辞困学记 明张次仲撰377
第三二卷
易经通注 清傅以渐 曹本荣奉敕撰1
日讲易经解义 清牛钮等奉敕撰198
第三三卷
御纂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等奉敕撰1
御纂周易述义 清傅恒等奉敕撰551
第三四卷
请易大旨 清孙奇逢撰1
周易稗疏 清王夫之撰132
易酌 清刁包撰162
田间易学 清钱澄之撰589
第三五卷
易李象数论 清黄宗羲撰1
周易象辞 清黄宗炎撰153
寻门余论 清黄宗炎撰671
固学辨惑 清黄宗炎撰727
第三六卷
周易筮述 清王宏撰撰1
仲氏易 清毛奇龄撰180
推易始末 清毛奇龄撰469
春秋占筮书 清毛奇龄撰508
易小帖 清毛奇龄撰537
第三七卷
易俟 清乔莱撰1
读易日钞 清张烈撰255
周易通论 清李光地撰525
周易观象 清李光地撰 600
第三八卷
周易浅述 清陈梦雷撰1
易原就正 清包仪撰344
第三九卷
大易通解 清魏荔彤撰1
易经衷论 清强英撰575
易图明辨 清胡渭撰632
第四〇卷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一~四十卷)清纳兰性德撰1
第四一卷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四十一~八十卷)清纳兰性德1
第四二卷
周易传注 清李塨撰1
周易筮考 清李塨撰194
周易札记 清杨名时撰207
周易传义合订 清朱轼撰246
周易玩辞集解 清查慎行撰421
惠氏易说 清惠士奇撰666
第四三卷
周易函书约存 清胡煦撰1
周易函书约注 清胡煦撰393
周易函书别集 清胡煦撰808
第四四卷
易笺 清陈法撰1
易学初津 清晏斯盛撰235
易翼宗 清晏斯盛撰282
易翼说 清晏斯盛撰464
第四五卷
周易孔义集说 清沈起元撰1
易翼述信 清王又朴撰521
第四六卷
周易浅释1
周易洗心 清任启运撰180
丰川易说 清王心敬撰379
第四七卷
周易述 清惠栋撰1
易汉学 清惠栋撰297
易例 清惠栋撰367
易象大意存解 清任陈晋撰416
大易择言 清程廷祚撰445
第四八卷
周易辨画 清连斗山撰1
周易图变质疑 清赵继序撰412
周易章句证异 清翟均廉撰658
第四九卷
易纬 郑玄注1
乾坤凿度1
易纬稽览图20
易纬辨终备44
周易乾凿度46
易纬通卦验64
易纬乾元序制记80
易纬是类谋84
易纬坤灵图90
易通变 宋张行成撰92
易学 宋王湜撰599
大衍索隐 宋丁易东撰628
易象图说内篇686
易象图说外篇722
三易洞玑 明黄道周撰750
第五〇卷
易林 汉焦赣撰1
京氏易传 汉京房撰 吴陆绩注171
易音 清顾炎武撰202
易韵 清毛奇龄撰226
周髀算经 旧题 汉赵君卿注 北周甄鸾重述 唐李淳风注释266
周髀算经音义 唐李籍撰333
六经天文编 宋王应麟撰343
目录解题430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中国古代易学丛书(全50册)pdf电子版,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易学发展脉络、呈现中华智慧精华的鸿篇巨制。全书以《易经》为核心,囊括周易传注、象数之学、易理哲思、历代易学家的研究成果,构成了一部规模宏大、内容深邃的易学文化全景图。这套丛书的出版与电子化,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便利的研究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理解中华古典智慧的大门。它既是一部学术性的典藏文献,又是一座沟通古今思想的桥梁。本文将从“易学文化的渊源与地位”“丛书的结构与学术体系”“数字化保存与传播价值”“对当代思想与文化的启示”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易学丛书(全50册)pdf电子版》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探讨其学术意义与文化价值。
1、易学文化的渊源与地位
易学之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连山》《归藏》《周易》,其中《周易》最终被确立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学不仅是一部卜筮之书,更是一部哲学典籍,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宇宙观与人生观的根本来源。它以“阴阳”“变化”为核心范畴,揭示了自然与人事运行的普遍规律。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易学的地位极为独特。自汉代以来,《易经》被纳入儒家经典,历代帝王、士大夫、学者皆以研易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易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政治、伦理、文学、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易道贯通百家”的文化格局。
因此,《中国古代易学丛书》的整理与出版,不仅是对易学文献的系统回归,更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再度整合。它让后人得以从原典出发,重新理解古代智慧的深层逻辑,从而延续中华思想的精神脉络。
2、丛书的结构与学术体系
《中国古代易学丛书(全50册)》以时代为线索、以学派为中心,涵盖从先秦到清末的主要易学文献。全书包括《周易正义》《易传》《程朱易学》《王弼注易》《京房易传》《焦延寿易义》《邵子观物篇》《象数派典籍》等多部珍贵典籍,构成了一个贯通两千多年易学发展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从学术结构上看,丛书分为“经传类”“义理类”“象数类”“注疏类”“考据类”等多个板块。各卷文献均附有校勘说明与学术注释,兼顾文献价值与研究实用性。编者对不同版本进行对勘、注释与整理,使古籍中的晦涩内容更易为现代读者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并非仅仅是古籍的堆砌,而是一种学术体系的重建。它通过文献的系统排列,呈现出易学思想的演变路径——从占筮到哲理,从天人合一到理气之辨,从象数推演到心性之学,展现出易学从经验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历史跨越。
3、数字化保存与传播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易学丛书(全50册)》推出pdf电子版,为古籍研究与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数字化的最大意义在于“普及与永续”。过去珍贵的纸本文献往往仅限于专业学者或大型图书馆,如今通过电子化,普通读者也能随时阅读、搜索与学习。
电子版的制作不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一种文化再生。编者在数字化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高清扫描与文字校对,确保古籍的原貌与学术准确性得以保留。同时,pdf格式的便携性、可注释性与搜索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易学研究的效率与广度。
更重要的是,数字化让易学走出象牙塔,进入大众视野。它将千年智慧嵌入现代信息网络,使传统学术与当代科技相互融合。无论是学者、学生还是文化爱好者,都能通过这一电子版本接触到易学的深邃世界,形成知识的再传播与再创造。
4、对当代思想与文化的启示
易学的核心思想是“变中求恒”,这不仅是古代哲学的结晶,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在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与文化多元的今天,易学所倡导的“阴阳互补”“中道平衡”“顺势而为”的智慧,仍具现实指导意义。《中国古代易学丛书》的再现,使我们得以从传统思想中汲取面对变化的勇气与智慧。
当代易学研究不仅限于理论探讨,更延伸至管理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生态学等领域。许多学者从《易经》的系统思维中,发现了复杂系统与信息论的思想原型。丛书所收录的经典,为这种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使易学真正成为理解“东方智慧”的钥匙。
此外,从文化层面看,这套丛书唤起了人们对传统典籍的尊重与再发现。它提醒现代人:真正的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从传统中汲取新的灵感。易学的“生生不息”之道,正是中华文化能够延续数千年的精神密码,而丛书的数字化出版,正是这一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延续。
总结:
《中国古代易学丛书(全50册)pdf电子版》不仅是一部学术文献的再整理,更是一座连接古今、贯通中西的文化桥梁。它让古代智慧以现代形式重现,让易学思想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对这套丛书的深入阅读与研究,人们可以重新认识“易”的哲学精神,从变化中洞察规律,从古典中思考未来。
这套丛书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典籍整理范畴。它不仅保存了珍贵的思想遗产,更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与精神资源。在信息化的今天,《中国古代易学丛书》的电子化出版,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成果,也象征着中国古典智慧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新生。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