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市农业志(1949-1990)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绵阳市农业志(1949-1990)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记述绵阳市在建国后四十一年的农业生产建设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 二、本书由概述、大事记、附录和正文十章四十节组成。横排竖写,语体文记述。
编纂人员:王昭修
编纂单位:绵阳市农牧局
内容时限:1949-1990
目录
封面
绵阳市农业志(1949-1990)
《绵阳市农业志》编修领导小组
《绵阳市农业志》编写组
《绵阳市农业志》撰稿人(排名不分先后)
审定
总校对
审改
图片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农业资源
第二章 农业的发展
第三章 农业合作经营管理
第四章 大田作物栽培技术
第五章 水果、茶叶
第六章 土壤、肥料
第七章 种子
第八章 植物保护
第九章 管理与服务
第十章 组织机构
附录:绵阳市农业系统科技成果获奖名录
编后语
版权页
· 绵阳市农业志(1949-1990)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绵阳市农业志(1949-1990)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绵阳市农业志(1949-1990)》1992年版是一部详细记录绵阳市农业历史的资料性著作,涵盖了绵阳市自1949年到1990年之间的农业发展历程、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此书不仅是农业历史的重要档案,也为研究四川省乃至中国西部农村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数据和分析素材。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绵阳市农业志》的内容和其历史意义,具体包括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主要农作物的变化、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政策与农民生活的互动,力求全面展示这一重要文献对绵阳及其周边地区农业社会的深刻影响。
1、绵阳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绵阳市农业志》详细回顾了绵阳市从1949年至1990年的农业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农业变革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看出绵阳的农业发展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独特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绵阳市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土地改革、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等。这些历史事件对绵阳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土地所有制,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使用权,这一过程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1950年代初期,绵阳地区的土地平均分配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耕作机会,直接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力增长。
随着大跃进的到来,绵阳市的农业生产经历了急功近利的生产模式尝试,尤其是在农村集体化运动中,农业集体经济的形式对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改变。然而,这一阶段的过度集体化和急功近利的目标并未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绵阳市农业生产陷入了困境。
2、主要农作物的变化
《绵阳市农业志》还特别强调了绵阳市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变化。绵阳市自古就是四川盆地的农业重镇,主要的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甘蔗等。通过志书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绵阳农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
在1950年代初期,水稻依然是绵阳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绵阳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水稻生长,因此大部分农田都用于水稻种植。然而,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政策调整,尤其是在1960年代,玉米和小麦逐渐成为主流作物,这与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密切相关。
到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绵阳市逐渐引入了更加多样化的作物种植模式。例如,蔬菜种植和经济作物(如中药材)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农民的收入结构,也促进了绵阳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3、农业技术的进步
《绵阳市农业志》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对绵阳市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从1949年到1990年,绵阳的农业技术不断提升,尤其是引入了现代化的耕作工具和农业管理技术,这为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初期,政府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通过引进化肥、农药和机械化耕作设备,绵阳市的农业生产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模式。耕作效率的提高使得农民的劳动强度减轻,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生产能力。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绵阳市农业生产逐渐引入了品种改良、灌溉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显著提升了作物的抗病性和抗旱能力,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农民能更有效地应对,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
4、农业政策与农民生活的互动
农业政策的变动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方式。《绵阳市农业志》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国家农业政策的变化,并且深入分析了这些政策如何具体影响绵阳地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到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绵阳市的农业政策经历了多次变化。初期的土地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土地分配,而大跃进期间推行的集体化政策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政策目标雄心勃勃,但因过度集中和忽视实际情况,导致了部分地方农民生活的困苦。
到了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绵阳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承包制的落实,使农民可以自主决定种植方式与销售策略,农村经济开始回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改善。
总结:
《绵阳市农业志(1949-1990)》1992年版不仅是对绵阳市农业发展的全面回顾,也是对其历史、社会背景及农业变革过程的深刻反思。这本志书通过详细的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展现了绵阳市农业从战后的恢复到改革开放前后的多次调整与发展,反映了国家农业政策对地方农业的深刻影响。
通过对绵阳市农业历史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脉络和过程。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到多元化经济作物的种植,再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绵阳的农业不仅为地方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