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书籍 18册 19.4g 15623页
《津逮秘书》由明代藏书家毛晋于崇祯年间(1630—1642)在江苏常熟编纂,是汲古阁刻印的综合性丛书。该书以胡震亨《秘册汇函》残版为基础,增补家藏宋元珍本合刊而成,收录典籍一百四十余种,内容涵盖经史、诗话、书画、佛道、民俗等领域 。
第一集
诗序辨说一卷 宋 朱熹 撰
诗传孔氏传一卷
诗说一卷 汉 申培 撰
诗外传十卷 汉 韩婴 撰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四卷 明 毛晋 撰
诗考一卷 宋 王应麟 撰
诗地理考六卷 宋 王应麟 撰
尔雅三卷 宋 郑樵 注
第二集
京氏易传三卷 汉 京房 撰 吴 陆绩 注
关氏易传一卷 后魏 关朗 撰 唐 赵蕤 注
苏氏易传九卷 宋 苏轼 撰
焦氏易林四卷 汉 焦赣 撰
周易集解十七卷 唐 李鼎祚 撰
易释文一卷 唐 陆德明 撰
周易集解略例一卷 魏 王弼 撰 唐 邢〓(shu) 注
元包经传五卷 北周 卫元嵩 撰 唐 苏源明 传 唐 李江 注 宋 韦汉卿 音释
元包数总义二卷 宋 张行成 撰
周易举正三卷 唐 郭京 撰题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一卷 宋 陈搏 受并消息
第三集
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 宋 王应麟 撰
通鉴问疑一卷 宋 刘羲仲 撰
小学绀珠十卷 宋 王应麟 撰
齐民要术十卷 后魏 贾思勰 撰
急就篇四卷 汉 史游 撰 唐 颜师古 注 宋 王应麟 音释
汉制考四卷 宋 王应麟 撰
第四集
佛说四十二章经一卷 汉 释迦叶摩腾 同译 汉 释竺法兰 同译 宋 释守遂 注
道德指归论六卷 汉 严遵 撰
青乌先生葬经一卷 汉 青乌子 撰 金 兀钦仄 注
古本葬经内篇一卷 附葬经翼一卷 附难解二十四篇一卷 附图一卷 晋 郭璞 撰 □ 阙名 注 明 缪希雍 撰葬经翼二十四篇图
周髀算经二卷 附音义一卷 汉 赵爽 注 北周 甄鸾 述 唐 李淳风 等注释 宋 李籍 撰音义
数术记遗一卷 汉 徐岳 撰 北周 甄銮 注
黄帝授三子玄女经一卷
胎息经一卷 □ 幻真先生 注
风后握奇经一卷 汉 公孙弘 解
耒耜经一卷 唐 陆龟蒙 撰
五木经一卷 唐 李翱 撰 唐 元革 注
女孝经一卷 唐 郑□ 撰
丸经二卷 元 阙名 撰
通占大象历星经二卷
忠经一卷 汉 马融 撰旧本题 汉 郑玄 注旧本题
黄帝宅经二卷 □ 阙名 注
墨经一卷 宋 晁贯之 撰
古文参同契集解三卷 笺注集解三卷 三相类集解二卷 明 蒋一彪 辑
第五集
全唐诗话六卷 宋 尤袤 撰旧本题
六一诗话一卷 宋 欧阳修 撰
沧浪诗话一卷 宋 严羽 撰
后山诗话一卷 宋 陈师道 撰题
彦周诗话一卷 宋 许〓(yi) 撰
二老堂诗话一卷 宋 周必大 撰
紫薇诗话一卷 宋 吕本中 撰
石林诗话一卷 宋 叶梦得 撰
中山诗话一卷 宋 刘〓(ban) 撰
竹坡诗话一卷 宋 周紫芝 撰
续诗话一卷 宋 司马光 撰
第六集
东观余论二卷 附录一卷 宋 黄伯思 撰
广川书跋十卷 宋 董〓(you) 撰
宣和书谱二十卷 宋 阙名 撰
第七集
图画见闻志六卷 宋 郭若虚 撰
历代名画记十卷 唐 张彦远 撰
古画品录一卷 南齐 谢赫 撰
续画品录一卷 唐 李嗣真 撰
宣和画谱二十卷 宋 阙名 撰
图绘宝鉴六卷 补遗一卷 元 夏文彦 撰 明 韩昂 续
后画录一卷 唐 释彦〓(cong) 撰
续画品一卷 陈姚最 撰
画继十卷 宋 邓椿 撰
画史一卷 宋 米芾 撰
第八集
诗品三卷 梁 钟嵘 撰
诗品二十四则一卷 唐 司空图 撰
风骚旨格一卷 唐 释齐己 撰
芥隐笔记一卷 宋 龚颐正 撰
冷斋夜话十卷 宋 释惠洪 撰
西溪丛语二卷 宋 姚宽 撰
益部方物略记一卷 宋 宋祁 撰
扪虱新话十五卷 宋 陈善 撰
岁华记丽四卷 唐 韩鄂 撰
玉蕊辨证一卷 宋 周必大 撰
桯史十五卷 附录一卷 宋 岳珂 撰
泉志十五卷 宋 洪遵 撰
第九集
酉阳杂俎二十卷 续集十卷 唐 段成式 撰
甘泽谣一卷 附录一卷 唐 袁郊 撰
本事诗一卷 唐 孟〓(qi) 撰
诚斋杂记二卷 元 林坤 撰
五色线二卷 宋 阙名 撰
却扫编三卷 宋 徐度 撰
剧谈录二卷 唐 康骈 撰
琅〓(huan)记三卷 元 伊世珍 撰
辍耕录三十卷 元 陶宗仪 撰
第十集
洛阳伽蓝记五卷 后魏 杨炫之 撰
佛国记一卷 晋 释法显 撰
洛阳名园记一卷 宋 李〓(zhi) 撰
灵宝真灵位业图一卷 梁 陶弘景 撰 唐 闾丘方远 校定
东京梦华录十卷 宋 孟元老 撰
西京杂记六卷 晋 葛洪 撰
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唐 温大雅 撰
老学庵笔记十卷 宋 陆游 撰
汉杂事秘辛一卷 汉 阙名 撰
淳熙玉堂杂记三卷 宋 周必大 撰
焚椒录一卷 辽 王鼎 撰
唐国史补三卷 唐 李肇 撰
第十一集
搜神记二十卷 晋 干宝 撰
搜神后记十卷 晋 陶潜 撰旧本题
录异记八卷 前蜀 杜光庭 撰
稽神录六卷 拾遗一卷 宋 徐铉 撰
周氏冥通记四卷 梁 陶弘景 撰
异苑十卷 刘宋 刘敬叔 撰
第十二集
东坡题跋六卷 宋 苏轼 撰
山谷题跋九卷 宋 黄庭坚 撰
无咎题跋一卷 宋 晁补之 撰
宛丘题跋一卷 宋 张耒 撰
淮海题跋一卷 宋 秦观 撰
鹤山题跋七卷 宋 魏了翁 撰
放翁题跋六卷 宋 陆游 撰
姑溪题跋二卷 宋 李之仪 撰
石门题跋二卷 宋 释德洪 撰
第十三集
六一题跋十一卷 宋 欧阳修 撰
元丰题跋一卷 宋 曾巩 撰
水心题跋一卷 宋 叶适 撰
益公题跋十二卷 宋 周必大 撰
后顿题跋四卷 宋 刘克庄 撰
止斋题跋二卷 宋 陈傅良 撰
魏公题跋一卷 宋 苏颂 撰
晦庵题跋三卷 宋 朱熹 撰
海岳题跋一卷 宋 米芾 撰
容斋题跋二卷 宋 洪迈 撰
西山题跋三卷 宋真德秀 撰
第十四集
乐府古题要解二卷 唐 吴兢 撰题
癸辛杂识前集一卷 后集一卷 续集二卷 别集二卷 宋 周密 撰
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 宋 张抡 撰
挥尘前录四卷 后录十一卷 三录三卷 余话二卷 宋 王明清 撰
第十五集
梦溪笔谈二十六卷 宋 沈括 撰
湘山野录三卷 续录一卷 宋 释文莹 撰
春渚纪闻十卷 宋 何〓(wei) 撰
齐东野语二十卷 宋 周密 撰
茅亭客话十卷 宋 黄休复 撰
锦带书一卷 梁 萧统 撰
河南邵氏闻见前录二十卷 宋 邵伯温 撰
河南邵氏闻见后录三十卷 宋 邵博 撰
避暑录话二卷 宋 叶梦得 撰
贵耳集三卷 宋 张端义 撰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学津讨原 张海鹏 清嘉庆11年 , 照旷阁
- 知不足斋丛书 鲍廷博 清刊本
- 皇清经解 1400卷 首1卷 严杰,清道光9年
- 秘书廿一种 汪士汉(清),清乾隆间
- 昭代丛书 张潮(清)清刊本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围绕“津逮秘书 毛晋 明刊本、汲古阁”这一主题,本文从历史背景、版本特征、学术价值与文化影响四个方面展开全面论述。文章首先介绍津逮秘书的成书背景与毛晋在明末文献整理事业中的关键地位;继而分析汲古阁刻本的工艺、文本体例及其在古籍版本学中的独特意义;随后探讨此类明刊本在学术研究、文献流通及典籍保存中的深远作用;最后论述汲古阁文化精神与后世学术之间的承续与回响。通过层层展开,可见“津逮秘书”不仅是明代私家刻书的巅峰之作,更成为中国古籍整理史上的重要节点,对后世典籍校雠、版本研究以及文化传承均产生深刻影响。
一、津逮秘书的渊源背景
“津逮秘书”作为明末私家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书背景具有深厚的时代烙印。明末政局动荡、士林焦虑,促使学者纷纷投入文献整理与典籍抢救之中,这一文化氛围孕育了众多私家刻书事业。毛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格局下,以个人之力承载起典籍传续的使命。
毛晋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对古籍搜罗与校读有着极高的热情。他在青年时期便开始系统整理古籍,尤其注重散佚书与冷僻文献的搜求。随着学识的增长与藏书的扩充,他逐渐萌生系统刊刻古籍的宏愿,为“津逮秘书”的成型奠定基础。
“津逮”一名取“津梁逮及”之意,象征典籍能够跨越时代、传递后学。毛晋以此命名,不仅体现其文化抱负,也标志着这部丛书在明末文化危机中的自觉担当。其编刻不仅为保存文献,更是一种学术与文化的自救。
二、毛晋与明刊本的版本特征
毛晋在版本学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尤其以明刊本的精良工艺与严谨校勘而备受推崇。其刊书注重字体清雅、版式规整,同时十分留意刻工选材与刻印流程的规范化,使得其作品成为明末刻书技术的代表之一。
明刊本通常有其独特的时代风格,而毛晋所主持刊刻的版本更呈现出细腻、精准的文献处理方式。例如,他重视比对前代刻本与手抄本,往往在书中附校记、识语,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同。这种做法凸显了明末校雠学发展的新高度。
“津逮秘书”之所以被视为明刊本中的上品,还在于毛晋在选材方面极具学术眼光。他倾向选择罕见文献、难得善本,并力求在刻印时不误原文,既重视文献价值,也强调阅读功能,使其版本在后世学者中拥有极高的参考意义。
三、汲古阁的文化与学术价值
汲古阁是毛晋一生学术成就的象征,其不仅是刻书机构,更是一种文献整理精神的载体。阁名取“汲古以资今”,寓意从古籍中汲取智慧、启发当代学术思想,可说是中国文化传承理念的典型体现。
汲古阁的刻书范围广泛,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戏曲,从典籍汇编到专题文献,几乎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毛晋以个人力量建立如此规模的文化出版体系,不仅彰显其学术志向,也为后世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
在学术史上,汲古阁被视为私家刻书制度的巅峰模板。其版本因保存完好、校勘严格,被大量引入清代学者的考据体系之中,成为乾嘉学派研究的重要基础。而这种影响延续至今,仍为古籍研究者所依赖。
四、津逮秘书对后世的影响延续
“津逮秘书”的出版使许多本已濒临散佚的文献得以重现学界视野,对清代乃至现代学术构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不少书籍在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即得益于毛晋早期的整理刻印,使这些文献得以进入官方系统。
从学术方法来看,“津逮秘书”体现的校雠精神对清代考据学形成了直接推动作用。毛晋注重版本比对、注重源流梳理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后来的学术风气,使文献学从经验式整理走向系统化研究。
在文化层面,“津逮秘书”展示了明末士人面对文化危机时的自主自觉,这种以私人力量保存文献的传统影响至今。现代的古籍保护工程、民间文献收藏机构乃至数字化项目,都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汲古阁的精神血脉。
总结:
总体而言,“津逮秘书 毛晋 明刊本、汲古阁”不仅代表一种文献整理的高度,更是明末文化精神在典籍刻印中的具体体现。毛晋以个人之力构建起系统、精良的古籍刊刻体系,使众多珍贵文献得以传承,为后世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从历史意义到学术价值,从刻书工艺到文化影响,这一主题展现了中国古籍保存与传播中最耀眼的一页,也启示当代学人继续以严谨态度面对文化遗产的整理与再造。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