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口地理》_张善余编著 1997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中国人口地理》
【作者】:张善余编著
【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时间】:1997
【页数】:437
【ISBN】:710001719X
一、中国人口发展的地理基础
(一)自然环境与中国人口发展的关系
1.有利的自然环境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基础条件
2.自然环境对中国人口进一步发展的制约作用
(二)中国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2.草地资源
3.气候资源
4.水资源
5.森林资源
6.能源资源
7.非能源矿产资源
8.中国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中国人口地理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二)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初期
2.封建社会中期
3.封建社会晚期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中国人口地理历史演变过程的总结
1.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2.人口数量周期性的巨大波动
3.人口分布的凝固和突变
三、中国居民的人种类型和民族构成
(一)中国居民的人种类型
(二)中国居民的民族构成
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居民民族构成现状
3.中国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
(三)中国语言地理
(四)中国宗教地理
四、新中国的人口发展与人口再生产
(一)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1.人口增长的几个阶段
2.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特点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二)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
1.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变动
2.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
3.中国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地区差异
(三)人口的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
1.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动
2.影响人口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3.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异
4.中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
五、中国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一)中国人口的性别构成
1.性别构成的变动及其意义
2.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因素
3.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
(二)中国人口的年龄构成
1.年龄构成的变动及其影响
2.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
六、中国的劳动人口
(一)劳动适龄人口或劳动力资源
1.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和自然构成的变动
2.劳动人口的就业状况
(二)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及其地区差异
1.劳动人口职业构成变动的特点
2.第一产业
3.第二产业
4.第三产业
七、中国人口的分布
(一)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变动趋势
1.中国人口分布大势
2.近年中国人口分布态势的新变化
3.人口密度
4.中国人口分布重心
5.21世纪中国人口分布预测
(二)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
2.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
3.历史、社会和政治因素
八、中国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一)中国城镇人口的历史演变
1.城镇的起源和早期的发展
2.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3.近代城镇化的演变
4.中国城镇化历史过程的总结
(二)新中国城镇人口的发展
1.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动及其影响
2.城镇人口发展的特点
3.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4.中国城镇化的基本发展方针
(三)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地区差异
1.城镇人口分布特点
2.城镇劳动人口及其职业构成
3.城镇内部人口密度
(四)乡村人口和乡村聚落
九、中国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一)历史上的中国人口迁移
1.概述
2.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几次高潮
3.对海外的移民
(二)新中国的国内人口迁移
1.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规模和特点
2.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地理分布
3.主要的人口净迁出省和净迁入省
4.迁移人口的构成
5.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发展前景展望
(三)人口的流动
1.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2.流动人口激增的社会经济影响
十、中国的人口区划
(一)概述
1.人口区划的意义
2.人口区划的依据
(二)中国七大人口区
1.黄河中下游区
2.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区
3.华南区
4.西南区
5.东北区
6.西北区
7.青藏区
后记
· 《中国人口地理》_张善余编著 1997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中国人口地理》_张善余编著 1997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中国人口地理》由张善余主编,1997年版是一部系统而详尽地探讨中国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的权威著作。全书结合地理学与人口学的理论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人口的区域差异、迁移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中不仅涵盖了人口的时空演变规律,还对城乡人口结构、人口密度、人口流动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精辟论述。作为一部集理论与实证于一体的人口地理学著作,该书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中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将围绕人口分布特点、人口迁移机制、人口与环境关系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四个方面,对该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展现其学术贡献与现实意义。
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
《中国人口地理》详细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显著地域差异。书中指出,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而西部地区则人口相对稀少,呈现明显的“人口梯度”。这一分布特点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地理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的区域更易形成聚居密集的人口中心。
此外,书中通过丰富的数据分析,阐释了黄河、长江流域作为人口集中带的重要地位。人口在这些河流流域的聚集不仅体现了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基础作用,也反映了农业文明的发展轨迹。河流沿岸地区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内陆高原和山区,形成明显的地理带状分布。
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还受到历史迁徙和政策调控的影响。张善余强调,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不仅受自然因素制约,更有历史趋势和社会经济因素推动。比如,历代移民活动对边疆开发和人口扩散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现代经济政策则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人口的差异性。
人口迁移与流动规律
该书对中国人口迁移的动因和规律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是人口迁移的核心驱动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迁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张善余通过分析迁移路径和迁移类型,阐释了城乡人口流动的复杂性。
其次,人口迁移不仅限于经济因素,还受到政策导向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制约。书中指出,户籍制度对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性形成了显著影响,限制了农村人口自由迁出和城市人口的积极吸纳,这种制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区域人口结构的稳定性和变动模式。
此外,张善余还关注了人口迁移的社会后果,包括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通过对迁移现象的多维度分析,书中展现了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人口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中国人口地理》深刻揭示了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书中强调,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是决定人口空间格局的基本因素。人口高度集中于平原和河谷地带,而高原、山区和戈壁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则人口稀疏。
与此同时,人口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张善余指出,人口增长加剧了土地资源的压力,导致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对区域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比较分析,书中揭示了人口与环境的双向作用机制。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自然灾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洪涝、干旱、地震等灾害常引发人口的临时或永久迁徙,影响区域的人口稳定性。张善余强调,科学规划和环境保护是协调人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途径。
人口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影响
书中对中国人口结构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分析,尤其聚焦年龄、性别比例及城乡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结构发生调整。张善余强调,这些变化对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也是该书重点讨论的内容。男女性别比例的异常波动影响了婚姻市场和社会稳定,书中通过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性别结构失衡的成因及其社会影响。
城乡人口结构的差异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和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城乡差距加大。张善余指出,解决城乡结构失衡问题,是实现人口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总结:
总体来看,《中国人口地理》通过深入剖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迁移流动、环境互动及结构变化,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人口地理学框架。张善余以详实的数据和科学的理论,描绘了中国人口的动态变化及其背后的多重驱动力,为理解中国的人口问题提供了坚实基础。
该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更对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人口地理特征的分析,帮助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由此,《中国人口地理》成为研究中国人口问题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