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川县土壤志 198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利川县土壤志
内容简介: 前言 “万物土中生”,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一。土壤普查是发展农业生产不可少的基 础工作。我县于一九五九年进行过第一次土壤普查,并在此基础上于六十年代初全县进行 了大量的土壤肥料试验示范工作,推动了农业生产。其中如冷浸田的改良和推广绿肥、磷 肥的试验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有科学价值的资料。然而土壤 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自然客体,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栽培作物品种的更换,耕作制度、肥料 结构的不断变化,尤其是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土壤改良,使土壤的环境条件、 肥力状况等都起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加速我县现代化建设,必须进 一步查清土壤的底细。因此,我县在省、州土壤普查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直 接领导下,从一九八○年开始进行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至一九八三年,历经两年多完成 了这项工作。 这次土壤普查,遵照上级的指示,用1/25,000的地形图为工作底图,以公社为单位,从 生产大队做起。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共挖主要剖面坑5,082个;平均3,430亩一个; 共取诊断样219套;共取地块速测样14,777个,平均70亩一个。土壤化验和制图工作也分别 得以完成。 在土壤普查过程中,每个公社编绘和编写了1~2个大队级1/10,000土壤综合图及其图 件说明书,以地块为单元建立了田间档案;公社编绘和编写了1/25,000土壤图、土壤改良利 用图、土壤全细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碱解氮图、土壤速效磷图、土壤速效钾图、土壤 酸碱度图以及土壤普查报告和各种调查统计表格、专题报告;县级编绘1/50,000和1/100,000的 土壤图;土壤养分图(包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酸碱度图、 土地评级图、土壤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土壤微量元素概图,编写了土壤普 查工作报告、面积量算报告、土壤工作分类说明、土壤分类检索表以及土壤普查所规定的 有关其它资料。为我县积累了大量的土壤科学资料。 为了系统总结这次普查成果,我们按照省州土壤普查办公室关予编写“土壤志”的统 一要求,尽我们现有的力量和水平对各种原始材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编成了“利川县土 壤志”。作为一本历史事实的土壤志,编写人希望它能够有助于: (1)认识我县土壤的 发生变化及分布的一些规律,为因土种植和制定保护土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 据; (2)明确我县土壤的种类、特征及有关土壤土地的可靠数据,为搞好农业区划、土 壤改良、改革耕作制度、施肥制度创造条件,变化的各种原因以及构成低产田的有关因 素,便于指导合理施肥和有的放矢地进行土壤改良,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显然,由于编 者能力有限,是否能起到这些作用,还有待于社会实践。土壤、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 本条件,所以土壤普查的科学资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及产生效果的深度和广度远非这本土 壤志能够阐述的,这是需要说明的一点。其次土壤普查仅仅是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的过 程,应用土壤普查成果,发展生产才是目的。怎样更好地应用土壤普查成果,还需要作大 量工作,把文字成果变为物质成果,这才是我们的最终任务。 本志共分自然环境与土壤形成、土壤成土过程,土壤分类和分布规律,土壤各论、土 壤肥力状况、土壤资源及其评价、低产土壤的改良,土壤利用分区和土壤普查成果运用共 九章。
编纂人员:袁毓德
目录
封面
目录
图片
湖北省利川县第二次土壤普查验收书
利川县第二次土壤普查人员名单
前言
版权页
第一章 土壤形成条件
第二章 成土过程
第三章 土壤分类和分布
第四章 土壤各论
第五章 土壤肥力状况
第六章 土壤资源及其评价
第七章 低产土壤类型和改良措施
第八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第九章 土壤普查成果应用
利川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总结
· 利川县土壤志 198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利川县土壤志 198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以《利川县土壤志(1987年版)》为中心,本文从编纂背景、土壤类型、资源利用以及生态保护四个方面展开系统论述,力求呈现这部地方性土壤文献在学术价值、农业意义与生态启示方面的深刻内涵。文章首先概述土壤志成书的时代背景与编纂目的,随后分析利川县复杂多样的地形与气候如何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土壤资源在农业发展、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现实意义,并结合1987年版土壤志中的经验与数据,探讨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价值。全文力求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逻辑联系,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利川县土壤资源的科学价值、实践意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编纂背景与成书意义
《利川县土壤志(1987年版)》的编纂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自然资源普查的时代背景,旨在系统掌握地方土壤状况,以服务农业生产布局和土地科学管理。其成书不仅是地方自然资源调查的成果,也是政府推进科学化决策的重要依据。
彼时的利川县正处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亟需全面、精准的土壤数据来指导作物布局和改良农业技术。土壤志的推出恰逢其时,不仅回应了地区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为今后的自然资源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文献价值来看,该土壤志对利川县境内的地貌格局、成土因素以及土壤分类方法进行了规范化记载,使原本零散的实地调查资料转化为系统化研究成果。这种体系化的资料整理,为后人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地理演变及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
2、利川县土壤类型特征
利川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地形起伏大、垂直差异显著,多种成土因素交织作用,因此形成了以山地黄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等为主的多样化土壤类型。不同土壤在肥力特征、养分结构及适作性方面均表现出鲜明差异。
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带,受气候湿润、植被覆盖良好的影响,其腐殖质含量较高,但耕性较差,主要适宜牧草、林木生长。这一土壤类型在维系利川县山区生态稳定、涵养水源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相比之下,分布在中低山丘陵地带的紫色土则因其母岩风化作用强烈、质地较疏松而具备较好可耕性。紫色土富含矿物质,适宜多种经济作物,如玉米、马铃薯和蔬菜,是利川县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此外,适用于稻作的水稻土集中分布在河谷盆地,具备高肥力和良好的保水性,是当地水稻产区的核心土壤类型。
3、土壤资源利用与农业实践
基于对土壤特性的深刻理解,《利川县土壤志(1987年版)》对农业生产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建议,尤其在作物布局和土壤改良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匹配土壤类型与作物需求,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针对紫色土在长期耕作后易出现侵蚀和板结的问题,土壤志指出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推广保护性耕作方法来改善结构,使其恢复通透性和肥力。这些措施在随后几十年的农业技术推广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对于水稻土,土壤志强调科学灌溉与轮作制度的重要性,通过控制田间水位、减少淤积等措施,维持其肥力稳定。该文献还详细记录了当时利川县常见农业生产难题,如土壤酸化、磷素缺乏等,并提出针对性改良方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
4、生态启示与可持续发展
《利川县土壤志(1987年版)》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农业,更在于其体现出的生态智慧。对土壤侵蚀、植被破坏、坡耕地压力等现象的早期警示,凸显了可持续利用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志特别强调山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指出若不采取植被恢复、梯田建设等措施,将导致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农业生产受损,并加剧洪涝灾害风险。这些论断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仍具有现实价值。
此外,土壤志提出的“因地制宜、分区管理”理念,为后续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思想基础。在推进生态农业的今天,其对保护性耕作、土地承载能力评估等内容的早期探讨,为现代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启示。
总结:
综观《利川县土壤志(1987年版)》,它不仅是一部系统记录地方土壤类型与特征的科学文献,更是一部蕴含时代智慧的区域资源管理指南。其内容涵盖地理、农业、生态等多维度,为利川县的农业发展、土地规划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对这部土壤志的重读,不仅是回顾历史成果,更是为了从中汲取科学精神与生态理念。它提醒人们尊重土地规律,践行绿色发展,使自然资源得到长久而健康的利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