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563M
文件格式:djvu
【清】黄奭辑
版本:民国十四年王鑒修补印本
王鉴修补印本,共十函一百册二百八十五种。即”汉学堂经解”111种,合订33册;”通纬”71种,合订20册;”子史钩沉”84种,36册;”通德堂经解”17种,合订10册;附有郑康成年谱(原为高密遗书一种),阮文达公高密遗书序,合订1册
黄氏逸书考(汉学堂丛书)细目:
汉学堂经解 (一百一十二种)
001.djvu
子夏易传一卷(周)卜商撰
易章句一卷(汉)孟喜撰
易章句一卷(汉)京房撰
易传一卷(汉)马融撰
002.djvu
易章句一卷(汉)刘表撰
易注一卷(汉)宋衷撰
易言一卷(汉)荀爽撰
003.djvu
易章句一卷(魏)董遇撰
易注一卷(魏)王肃撰
易述一卷(吴)陆绩撰
004.djvu — 006.djvu
易注一卷(吴)虞翻撰
007.djvu
易注一卷(吴)姚信撰
易注一卷(吴)干寳撰
008.djvu
易传一卷(唐)陆希声撰
易音注一卷(晋)徐邈撰
庄氏易义一卷(□)庄□撰
009.djvu
九家易集注一卷
易义一卷(□)翟玄撰
易注一卷(晋)张璠撰
易义一卷(晋)向秀撰
易注一卷(晋)王廙撰
易集解一卷(晋)张璠撰
易注一卷(晋)黄颖撰
易注一卷(蜀)范长生撰
乾坤义一卷(南齐)刘瓛撰
系辞疏一卷(南齐)刘瓛撰
易注一卷(梁)褚仲都撰
易注一卷(陈)周弘正撰
周易讲疏一卷(隋)何妥撰
010.djvu
易注一卷(□)侯果撰
易探玄一卷(唐)崔憬撰
易音注一卷(□)薛虞撰
卢氏易注一卷(□)卢□撰
011.djvu
易杂家注一卷
尙书章句一卷(汉)欧阳生撰
尙书义疏一卷(隋)顾彪撰
鲁诗传一卷(汉)申培撰
012.djvu
齐诗传一卷(汉)辕固撰
韩诗内传一卷(汉)韩婴撰
013.djvu
毛诗注一卷(汉)马融撰
毛诗注一卷(魏)王肃撰
014.djvu
毛诗申郑义一卷(魏)王基撰
毛诗异同评一卷(晋)孙毓撰
015.djvu
周官传一卷(汉)马融撰
周官注一卷(晋)干寳撰
仪礼丧服经传一卷(汉)马融撰
仪礼丧服注一卷(魏)王肃撰
丧服变除图一卷(吴)射慈撰
礼记音义隐一卷(吴)射慈撰
仪礼丧服经传略注一卷(刘宋)雷次宗撰
礼记解诂一卷(汉)卢植撰
016.djvu
月令章句一卷(汉)蔡邕撰
月令问答一卷(汉)蔡邕撰
明堂月令论一卷(汉)蔡邕撰
017.djvu
三礼图一卷(汉)阮谌撰
三礼义宗一卷(梁)崔灵恩撰
春秋左氏解诂一卷(汉)贾逵撰
018.djvu
春秋左氏传解谊一卷(汉)服虔撰
019.djvu
春秋土地名一卷(晋)京相璠撰
春秋左氏传述义一卷(隋)刘炫撰
春秋盟会图一卷(汉)严彭祖撰
春秋榖梁传注一卷(魏)糜信撰
榖梁传例一卷(晋)范宁撰
春秋后传一卷(晋)乐资撰
五经通义一卷(汉)刘向撰
020.djvu
五经要义一卷(刘宋)雷次宗撰
五经然否论一卷(蜀)谯周撰
五经疑问一卷(后魏)房景先撰
规过一卷(隋)刘炫撰
孟子注一卷(汉)刘煕撰
021.djvu
尔雅古义十二卷
尔雅犍为文学注一卷(汉)□□撰
022.djvu
尔雅注一卷(汉)樊光撰
尔雅注(汉)李巡撰
尔雅注(汉)刘歆撰 以上合一卷
023.djvu
尔雅音注一卷(魏)孙炎撰
024.djvu
尔雅音义一卷(晋)郭璞撰
尔雅图赞一卷(晋)郭璞撰
025.djvu
尔雅集注一卷(梁)沈旋撰
尔雅音一卷(陈)施干撰
尔雅音一卷(陈)谢峤撰
尔雅音一卷(梁)顾野王撰
026.djvu
尔雅众家注二卷
027.djvu
辨释名一卷(吴)韦昭撰
仓颉篇一卷
苍颉训纂一卷(汉)扬雄撰
三仓解诂一卷(晋)郭璞撰
仓颉解诂一卷(晋)郭璞撰
广仓一卷(魏)樊恭撰
埤仓一卷(魏)张揖撰
凡将篇一卷(汉)司马相如撰
028.djvu
通俗文一卷(汉)服虔撰
劝学篇一卷(汉)蔡邕撰
古今字诂一卷(魏)张揖撰
字指一卷(晋)李彤撰
文字集略一卷(梁)阮孝绪撰
纂文一卷 (刘宋)何承天撰
纂要一卷(梁)元帝撰
文字指归一卷(隋)曹宪撰
字畧一卷(后魏)宋世良撰
字统一卷(后魏)杨承庆撰
桂苑珠丛一卷(隋)诸葛颍撰
新字林一卷(清)陆善经撰
029.djvu
字书一卷 黄恩抡撰
小学一卷
声类一卷(魏)李登撰
开元文字音义一卷(唐)玄宗撰
音谱一卷附声谱一卷(刘宋)李槩撰
阳休之韵略
韵集一卷(晋)吕静撰
030.djvu — 032.djvu
唐韵二卷(唐)孙愐撰
033.djvu
韵海镜源一卷(唐)颜眞卿撰
切韵一卷(唐)李舟撰
通纬 (七十二种)
034.djvu
河图一卷
河图纬一卷
河图秘征
河帝通纪
河图着命
河图说征
河图考灵曜
河图眞钩
河图提刘
河图会昌符
河图天灵
河图要元
河图叶光纪
河图降象
河图皇参持
河图闿苞授
河图合古编
河图赤伏符
河图括地象一卷附括地图
035.djvu
河图帝览嬉一卷
河图稽命征一卷
河图稽耀钩一卷
河图握矩记一卷
河图禄运法一卷
河图挺佐辅一卷
河图玉版一卷
036.djvu
龙鱼河图一卷
河图始开图一卷
雒书一卷
雒书甄曜度一卷
雒书灵准听一卷
雒书摘六辟一卷
易纬一卷
037.djvu
易干凿度郑氏注一卷(汉)郑玄撰
038.djvu
易乾坤凿度郑氏注一卷(汉)郑玄撰
039.djvu
易是类谋郑氏注一卷(汉)郑玄撰
易坤灵图郑氏注一卷(汉)郑玄撰
易干元序制记郑氏注一卷(汉)郑玄撰
易辨终备郑氏注一卷(汉)郑玄撰
040.djvu
易稽览图郑氏注一卷(汉)郑玄撰
041.djvu
易通卦验郑氏注一卷(汉)郑玄撰
042.djvu
尙书纬一卷
尙书考灵曜一卷
尙书琁玑钤一卷
尙书帝命验一卷
尙书刑德放一卷
尙书运期授一卷
043.djvu
尙书中候一卷
诗纬一卷
诗含神雾一卷
诗推度灾一卷
044.djvu
诗泛历枢一卷
礼纬一卷
礼含文嘉一卷
礼稽命征一卷
045.djvu
礼斗威仪一卷
乐纬一卷
乐协图征一卷
乐动声仪一卷
046.djvu
乐稽耀嘉一卷
春秋一卷
047.djvu
春秋演孔图一卷
春秋说题辞一卷
048.djvu
春秋元命苞一卷
049.djvu
春秋文耀钩一卷
春秋运斗枢一卷
050.djvu
春秋感精符一卷
春秋合诚图一卷
春秋考异邮一卷
051.djvu
春秋保干图一卷
春秋佐助期一卷
春秋握诚图一卷
春秋潜潭巴一卷
052.djvu
春秋命历序一卷
春秋内事一卷
论语摘辅象一卷
论语摘衰圣一卷
孝经一卷
孝经纬一卷
孝经中契
孝经左契
孝经右契
孝经契
孝经古秘
孝经威嬉拒
孝经章句
孝经钩命决一卷
053.djvu
孝经援神契一卷
孝经内记图一卷
附谶
河图圣洽符一卷
论语撰考谶一卷
论语比考谶一卷
孝经雌雄图一卷
遁甲开山图一卷(□)荣□解
子史钩沈 (八十四种)
054.djvu
物理论一卷(晋)杨泉撰
六韬一卷(周)吕望撰
055.djvu
法经一卷(周)李悝撰
公羊治狱一卷(汉)董仲舒撰
法训一卷(蜀)谯周撰
范子计然一卷
056.djvu — 058.djvu
神农本草经三卷(魏)吴普等述
059.djvu
干象术一卷(汉)刘洪撰
060.djvu
洪范五行传一卷(汉)刘向撰
易杂占条例法一卷(汉)京房撰
易洞林一卷(晋)郭璞撰
061.djvu
易元包一卷(北周)卫元嵩撰 (唐)苏源明传 (唐)李江注
淮南王万毕术一卷(汉)刘安撰
钟律书一卷(汉)刘歆撰
琴操一卷(汉)蔡邕撰
062.djvu
古今乐录一卷(陈)释智匠撰
魏皇览一卷(魏)刘劭 (魏)王象撰
逸庄子一卷(周)庄周撰
063.djvu
庄子注一卷(晋)司马彪撰
064.djvu
淮南子注一卷(汉)许愼撰
竹书纪年一卷
尙书百两篇一卷(汉)张霸撰
国语解诂一卷(汉)郑众撰
国语注一卷(汉)贾逵撰
065.djvu
国语注一卷(吴)唐固撰
国语章句一卷(魏)王肃撰
国语注一卷(晋)孔晁撰
国语注一卷(吴)虞翻撰
春秋后语一卷(晋)孔衍撰
楚汉春秋一卷(汉)陆贾撰
066.djvu
古史考一卷(蜀)谯周撰
后汉书一卷(吴)谢承撰
汉后书一卷(晋)薛莹撰
后汉书注一卷(晋)华峤撰
后汉书一卷(晋)谢沈撰
067.djvu
后汉书一卷(晋)袁崧撰
后汉纪一卷(晋)张璠撰
晋书一卷(晋)虞预撰
晋书一卷(晋)朱凤撰
068.djvu — 069.djvu
晋中兴书一卷附征祥说(刘宋)何法盛撰
070.djvu
晋书一卷(刘宋)谢灵运撰
晋书一卷(南齐)臧荣绪撰
晋书一卷(晋)陆机撰
惠帝起居注一卷(晋)陆机撰
典论一卷(魏)文帝撰
071.djvu — 072.djvu
晋书一卷(晋)王隐撰
073.djvu
晋书地道记一卷(晋)王隐撰
074.djvu
晋纪一卷(晋)干寳撰
075.djvu
汉晋春秋一卷(晋)习凿齿撰
晋纪一卷(晋)邓粲撰
晋记一卷(刘宋)刘谦之撰
晋安帝纪一卷(刘宋)王韶之撰
076.djvu
晋纪一卷(晋)徐广撰
晋纪一卷(晋)曹嘉之撰
晋阳秋一卷(晋)孙盛撰
077.djvu
续晋阳秋一卷(刘宋)檀道鸾撰
晋起居注一卷(刘宋)刘道荟撰
078.djvu
众家晋史一卷
晋纪(刘宋)裴松之撰
晋书(梁)萧子云撰
晋史草(梁)萧子显撰
晋书(梁)沈约撰
晋录
晋要事
晋朝杂事
建武故事
晋世谱
晋官品令
王朝目录
晋泰始起居注(晋)李轨撰
晋咸宁起居注(晋)李轨撰
晋泰康起居注(晋)李轨撰
晋山陵故事
晋武帝起居注(晋)□□撰
晋永安起居注(晋)□□撰
晋建武起居注(晋)□□撰
晋太兴起居注(晋)□□撰
晋咸和起居注(晋)李轨撰
晋咸康起居注(晋)□□撰
晋康帝起居注(晋)□□撰
晋永和起居注(晋)□□撰
晋孝武帝起居注(晋)□□撰
晋太元起居注(晋)□□撰
晋隆安起居注(晋)□□撰
晋义煕起居注(晋)□□撰
晋书(三国志注引)
晋书(世说注引)
晋纪(文选注引)
晋纪(北堂书钞引)
晋纪(初学记引)
晋书(羣书治要所载)
晋纪(白帖引)
晋纪(御览引)
079.djvu
晋诸公赞一卷(晋)傅畅撰
晋后略一卷(晋)荀绰撰
晋八王故事一卷(晋)卢綝撰
晋四王遗事一卷(晋)卢綝撰
080.djvu
伏侯古今注一卷(汉)伏无忌撰
英雄记一卷(魏)王粲撰
081.djvu
战略一卷(晋)司马彪撰
九州岛春秋一卷(晋)司马彪撰
郭氏玄中记一卷(□)郭□撰
渚宫旧事一卷(唐)余知古撰
082.djvu — 084.djvu
括地志一卷(唐)李泰等撰
085.djvu
晋太康三年地记一卷(晋)□□辑
丧服要记一卷(魏)王肃撰
086.djvu
三辅决录一卷(汉)赵岐撰 (晋)挚虞注
孝子传一卷(汉)刘向撰
孝子传一卷(晋)萧广济撰
孝子传一卷(刘宋)师觉授撰
汉官解诂一卷(汉)王隆撰 (汉)胡广注
087.djvu
汉官一卷(汉)□□撰
汉官仪一卷(汉)应劭撰
088.djvu
汉官典仪一卷(汉)蔡质撰
汉仪一卷(吴)丁孚撰
晋百官名一卷
晋公卿礼秩一卷附晋故事一卷(晋)傅畅撰
晋百官表注一卷(晋)荀绰撰
石渠礼论一卷(汉)戴圣撰
089.djvu
汉旧仪一卷(汉)卫宏撰
问礼俗一卷(魏)董勋撰
唐明皇月今注解一卷(唐)李林甫等撰
通德堂经解(汉)郑玄撰 (清)黄奭辑 (十七种)
090.djvu — 091.djvu
周易注一卷
092.djvu — 093.djvu
尙书大传注一卷
094.djvu
尙书古文注一卷
095.djvu
毛诗谱一卷
答临孝存周礼难一卷
鲁礼禘祫义一卷
丧服变除一卷
三礼目录一卷
096.djvu
驳五经异义一卷
097.djvu
孝经解一卷
箴左氏膏肓一卷
释榖梁废疾一卷
发公羊墨守一卷
098.djvu
六艺论一卷
郑志一卷(魏)郑小同编 (清)黄奭辑
099.djvu
论语篇目弟子一卷
论语注一卷
100.djvu
郑司农(玄)年谱一卷(清)孙星衍撰
阮文达公高密遗书序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黄氏逸书考(全100册)电子版》是近代学术史上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巨著,它不仅承载着古籍整理的艰辛与智慧,更体现了数字化时代下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此书系统汇编历代逸书残篇、失传典籍、佚文佚录,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体例谨严,考据精密,被誉为“文献学的里程碑”。电子版的推出,使这一浩瀚典籍突破了纸质局限,为学术研究者与古籍爱好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阅读体验。本文将从“编纂渊源与学术价值”、“版本体例与整理特色”、“数字化出版的时代意义”、“学术影响与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对《黄氏逸书考(全100册)电子版》进行系统探讨,揭示其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1、编纂渊源与学术价值
《黄氏逸书考》的编纂渊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学术考据盛行之时。彼时学界普遍关注失传文献的搜辑与整理,而黄氏以毕生精力搜罗古籍,校勘异文,辑录逸篇,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原本湮灭的典籍。其工作规模宏大、体系严谨,充分体现了清代学术“考据之精、辑佚之勤”的精神延续。
该书在学术价值上可谓里程碑式的存在。它不仅为文献学、古典文学、思想史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更为考古、语言学等相关领域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书中所辑逸书,常为后人研究古代制度、典章、思想提供第一手资料,其重要性可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相媲美。
此外,《黄氏逸书考》在学术史上还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黄氏通过严谨的版本比对、文献源流考证,确立了“以原文为本、以考证为用”的编纂原则,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古籍整理的范本。这种以实证为核心的治学态度,正是现代人文科学所应继承的学术精神。
2、版本体例与整理特色
《黄氏逸书考(全100册)》的体例设计极具匠心。全书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兼顾内容系统与文献源流,每册皆附详细索引、参考文献及校勘记,确保学术可追溯性。黄氏在版本甄别上采取多重比勘法,对不同传本之间的异同详加考证,体现出极高的文本学素养。
整理特色之一在于其“辑而不造”的原则。黄氏在整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原文,不轻改、不增删,只在必要处附以考证批注,使读者既能见原貌,又能明真伪。此种学术态度在当时尤为可贵,避免了后人研究中“以讹传讹”的弊端。
另一个重要特色是“书目化与数据库化”结合的理念。在纸质版本中,黄氏已初步尝试以书目形式分类整理,使学术线索更加清晰。而在电子版中,这一思路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编者借助数字索引与全文检索功能,使得《黄氏逸书考》真正具备了学术数据化的特征,便于跨领域、跨时代的研究应用。
3、数字化出版的时代意义
电子版的推出,标志着古籍整理进入了数字人文的新阶段。《黄氏逸书考(全100册)电子版》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再现,更是信息时代学术成果传播方式的革新。通过数字化处理,原本浩繁难查的典籍资料得以快速检索,极大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效率。
电子版在技术实现上也堪称典范。其采用高清扫描、智能识别(OCR)、注释超链接等多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还原原书字形与版面结构。特别是对于古籍中的异体字、缺字、讹字,电子版在保留原貌的同时附加释义功能,既保留了传统文献的原始风貌,又符合现代阅读习惯。
此外,电子版的开放性与可更新性,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动态支持。传统纸质书一经出版,错讹难以更正,而电子版则可根据学术进展随时修订、补录新资料。这种“活化文献”的模式,正是数字人文研究所追求的目标,使学术资源真正实现共享与再生。
4、学术影响与未来展望
自电子版问世以来,《黄氏逸书考(全100册)》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它不仅成为古籍学、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也被纳入多所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供师生查阅。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该书让更多普通读者有机会接触古代典籍,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学术界普遍认为,《黄氏逸书考》电子化是学术资源现代化的重要范例。它打通了古籍保护与当代研究之间的壁垒,让原本沉睡的文化记忆重新焕发光彩。随着人工智能文本分析与语义检索技术的应用,该书的电子版有望在未来实现智能注释、自动比对等功能,进一步提升学术利用价值。
展望未来,《黄氏逸书考》将不仅是一部静态的古籍汇编,更可能成为“数字化中国文献工程”的重要节点。它所展示的理念与方法,或将影响更多文献数字化工程的开展,为全球汉学研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资源样本。
总结:
综上所述,《黄氏逸书考(全100册)电子版》不仅是一项浩繁的文献整理工程,更是中国学术传统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它继承了古籍学的考据精神,又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的潮流,使文献资源实现了从静态保存到动态利用的跨越。其学术深度、整理规范与技术创新,为后续文献数字化项目提供了重要启示。
可以说,《黄氏逸书考》电子版的问世,不仅使无数散佚文献重归学术视野,更让人们在数字化阅读中重新体悟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必将继续在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