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内容简介: 一、本志上限为1912年,下限断至1985年,其中大事记和附录为1989年,图片下限为1990年4月。 二、本志由述、记、志、图、表、录、照组成,以志为主,横排竖写。全志设篇、章、节、目4层次,个别章节设有子目。 三、江北行政区划多次变动,志中涉及政区均以当时政区划分范围记载史实或数据。
编纂人员:徐立超
编纂单位:江北县粮食局
内容时限:1912-1985
目录
封面
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前言
凡例
编辑领导小组成员
编辑组人员
图片
概述
目录
大事记
第一篇 机构沿革
第二篇 党群组织
第三篇 粮食生产
第四篇 田赋 征购
第五篇 销售
第六篇 油料油脂
第七篇 市场 议购议销 价格
第八篇 仓储
第九篇 调运
第十篇 加工
第十一篇 管理
第十二篇 人物 先进集体
第十三篇 附录
修志始末
县志编委审稿批准意见
版权页
· 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1990年版》是一本反映江北县粮食生产、流通及其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志书。本文通过对这本志书的深入分析,从其历史背景、内容结构、主要特色和研究价值四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首先,文章介绍了江北县粮食志的编纂背景以及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历史变迁。接着,文章探讨了志书的内容结构,分析了各章节的安排与资料的丰富性。再者,本文重点分析了粮食志书中展现的独特地方特色,如对粮食品种的详细记录和各类农业技术的介绍。最后,文章总结了《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1990年版》的学术价值及其对当代粮食研究的贡献,指出它为研究地方农业经济、农村发展及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参考。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江北县粮食志》在地方志书中的独特地位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1、编纂背景与历史沿革
《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1990年版》的编纂工作始于1980年代初期,主要目的在于系统地记录和总结江北县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历史与发展。这本粮食志的出版,承载着地方政府和学术界对地方历史与农业经济的关注。编纂的过程中,志书的编者通过对地方档案、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结合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力求以详实的资料展现江北县粮食生产的全貌。
江北县的粮食生产历史悠久,涵盖了从清朝到20世纪80年代的近一个世纪。书中的编纂团队不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还结合了实际调查,确保了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志书的第一部分便着重介绍了江北县的粮食生产历史,从1912年的清朝末期开始,逐步展示了不同时期的粮食生产情况。
《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1990年版》不仅是一本地方志书,更是一部深入研究地方农业发展、经济变迁的重要文献。它的编纂背景可以看作是地方对农业史的重视与保护的体现,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2、内容结构与章节安排
《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1990年版》的内容结构非常严谨,按时间和主题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志书从总述开始,介绍了江北县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自然资源等与粮食生产息息相关的基本情况。然后,书中分别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粮食生产进行了详细记录,涵盖了1912年到1985年间的主要变化。
每个历史时期的粮食生产特点都被细致地拆解和呈现。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粮食生产发展,志书通过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江北县不同历史阶段的粮食产量、品种变化、农业技术等做了详尽的记载。
此外,志书还设置了若干章节专门讨论粮食流通、市场交易、粮食政策等内容,这些章节从经济和社会角度进一步展示了粮食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内容的多层次安排和丰富的信息量,使得这本志书成为地方粮食生产研究的宝贵资料。
3、地方特色与农业技术
《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1990年版》不仅记录了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还对粮食的品种、耕作技术、农民生产方式等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些内容展现了江北县农业生产的地方特色和创新性。志书中特别提到,江北县的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其适应性。
江北县粮食生产中的一些地方性技术也得到了特别关注。例如,江北地区的稻田灌溉技术、轮作制度以及土壤改良方法都在志书中做了详细介绍。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还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志书通过实例和数据,展现了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江北县粮食志》在粮食技术的部分,特别强调了乡村合作社和集体农业的创新实践。这些内容反映了中国农业集体化进程中的地方实施情况,为研究中国农业集体化提供了宝贵的地方视角。
4、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1990年版》不仅是地方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经济学和乡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它为学者提供了研究地方农业经济、粮食生产模式和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志书通过对粮食生产的全方位记录,展示了江北县农业的传统与现代化过程,成为研究20世纪中国农村变迁的重要窗口。
从学术价值上看,这本粮食志的研究意义不仅限于农业史学科,它对于地方历史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地方农业传统,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志所提供的地方性经验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此外,粮食志的出版还对地方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为后人提供了对江北地区粮食生产历史的全面回顾,也为现代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这本志书,可以看到地方历史的变迁与农业文化的演变,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总结:
《江北县粮食志(1912-1985) 1990年版》是一本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地方志书,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精确的研究,呈现了江北县粮食生产的历史全貌。无论是在农业技术的创新,还是在粮食生产与流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粮食志都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江北县粮食志》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江北县的农业历史,还能从中提取出对当今农业发展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它为研究地方历史和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