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石嘴山简史 2004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当代石嘴山简史》
【作者】:杨春光,马金虎主编;石嘴山市志(国史)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时间】:2004
【页数】:424
【ISBN】:7227028933
凡例
序言
绪论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0~1966.4)
第一章 建立政权 恢复经济 完成三大改造
第一节 建党建政
一 石嘴山解放
二 接管旧政权
三 建立人民政权和党的地方组织
四 培养地方干部
第二节 恢复经济 发展生产
一 抑制恶性通货膨胀
二 农民变工互助
三 部队开荒生产
第三节 剿匪斗争
一 匪患严重
二 剿灭股匪
三 搜捕残匪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五节 支援抗美援朝
第六节 土地改革运动
一 培训土改干部
二 宣传发动群众
三 划分阶级成分
四 分配胜利果实
第七节 “三反”“五反”运动
第八节 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一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章 工业起步 因煤设市 政治运动迭起
第一节 煤田勘探与矿区基建
一 煤田地质勘探
二 矿区基本建设
第二节 煤炭工业建设带动相关工业发展
一 电力工业
二 冶金工业
三 机械工业
四 陶瓷工业
五 建材工业
第三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一 整风运动
二 反右派斗争
第四节 总路线与“大跃进”运动
一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二 “大跃进”运动
第五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 人民公社化与“共产风”
二 纠“左”与反右倾
第六节 1960年的持续“大跃进”
第七节 成立石嘴山市
一 建市的历史背景
二 建市的现实动因
三 政权建设
第八节 新“三反”“五反”运动
一 新“三反”
二 新“五反”
第九节 “双反”运动与城市反“五风”
一 “双反”
二 城市反“五风”
第十节 城乡社教与“四清”运动
一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二 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十一节 全面调整经济共度困难时期
— 1961年~1962年的初步调整
二 1963年~1965年的继续调整
第十二节 文化大革命前夕的经济形势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
第一节 “文革”风暴到来
一 全面发动
二 派性争斗
三 “支左”部队进驻与“革命委员会”成立
四 斗批改
五 批林批孔
六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七 全市人民沉痛悼念毛主席逝世
八 粉碎“四人帮” 结束十年内乱
第二节 “文革”中的各项事业
一 工业经济
二 农业经济
三 机构变动
四 文教卫生及民族宗教工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2003.12)
第四章 拨乱反正治理整顿
第一节 开展揭批查
一 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
二 平反冤假错案 落实各项政策
三 清查政治案件 打击犯罪活动
第二节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第三节 政权建设恢复完善
一 市党的组织机构
二 市人民代表大会
三 市人民政府
四 市政协常委会
第五章 工作重点转移 全面进行经济建设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演变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三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四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 发展乡镇企业
六 农业产业化
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 企业与流通体制改革
二 金融、财税、物价体制改革
三 其他领域体制改革
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
一 党政机构改革
二 实行党政分开
三 推行政企分开
四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和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第六章 改革开放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第一节 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 工业经济
二 农业经济
三 富民工程
四 城市建设
五 森林公园建设
六 非公有制经济
七 环境保护工作
八 工业园区建设
九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节 全面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
一 教育事业
二 科学技术开发应用
二 文化事业
四 广播电视事业
五 卫生事业
六 体育事业
第三节 旅游业快速兴起
一 旅游业总体规划
二 回族风情
三 风景名胜
第四节 对外经济合作 拓宽发展渠道
一 优惠政策
二 招商引资与创新经济发展环境
三 组织劳务输出
四 进出口贸易
第五节 开展整党工作
第六节 开展“三讲”教育
第七节 开展“学、查、改”活动
第八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一 “严打”斗争与专项整治
二 社会治安防范工作
第九节 党风廉政建设
一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二 党风廉政教育工作
三 查办案件工作
四 执法监察和纠风工作
五 源头治理工作
第十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 清理整顿文化市场
三 宣传思想教育工作
第七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节 深入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节 弘扬石嘴山精神
第三节 星海湖建设与创造石嘴山速度
第四节 “一化促三化”战略
一 以加快新型工业化为核心
二 大力推进城市化
三 大力推进信息化
四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第五节 加快石嘴山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大事年表(1949年~2003年)
附录
国务院关于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撤销惠农县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的批复(摘录)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的批复(摘录)
国务院关于撤销石嘴山市郊区恢复惠农县的批复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石嘴山市行政区划的通知
后记
· 当代石嘴山简史 2004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当代石嘴山简史 2004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石嘴山简史 2004版》这部作品的分析,回顾了石嘴山市在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历程。首先,文章对石嘴山市的地理背景和自然环境进行了简要概述,接着分析了石嘴山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的变化。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作者希望能够呈现出石嘴山从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全过程。此外,文章还详细讨论了书中对石嘴山历史的不同视角与评价,探讨了地方历史书籍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文章总结了石嘴山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展望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可能性。
1、石嘴山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石嘴山地处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位于黄河上游的石嘴山盆地。作为宁夏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工业基地,石嘴山的地理优势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该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交汇点,黄河沿岸的灌溉农业为其提供了稳定的物资保障。而石嘴山的名字来源于黄河流域的石嘴山,既具备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有着良好的水源条件,这为后来的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石嘴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作为一块富饶的土地,石嘴山从古代的游牧民族到后来的农耕民族,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进入近现代后,石嘴山逐渐成为宁夏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尤其是煤炭和电力工业的兴起,使得该地区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后的石嘴山,依托其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迅速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快车道。
然而,随着资源型经济模式的逐渐显现出诸多弊端,石嘴山也面临着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2004年版的《当代石嘴山简史》便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石嘴山市民及政府在面对挑战时的应对策略与努力。这些历史背景为我们理解石嘴山在当代社会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背景信息。
2、石嘴山的经济变迁与转型
石嘴山的经济历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典型特征。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石嘴山主要依靠煤炭、铝土矿等资源型产业支撑其经济发展。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开发和利用,石嘴山的工业化步伐加快,电力、化肥等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1980年代后期,石嘴山的煤炭产量一度居宁夏之首,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进入90年代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资源的逐渐枯竭,石嘴山的传统资源型产业逐渐显示出不可持续的特点。煤炭、铝土矿等资源的开采逐渐呈现出过度开发的趋势,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也逐渐浮现。2004年版的《当代石嘴山简史》中提到,石嘴山经济转型的困难和挑战尤为突出,如何从一个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多元化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了迫切的任务。
为应对这一转型,石嘴山市政府在21世纪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推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尤其是在电子信息、服务业、以及绿色能源等领域,石嘴山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这一时期的经济变革,既是对资源型城市传统经济模式的反思,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石嘴山的经济转型,成为宁夏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重要案例。
3、石嘴山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
石嘴山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在《当代石嘴山简史》中占有重要篇幅。从上世纪90年代起,石嘴山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石嘴山,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使得该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石嘴山在吸纳外来人口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持其传统的地方文化和社会秩序。
在文化方面,石嘴山拥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尤其是与回族文化相关的宗教习俗、节庆活动等。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外来人口的增加,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石嘴山简史》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石嘴山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在文化认同、民族团结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尽管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各种冲击,石嘴山的文化融合与发展为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石嘴山市在教育和卫生领域的投入也在逐步增加。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推动教育现代化。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石嘴山的社会福利也逐渐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石嘴山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变革,更是全方位的社会进步,文化的多元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
4、《当代石嘴山简史》的历史意义
《当代石嘴山简史 2004版》作为一部地方性历史著作,不仅对石嘴山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该书通过对石嘴山不同历史时期的全面描绘,展现了地方历史书籍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通过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个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
此外,《当代石嘴山简史》也为研究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石嘴山的历史经验不仅适用于该地区的未来发展,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书中详细阐述的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如何在快速城市化中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总的来说,《当代石嘴山简史 2004版》不仅是一本地方性的历史书籍,它还承载着石嘴山居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石嘴山的故事为其他类似城市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反思。
总结:
通过对《当代石嘴山简史 2004版》的分析,本文全面回顾了石嘴山从一个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历史进程。书中详细记录了石嘴山的地理背景、经济变迁、社会文化变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地方历史书籍对理解地方发展历程的独特价值。
石嘴山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历史和经验对其他类似城市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历史的总结与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