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文档强调修行应以根本智为基础,后得智需在根本智之上才能发挥作用。唐大圆在《唯识学的研究》中批评当代学者缺乏根本智而追求后得智,比喻为无根之花,虽美但不持久。文中指出,真正的仁慈需循规蹈矩,学习佛法需有师承,强调专修的重要性。通过修清净心,达到定慧等学,才能深入经藏,广学多闻。作者提倡‘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认为这是成就智慧的关键,同时指出现今社会因失去五常而充满邪见,需回归根本教义。
![]()
![]()
![]()
![]()
![]()
摘要:唐大圆在《唯识学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见解,即在缺乏根本智的情况下追求后得智,这种观点可以用“花,很好看”来形容。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解析,探讨其深层含义和哲学意义。首先,我们将分析根本智和后得智的关系,揭示唐大圆所述的“没有根本智就先求后得智”的思想背景;其次,探讨这种现象为何可以用“花,很好看”来比拟,强调这种表象与内在的差距;接着,分析这一观点对唯识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特别是它如何影响我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最后,我们将总结唐大圆思想对现代哲学的影响,揭示其思想的前瞻性和挑战性。通过这些分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以理解唯识学的深刻内涵和复杂性。
1、根本智与后得智的关系
在唯识学的框架中,根本智和后得智是两种不同的认知状态。根本智指的是内在的、直接的觉悟,它不依赖外部的条件或经验,而是通过内心的本性直接得到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彻底的、无所不包的,能够洞察一切事物的本质。而后得智则是通过经验、学习、推理等外在手段获得的智慧,它虽然也能带来认识的提升,但远不如根本智那样直接和彻底。
唐大圆在《唯识学的研究》中提出“没有根本智就先求后得智”的观点,实际上揭示了在没有完全具备根本智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试图依赖外在的智慧来弥补这一不足。这种现象表明,我们的认知过程往往是层次性的,而根本智作为基础,缺乏它就会导致后得智的片面性和不完全性。
这种认知结构的层次性可以比作一个人试图通过积累各种零碎的知识来拼凑整体的图像,但缺乏根本智的指引,他可能会陷入迷茫或误区。因此,根本智和后得智的关系,正是唯识学中揭示的认知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2、“花,很好看”比喻的深层含义
唐大圆用“花,很好看”来比拟“没有根本智就先求后得智”的现象,是一个形象而有力的比喻。花朵的美丽是表面的,它吸引了无数目光,但花朵的美丽往往只是暂时的,背后可能隐含着枯萎、凋零的命运。这与后得智的表象性质非常相似,后得智看似令人赏心悦目,但缺乏根本智的支持,它就像一朵美丽却短暂的花朵。
在这种比喻下,“花”不仅仅代表了后得智的形式美,它也暗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即当我们仅仅追求表面的智慧,而忽视了根本智的修养时,最终可能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后得智虽然有其实用性和必要性,但如果缺乏根本智的引导,它可能会导致认识的片面性和浅薄性,最终无法达到真实的觉悟。
此外,花的美丽虽然引人注目,但它的生长和凋谢过程却是无法控制的。这个过程也与后得智的局限性相符,后得智并不稳固,它依赖于外部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这些积累总是受到时间和条件的制约。因此,唐大圆用花来比喻后得智,正是揭示了这一智慧的脆弱性和短暂性。
3、唯识学中的认知过程
唯识学的核心之一就是对心识的深入探讨,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心识所生,外在世界并非独立于心识存在。在这种框架下,唐大圆所提的“没有根本智就先求后得智”揭示了认知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往往追求外部的知识和经验,而忽视了内在智慧的修养。唯识学强调,通过认识到心识的本质,人们能够从根本上清除误解和烦恼,达到彻底的觉悟。
然而,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由于种种外部诱因,很多人往往急于求成,选择通过外部手段来弥补内心的不足。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尤为明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们不断积累各种外部知识,但却忽略了对内心智慧的培养。唐大圆的思想提醒我们,唯识学不仅是对外在现象的认知,更是对内在心性的觉醒。
唐大圆的观点也启示我们,唯识学的实践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灵净化和觉悟的过程。如果没有对根本智的追求,我们可能会永远停留在对外部世界的片面认知中,无法获得真正的智慧。因此,根本智和后得智的关系,不仅是唯识学理论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4、唐大圆思想的现代启示
唐大圆在《唯识学的研究》中所提出的观点,尽管源自古代的唯识学理论,但其对现代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启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依赖外部的信息和技术来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对内在智慧的培养。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从教育到职场,再到个人的精神追求,根本智的缺失都可能导致一种表面上的成功和成就,而缺乏内在的真实与深刻。
唐大圆的思想提醒我们,在追求外部成就的同时,必须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智慧的积累。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关注自我内在的觉悟和认知的深度,而不仅仅是追求外在的成就和知识的积累。这种思想对现代哲学、教育甚至心理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如何平衡外部成就与内在觉悟之间的关系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因此,唐大圆的观点不仅仅是对唯识学的一种阐述,更是一种哲学上的警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根本智的培养开始,而不是仅仅依赖外部的后得智。只有在内外合一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觉悟和智慧。
总结:
唐大圆在《唯识学的研究》中通过“没有根本智就先求后得智”的观点,深入探讨了智慧的不同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他用“花,很好看”来比喻后得智,生动地揭示了这种智慧的表面性和局限性。通过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本文不仅探讨了唯识学中的根本智与后得智的关系,还深入阐述了这一理论对现代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启示。
总之,唐大圆的思想对我们理解认知过程、智慧的培养以及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思考根本智与后得智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内心,追求更加真实和深刻的智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