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校史 1924-1949_1983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中山大学校史 1924-1949》
【作者】:梁山等编著
【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时间】:1983
【页数】:166
【ISBN】:7150·2989
目次
第一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山大学
(1924—1927)
第一节孙中山创办的一所多科性大学
一广东大学的筹建
二 广东大学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
一 改名中山大学
二 中山大学在改革中前进
第三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大学生
运动
一 学生中的社团组织
二 中大(广大)学生的反帝、反军阀斗争
三 进步学生同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
四 为革命壮烈牺牲的优秀儿女
第二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山大学
(1927—1937)
一校领导的更迭
第一节 校领导的更迭、学校规模的扩展和石
牌新校舍的建成
二学校规模的扩展
三 石牌新校舍的建成
第二节 教学体制和学术活动
一 文科(文学院)
二 法科(法学院)
三 理科(理学院)
四 农科(农学院)
五 医科(医学院)
六 工科(工学院)
七研究院
第三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
大学生运动
一参加广州起义
二从“九·一八”到“一·二八”的抗日
救亡运动
三 “中大抗日剧社”等进步社团的活动
四 “一二·九”运动与荔枝湾惨案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山大学
(1937—1945)
第一节 石牌时期(1937.7—1938.10)
一 抗战初期中大的变化
二 抗战初期中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第二节 澂江时期(1938.10—1940.10)
一 西迁澂江
二 澂江时期的教学活动
三 澂江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
四 师范学院学潮及其对学校的影响
第三节 坪石时期(1940.10—1945.1)
一 从滇南迁校粤北坪石
二坪石时期的教学活动
三 坪石时期的学生运动
第四节 东江、连县时期(1945.1—1945.10)
第四章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山大学
(1945—1949)
第一节 复员后的学校行政组织及院系设置
第二节 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大学生运动
一 从“一·三○”反内战、争民主游行到
“爱国民主运动协会”成立
二 “五·卅一”反内战、反饥饿、
反迫害斗争
三 从敬师义演到迎接解放
结束语
院长姓名
[附录一]中山大学历任校长、教务长、各学院
[附录二]国立中山大学组织大纲
[附录三]学生奖励规则
[附录四]优待华侨学生规则
[附录五]蒙藏朝鲜台湾印度马来等处学生优待规则
[附表一]国立广东大学组织系统表(民国十五年四月)
[附表二]国立中山大学组织系统图(民国十六年)
[附表三]国立中山大学组织系统表(民国二十五年)
后记
· 中山大学校史 1924-1949_1983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中山大学校史 1924-1949_1983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中山大学校史 1924-1949_1983版_》为中心,详细阐述了该书所反映的中山大学在1924年至1949年间的发展历程。从学校的创办背景、早期发展、抗战时期的艰难历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改革与变革,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中山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本文不仅梳理了学校的变迁过程,还展现了中山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学校创办与初期发展、抗战时期的生存与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校史影响及历史意义。最后,本文总结了该书的价值,并对中山大学的历史做出了全面的归纳。
1、学校创办与初期发展
中山大学的创办背景可以追溯到1924年,受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与支持,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教育事业。当时,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镇。学校的创办不仅是为了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响应孙中山的“教育救国”理念。中山大学的建立为广东及周边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早期中山大学在校址的选择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原本计划在广州的白云山建立校园,但因资金和战乱等问题,学校初期并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尽管如此,学校仍通过不断争取政府支持和社会捐助,在艰难的条件下逐步发展壮大。其初期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社会力量的帮助,尤其是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促使了大量有志青年前来就读。
学校的早期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的建立,也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影响。除了传统的文理科专业外,学校还设立了农业、医学等与地方经济和民生息息相关的学科,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中山大学初创时期的这些特色,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抗战时期的生存与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大学与许多其他学校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的师生不仅要面临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应对战火带来的生存危机。1940年,学校决定将部分院系迁至重庆,以躲避战乱,这一举措展现了学校对抗战的坚定支持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
在迁往重庆后,中山大学依然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教学秩序。尽管战争带来了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等困境,但学校的师生依然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教学与科研工作。很多教师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还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抗战时期,学校的学科设置也发生了适应性的调整。例如,医学和工学等学科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校还开设了军事训练课程,以响应国家对战时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抗战期间的经历也让学校师生在思想上更加团结与坚定,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得到了更为深厚的发展。
3、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山大学自创办以来,一直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学校的学科逐渐多元化,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学校通过引进国内外的优秀学者,并开展大量的学术研究,迅速提升了其在国内外的声誉。
学校的学科建设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重视实践和科研。许多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充分考虑了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的结合。例如,在农业与医学领域,学校的研究成果为当时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持。学科与专业的多样化,也使得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都有出色表现。
中山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更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培养。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培养模式,许多优秀的中山大学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校史影响及历史意义
《中山大学校史 1924-1949_1983版_》不仅是对中山大学历史的一次全面回顾,更是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刻反思。本书通过对学校发展的详细梳理,展示了中山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书中详细记录了学校在战乱中的坚韧不拔,以及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
从历史角度来看,学校的创办与发展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过渡。中山大学的创建和发展,不仅对广州及广东地区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学校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技、文化和管理人才,也为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本书的出版对于后人理解和传承中山大学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它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山大学的机会,也为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山大学的历史脉络,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总结:
《中山大学校史 1924-1949_1983版_》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山大学历史发展的专著,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史料。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山大学在中国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贡献。书中所描绘的抗战时期的坚韧、学科建设的成就以及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贡献,都展现了这所学校的卓越历史与深远意义。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不仅有助于铭记过去的艰难与奋斗,更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通过总结中山大学的校史,我们不仅能看到一所学校的成长轨迹,更能体会到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