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志(1960——1990)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志(1960——1990)
内容简介: 本志系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历史与现状的记述与概括。力求做到观点正确、资料翔实、记叙有据、具有本院特色。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和现状,突出医院改革和发展。内容:以医疗、护理、管理为主,记述自建院以来医院的发展状况、组织建设、机构沿革、人员增减、科技活动、医院管理、文化教育、职工生活福利以及重大的党政活动和会议、人物介绍等等。断限:上限一般追溯至1960年10月,涉及之前的有关情况,下限至1990年12月31日止。
编纂人员:王宝亭
编纂单位: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志编篡委员会
内容时限:1960-1990
出版时间:1993年
目录
封面
书名
位置图
序言
凡例
图片
目录
第一编 概述
第二编 党政机构设置与管理
第三编 医护工作
第四编 科技成果与学术交流
第五编 标准化管理
第六编 职工生活福利
第七编 人物简介
第八编 荣誉
第九编 大事记
附录
编委会
后记
版权
封底
· 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志(1960——1990)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志(1960——1990)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志(1960——1990)(1993年版)》为核心文本,对其内容、结构与时代价值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再现。文章从医院建设的发展历程、医疗技术的演进、制度管理的改革实践以及医院文化与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展开深入阐述,旨在体现该院在三十年间伴随矿区社会发展所完成的从基础医疗单位到区域综合医院的跨越式成长。通过资料性的再述与历史逻辑的追踪,文章既呈现了志书中蕴含的真实历史,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发展动力与社会意义。全文努力保持叙述的连贯性与结构的均衡性,使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一部行业志书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专业进步与制度特征。文章最后将对全文内容加以总结,再次强调志书的珍贵价值及其对当下研究与回顾矿区卫生事业的意义。
1、医院建设的历史脉络
《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志(1960——1990)》首先呈现的是医院自成立以来的空间与设施建设历程。从最初依托矿区医疗站点发展而成的小型综合医院,到逐步扩建住院楼、门诊大楼和各类辅助科室,志书真实记录了在经济与条件有限的年代里,医院建设如何依靠职工集体力量与矿区产业支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这些记录体现了矿区社会对医疗体系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特殊年代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不易。
建设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关联。志书中多处提及上级主管部门在关键时期的政策性扶持,例如引入医疗设备专项资金、扩大编制与床位指标等,都成为医院快速成长的重要动力。同时,矿务局作为企业型管理主体,给予医院在资金安排与技术更新上的支持,使其基础设施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性提升。
此外,志书对于医院布局演变也有清晰描述,包括门诊区、住院区、公共健康区与行政办公区的逐步分离与功能化,这在当时的基层医院中并不多见。这种规划思维体现出医院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现代医院的雏形,为后续的医疗服务扩展奠定了空间基础。
2、医疗技术的发展进程
志书的第二大特点是大量呈现医疗技术发展的轨迹。从最基本的外科小手术、内科常规诊治,到逐步开展X光检查、化验项目以及较为复杂的手术操作,医院在三十年间完成了从简易医疗向综合诊治的技术跃升。志书记载了许多标志性节点,如引入第一台放射设备、完成首例中型手术、成立检验科等,这些内容展现了医院技术能力的不断增强。
技术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医务人员队伍的壮大。志书记录了多批医务人员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情况,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在当时是提升基层医疗技术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先进技术再带回矿区医院,推动了多个科室的创立与医疗技术的突破。
医疗设备的更新同样是志书重点记录的方面。从手工器械到现代化仪器的引入,不仅提升了诊疗效率,也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志书里对于设备更新的时间、数量、来源都有较完整的记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医院硬件条件改善的清晰轨迹。
3、制度管理的改革实践
志书的一大价值在于呈现医院管理制度的变化。1960至1990年间,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经历了多次政策变动,医院作为矿务局所属单位,其管理制度既受行业政策影响,也服从企业内部调整。志书详细记录了医院在不同年代实行的制度措施,如岗位责任制、科室分级管理制度、后勤保障体系改革等。
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医院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志书提及质量管理制度的引入、财务公开制度的实施、以及内部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医院运转效率,也促进了医务人员职业意识的提升。这些制度改革体现了医院在时代背景下的主动调整与探索。
此外,志书中还反映出医院在医保与费用管理方面的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公费医疗,到改革后医保制度逐步形成,医院在收费管理、药品供应和资金使用上经历了重大调整。这些内容不仅是医院内部管理史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基层医疗体系改革的重要资料。
4、医院文化与社会责任
志书除了记录技术与制度,更重视呈现医院的文化建设。三十年间,医院逐步形成了以“服务矿工、保障健康”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医务人员普遍具备矿区特有的艰苦奋斗精神。这种文化在志书的多处章节中有所体现,例如急难险重任务的医疗保障、重大事故急救、节假日值守安排等内容。
医院的社会责任感在志书中体现得尤为鲜明。由于矿区特殊的生产环境,医疗机构需要应对多发的工伤事故,医院承担了大量急救与抢险任务。志书详细记录了多次大型抢险救援中的医疗组织工作,这些纪录呈现了医务人员临危不惧、快速反应的专业精神。
此外,医院在公共卫生方面也承担了重要角色。例如疫苗接种、疾病预防宣传、传染病的监测与隔离等,这些工作在志书中都有详细反映。这些内容展示了医院作为公共卫生主力军的身份,也体现了矿区社会对其高度依赖。
总结:
总体而言,《肥城矿务局中心医院志(1960——1990)(1993年版)》是一部内容翔实、结构严谨的行业志书,既呈现了医院在三十年间的建设与成长,也反映了矿区医疗事业与时代环境之间的紧密关联。通过梳理志书内容,可以看到医院从基础薄弱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轨迹,这一历程既是行业发展史,也是区域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在分析志书内容的基础上,从建设、技术、制度与文化四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志书中蕴含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无论对于研究矿区医疗体系、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还是了解基层医院的成长逻辑,《医院志》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