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大小:4.38 GB
文件格式:pdf
特别提示:为了方便分享,整个文件夹做了3次压缩,解压密码:123456789
文件内容:
19世纪俄中关系:资料与文献 第1卷(1803~1807) 上 [俄]米亚斯尼科夫主编;徐昌翰等译;徐昌翰、薛衔天审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pdf
19世纪俄中关系:资料与文献 第1卷(1803~1807) 下 [俄]米亚斯尼科夫主编;徐昌翰等译;徐昌翰、薛衔天审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pdf
19世纪俄中关系:资料与文献 第1卷(1803~1807) 中 [俄]米亚斯尼科夫主编;徐昌翰等译;徐昌翰、薛衔天审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pdf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 上卷 [美]司徒琳主编 三联书店2009.pdf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 下卷 [美]司徒琳主编 三联书店2009.pdf
东正教在华两百年史 [俄]尼古拉·阿多拉茨基着;阎国栋、肖玉秋译;陈开科审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pdf
中华帝国晚期的权力与政治:袁世凯在北京与天津1901-1908 [美]斯蒂芬·R.麦金农着;牛秋实、于英红译;张学继审校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pdf
中国十八省府 [美]威廉·埃德加·盖洛着;沈弘、郝田虎、姜文涛译;沈弘、李宪堂审校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pdf
中国新史 (葡)安文思 大象出版社2004(文本版).pdf
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 [英]克拉克·阿裨尔着;刘海岩译;刘天路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pdf
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 [法]李明着;郭强、龙云、李伟译 大象出版社2004.pdf
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 [日]岩井茂树着;付勇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pdf
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 [美]穆素洁着;叶篱译;林桑禄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pdf
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 [日]佐藤公彦着;宋军、彭曦、何慈毅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pdf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 李宪堂、侯林莉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df
俄中商贸关系史述 [俄]科尔萨克着;米镇波译;阎国栋审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pdf
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1917年以前) [苏]斯拉德科夫斯基着;宿丰林译;徐昌翰审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pdf
俄罗斯汉学史 [俄]斯卡奇科夫着;[俄]米亚斯尼科夫编;柳若梅译;白春仁外文校订;汤开建中文校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pdf
儒学与近代中国 [美]庄士敦着;潘崇、崔萌译;李宪堂审校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pdf
八国联军占领实录: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要 上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pdf
八国联军占领实录:天津临时政府会议纪要 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pdf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1400-1900) 上 [美]韩书瑞着;孔祥文译;孙昉审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03.pdf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1400-1900) 下 [美]韩书瑞着;孔祥文译;孙昉审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03.pdf
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 [美]班凯乐着;朱慧颖译;余新忠校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pdf
十九世纪前的俄中外交及贸易关系 [俄]特鲁谢维奇着;徐东辉、谭萍译;陈开科审校 岳麓书社2010.pdf
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 [瑞典]托米·本特森、[美]康文林、[美]李中清等着;李霞、李恭忠译;李恭忠校;史建云审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pdf
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 [美]白彬菊着;董建中译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pdf
呈现意义 晚清中国新学领域 上 [德]朗宓榭、[德]费南山主编;李永胜、李增田译;王宪明审校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pdf
呈现意义 晚清中国新学领域 下 [德]朗宓榭、[德]费南山主编;李永胜、李增田译;王宪明审校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pdf
嘉定忠臣 17世纪中国士大夫之统治与社会变迁·(美)邓尔麟着,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09_13081137.pdf
圣经与枪炮——基督教与潮洲社会(1860~1900)_(美)李榭熙着;雷春芳译;(美)周翠珊审校_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_2010_12724843.pdf
在华俄国外交使者(1618~1658) [俄]娜·费·杰米多娃、弗·斯·米亚斯尼科夫着;黄玫译;米镇波审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pdf
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 [德]余凯思着;孙立新译;刘新义校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pdf
太平天国运动与现代中国 [日]小岛晋治着;徐曼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pdf
奉天三十年(1883-1913)[英]杜格尔德·克里斯蒂着;[英]伊泽·英格利斯编;张士尊、信丹娜译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pdf
奉天国际鼠疫会议报告 张士尊译;苑洁审校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pdf
宝卷·十六至十七世纪中国宗教经卷导论 [美]欧大年着;马睿译;郑须弥审校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pdf
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美]曾小萍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拍照版).pdf
帝王之都——热河 [瑞典]斯文·赫定着;赵清译;杨迟审校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pdf
扬子江上的美国人——从上海经华中到缅甸的旅行记录(1903) [美]埃德加·盖洛着;晏奎、孟凡君、孙继成译;沈弘、李宪堂审校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pdf
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 [美]罗威廉着;陈乃宣、李兴华、胡玲等译;赵刚、孔祥文审校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pdf
新词语新概念:西学译介与晚清汉语词汇之变迁 [德]郎宓榭、阿梅龙、顾有信着;赵兴胜等译;郭大松审校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pdf
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 [日]安冈昭男着;胡连成译;王晓秋审校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pdf
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 第1卷 李少军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pdf
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 第2卷 李少军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pdf
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 第3卷 李少军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pdf
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 第4卷 李少军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pdf
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 第5卷 李少军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pdf
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 第6卷 李少军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pdf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上 [德]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着;[德]E.蒂森选编;李岩、王彦会译;华林甫、于景涛审校 商务印书馆2016.pdf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下 [德]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着;[德]E.蒂森选编;李岩、王彦会译;华林甫、于景涛审校 商务印书馆2016.pdf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_(美)罗威廉着;鲁西奇,罗杜芳译,马钊,萧致治审校_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_2008_12022145.pdf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美]罗威廉;江溶、鲁西奇译;彭雨新、鲁西奇校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pdf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日]岸本美绪着;刘迪瑞译;胡连成审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pdf
清代中国的若干问题 [日]石桥秀雄编;杨宁一、陈涛译;张永江审校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pdf
清代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以伦理道德、儒学经典和宗族为切入点的考察 [美]周启荣着;毛立坤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pdf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 [美]范发迪着;袁剑译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df
清代宫廷社会史 [美]罗友枝着;周卫平译;雷颐审校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pdf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 [丹麦]龙伯格着;李真、骆洁译;张西平审校 大象出版社2009.pdf
清代森林与土地管理 [美]孟泽思着;赵珍译;曹荣湘审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pdf
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 [日]森田明着;雷国山译;叶琳审校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pdf
清代海外贸易史研究 上 [日]松浦章着;李小林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pdf
清代海外贸易史研究 下 [日]松浦章着;李小林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pdf
清代田赋刍论 [美]王业键着;高风等译;高王凌、黄莹玉审校 人民出版社2008.pdf
清代社会经济史 [日]山本进着;李继锋、李天逸译;雷国山审校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pdf
清代鸦片政策史研究 [日]井上裕正着;钱杭译;常建平审校 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pdf
清初扬州文化 [美]梅尔清(文本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pdf
清初耶稣会士鲁日满常熟账本及灵修笔记研究_(比利时)高华士着;赵殿红译,刘益民审校_大象出版社_2007_11944625.pdf
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 上册 [日]西里喜行着;胡连成等译;胡连成终校;王晓秋审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pdf
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 下册 [日]西里喜行着;胡连成等译;胡连成终校;王晓秋审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pdf
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美]路康乐着;王琴、刘润堂译;李恭忠审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pdf
科学在中国(1550—1900) [美]艾尔曼着;原祖杰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pdf
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 [日]山田贤着;曲建文译;卿学民、刘景文审校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pdf
维特档案——访问记 笔记 第1卷 上 [俄]谢·尤·维特着;李晶、杨怀玉、张丽、叶柏川、王福曾译;李玉贞审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pdf
维特档案——访问记 笔记 第1卷 下 [俄]谢·尤·维特着;李晶、杨怀玉、张丽、叶柏川、王福曾译;李玉贞审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pdf
维特档案——访问记 笔记 第2卷 [俄]谢·尤·维特着;李晶、杨怀玉、张丽、叶柏川、王福曾译;李玉贞审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pdf
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_(美)魏若望着;吴莉苇译_大象出版社_2006_12148059.pdf
耶稣会士张诚——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一_(法)伊夫斯·德·托玛斯·德·博西耶尔夫人着;辛岩译,陈志雄,郭强,古伟瀛,刘益民审校_大象出版社_2009_12367729.pdf
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着作_(德)柯兰霓着;李岩译,张西平,雷立柏审校_大象出版社_2009_12367755.pdf
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 [美]何伟亚着;刘天路、邓红风译;刘海岩审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pdf
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18世纪中国财产权的暴力纠纷_(美)步德茂着;张世明,刘亚丛,陈兆肆译,张世明,(美)步德茂审校_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_2008_12027176.pdf
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英]赫德着;叶凤美译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pdf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 [英]亨利·埃利斯着;刘天路、刘甜甜译;刘海岩审校 商务印书馆2013.pdf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英]乔治·马嘎尔尼、[英]约翰·巴罗着;何高济、何毓宁译 商务印书馆2013.pdf
黄金圈住地——广州的美国商人群体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形成,1784-1844 [美]雅克-当斯着;周湘、江滢河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pdf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编译丛刊(共85册)pdf电子版”展开详细阐述。从清史编纂的历史背景、丛刊的学术价值、丛刊对研究者的影响以及电子版的优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全面呈现这一重要学术资源的意义和影响力。文章旨在为广大历史学者与读者提供一个对清史研究有着深远影响的参考资料的深刻理解。
1、清史编纂背景与历史进程
清史编纂工作始于清朝末期,初衷在于全面系统地整理和总结清朝的历史。这项工作在中国历史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为后人了解清朝的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而且在中国古代史的编纂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清史的编纂从1912年民国成立后的初期便开始了,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这一工作迈向了一个更为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阶段。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工作开始于1980年代末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不断增强。这一时期,相关的清史研究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涉及各个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编纂委员会不仅着眼于清朝的政治历史,还深入探索了清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历史面貌。
清史编纂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多次的推迟与调整,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清史资料的庞大与复杂性。尤其是清代的档案资料分散于各个地方,且大多数未曾整理和保存好,这给编纂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编纂委员会通过广泛的考察和调研,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且可靠的清史编纂框架。
2、编译丛刊的学术价值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编译丛刊”是这一系列编纂工作的核心成果之一。它包括85本重要的书籍,涵盖了清代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丛刊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所包含的内容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完整性。作为由官方委员会组织和编纂的丛书,所选资料均经过严格筛选,确保了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其次,丛刊还特别注重了清代历史的多元化视角,突出了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在清史研究中,政治史固然是重点,但社会史、文化史等其他领域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编纂委员会充分调动了各个学科的研究力量,使得这85册丛书不仅是政治史的记录,也包含了经济、文化、法制等多方面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术资源。
丛刊中的某些资料,尤其是清代档案、文献、地方志等,是许多学者在实际研究中难以接触到的珍贵资源。对历史学者而言,这些丛刊的出版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素材,能够更加细致地挖掘清朝历史的每一个细节。而对普通读者而言,它们也是了解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3、丛刊对清史研究的影响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编译丛刊”不仅是学术界的瑰宝,也是清史研究发展的重要推手。首先,它为清史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和可靠的资料。由于清代史料的特殊性以及大量的史料分散,编纂委员会将这些分散的资料整合成系统性的丛刊,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历史研究的效率,还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其次,这一丛书也推动了清史研究的深化。在传统的研究中,清朝历史往往以皇帝为中心,研究集中在政治方面。而通过这一丛书的出版,学者们开始更多关注清代的社会、文化和民众生活,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清代的历史面貌。丛刊中涉及的具体事例、地方志及民间故事,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史和社会史的研究进展。
此外,丛刊的出版还催生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许多学者借助这一系列丛书,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史学的全新见解,这些见解推动了学术界对清朝历史的多维度探索。例如,在清代经济史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通过丛刊中的资料分析了清代商业的发展、市场变化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的互动关系。
4、电子版的优势与传播效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纸质版的丛书逐渐被电子版所替代。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85册丛书提供了pdf电子版,这一版本无疑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阅读体验。首先,电子版突破了传统纸质书籍的局限,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或移动设备查阅相关资料,极大提升了使用的灵活性。
其次,电子版的存储和传播具有巨大的优势。纸质书籍容易损坏且存储不便,但电子版能够长久保存,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访问到相关内容。这种便捷的传播方式,使得清史研究的成果得以广泛传播,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和读者关注清史领域的研究。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版的丛书能够实现快速的搜索功能,帮助学者更加高效地查找特定的史料和研究内容。这对于涉及大量资料和细节的清史研究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此外,电子版也为今后的更新和扩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随着新资料的不断补充,丛刊的电子版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
总结:
总体而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编译丛刊”不仅是清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的出版和电子化推广,更推动了整个学术界对清代历史的深入探讨。通过85册丛书的出版,学术界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清朝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在清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做出了显著贡献。
电子版的丛刊无疑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历史文献的传播效应,使得更多的学者和历史爱好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接触到这一珍贵资料。这一丛刊的出版,不仅丰富了历史学界的研究工具,更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