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志_1911-1985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四川省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志
内容简介: 一、本局志以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为上限。根据搜集资料也上溯了古代。一九八五年为下限。 二、本局志以事分类,横列竖写,以横为主,横纵结合,以语体文进行叙述。共分五篇,十一章,四十八节。引用语句,均加用括号别之。
编纂人员:任荣堂
编纂单位: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 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志_1911-1985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志_1911-1985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志(1911—1985)》为中心,从制度沿革、市场监管实践、工商经济发展推动、以及队伍建设与行政文化四个方面展开深入阐述。文章以志书所涵盖的历史脉络为基础,全面呈现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自民国初期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前期之间的制度演变、治理经验与地方经济生态变迁。通过对档案记载、历史背景与行政实践的系统梳理,本篇文章不仅再现涪陵地区工商管理的百年变迁轨迹,也揭示了基层行政力量如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全文力求结构完整、论述流畅,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理解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的发展逻辑与时代价值。
1、制度变迁与机构沿革
回望1911年至1985年的历史,《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志》首先呈现的是一段曲折而渐进的制度演变。民国初年行政体系尚未完备,工商管理职能分散于多部门之间,但随着商事活动规模扩大,建立明确的工商监管机构逐渐成为地方治理的必然趋势。本时期的制度形态虽显简朴,却为后续发展奠定了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体系迅速重组,并纳入国家统一行政架构中。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机构职能更加集中明确,执法权限逐步强化,工商登记、市场检查、经济合同监管等制度陆续建立,形成了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特色的管理模式。机构沿革呈现稳定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
至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商行政管理又迎来新的制度转折。随着个体经济恢复、乡镇企业兴起、市场机制重新发挥作用,工商部门的角色从单纯的监管机构逐步转变为既“管”又“服”的综合行政力量。志书中这一时期的制度调整反映出国家行政体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节点。
2、市场监管与行政实践
《志书》所展示的市场监管内容,是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具体、最日常的体现。早期市场交易缺乏统一规范,工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在地方市场中建立秩序,包括查处欺诈行为、维持公平交易环境、规范摊贩经营等,为现代市场制度奠定基础。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涪陵地区工商部门逐渐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对企业进行营业执照审核、对商品质量进行抽查、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纠处,成为常态化的行政行为。志书记录的案例反映出工商管理人员在法律依据有限、资源紧缺的条件下,仍坚持维护市场秩序的努力。
特别是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随着个体工商户迅速增长,市场活力增强,监管难度随之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此时期探索出台多项地方性措施,如分片管理、行业监管责任制、合同管理制度等,使市场秩序在快速变化中维持稳定。这些实践经验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地方市场治理提供了宝贵样本。
3、工商发展与经济变迁
工商行政管理的历史,与涪陵地方经济的发展相伴相生。早期工商经济规模有限,多为手工业者、商贩及民间小规模交易活动,但随着交通开通与城乡经济互动加强,工商主体逐步增多,市场体系开始具备区域特色。
计划经济时期,涪陵地区的工商经济受到严格管理,国营与集体经济成为主力。工商部门通过许可证制度、合同审查制度等工具介入经济运行,在稳定物资供应、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市场机制弱化,但工商管理的基础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强化。
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乡镇企业和民营商业快速发展,地方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志书》记载1980年代初期工商主体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行业结构更加多元。工商部门通过加强登记管理、培育合法经营环境,为地方经济活跃度提供有力支撑,其作用由“监管型”逐步向“促进型”转变。
4、管理队伍与行政文化
工商行政管理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制度建设和执法实践上,更体现在管理队伍的成长与行政文化的形成。志书中详细记录各时期干部结构与队伍建设情况,显示出从草根式队伍到专业化队伍的历史变化轨迹。
在物质条件有限的年代,工商干部常要兼顾宣传政策、走访企业、处理市场纠纷等多项工作,工作环境艰苦,但他们以高度责任心完成任务,推动工商管理体系在基层扎根。志书中不乏先进典型的记录,体现了行政文化中的奉献精神与纪律意识。
1980年代以后,随着法治化行政理念提出,工商队伍开始接受系统培训,业务能力提升,依法行政成为治理核心。行政文化由经验式管理逐步向程序化、制度化转变,为后续工商行政体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
总结:
《涪陵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志(1911—1985)》不仅是一部行政志书,更是一部浓缩地方治理百年变迁的历史文本。它揭示了制度沿革、市场秩序构建、经济发展推动以及队伍建设等多重维度的动态过程,使读者能深刻理解基层行政在国家社会运行中的关键作用。
从民国到改革开放初期,涪陵工商管理的实践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其制度逐渐成熟,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梳理,希望帮助读者更系统地认识地方工商管理史的价值,为理解当代市场监管体系提供历史参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