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 1981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
【作者】: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
【出版社】:北京:地图出版社
【时间】:1981
【页数】:320
【ISBN】:12014·1086
261—318 历年年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1951年—1979年) 1:
1951年—1976年4—9月、6—8月平均降水量图 1:
319—320 1951年—1976年年平均降水量图 1:
(1951年—1979年) 1:
历年4—9月、6—8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
目 录
6—260 历年旱涝等级分布图(1470年—1979年) 1:
5 主要站点分布 1:
3—4 中国地形 1:
1—2 中国政区 1:
·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 1981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 1981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981版)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气象资料集,系统地展现了从明朝末期至20世纪末期,中华大地范围内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该图集不仅为研究中国气候变化趋势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也为防灾减灾、农业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将从图集的历史背景与编纂意义、数据来源与编制方法、旱涝分布的时空特点以及图集的应用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深入剖析这部图集在气象学、历史学及灾害管理领域的重要贡献。通过系统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旱涝灾害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历史背景与编纂意义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981版)的编纂,正值20世纪末中国气象学和历史气候研究逐步深入的阶段。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历史资料的积累,研究者开始尝试将历史文献中的气象灾害记录进行系统整理和可视化表达。此图集的问世填补了中国长期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系统研究的空白,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资料。
该图集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反映了过去五百年的气候变化趋势,也揭示了旱涝灾害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历史上的旱涝灾害与农业生产、人口迁徙、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图集提供的定量化和空间化的数据,为理解历史社会经济波动与气候因素关联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编纂这部图集还体现了中国气象学界对历史气候研究的重视,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通过历史文献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图集实现了对遥远历史气候灾害形态的再现,为后续气候变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来源与编制方法
1981版旱涝分布图集的编制基于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包括官方史书、地方志、气象观测记录以及农田灾害报告等。这些资料经过严格筛选和核对,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研究团队还借助当时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校验,力求使历史记录与现代数据相互印证。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编纂者采用了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将零散的历史记载转化为可视化的旱涝灾害分布图。通过网格化处理,图集详细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各地旱涝强度和持续时间,实现了灾害的时空动态表达。
此外,图集还利用了当时先进的地图绘制技术,确保图件的精确性和可读性。编纂者还结合气象学理论,对旱涝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使图集不仅是灾害记录,更具科学解释力,提升了其学术价值和应用潜力。
旱涝分布的时空特点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揭示了旱涝灾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显著差异。例如,明清时期的华北平原多次遭遇严重旱灾,而长江中下游则频繁发生洪涝。进入近现代,旱涝灾害在空间上的分布趋于多样,且灾害频率明显增加,反映出气候系统的复杂变化。
时序上,该图集展示了旱涝灾害的周期性特点。部分历史阶段如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旱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图集也体现出某些长周期气候变化如小冰期对旱涝分布的影响,帮助学者理解气候变异与灾害关系。
此外,图集揭示了旱涝灾害对区域差异化的影响。西北地区多以干旱为主,中东部季风区则易受洪涝困扰。这种空间分异特点为区域气候适应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也为现代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重点区域。
图集的应用价值与影响
作为一部综合历史气象资料的图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981版)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者们利用该图集开展了气候变迁、历史灾害及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气候灾害史的内容。
在防灾减灾领域,图集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了历史灾害的空间分布参考,帮助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策略。通过对历史灾害规律的总结,可以有效提升灾害防控能力,减少损失。
此外,图集也启发了气象信息数字化和历史气象资料现代化的探索。作为早期系统化整合历史气象数据的典范,它推动了后续更精细、更全面的气候资料集和灾害监测体系的建设,对推动气象科学进步作用深远。
总结: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981版)不仅是历史气候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气候变化研究的桥梁。通过系统化的时空表达,该图集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旱涝灾害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丰富了气象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成果。
未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对该图集进行更深入的数字化处理和扩展应用,进一步推动气象灾害预警和防控能力的提升。中国旱涝灾害的研究将以此为基础,继续服务于国家农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需求。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