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光重修仪徵县志 仪征县志_光緒十六年重刻本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重修仪征县志
卷数:50卷,卷首一卷
作者:劉文淇等總纂
版本:清道光間 纂修光緒十六年[1890]重刻本
格式:据原书原貌影印 高清PDF电子版下载
类型:中文稀缺古代古籍善本地方志史志县志PDF下载
大小:837.3 MB
![]()
重修此志,始于清道光28年,成于咸丰2年(1852)。卷前有道光29年阮元《序》、光绪16年张丙炎《序》。卷首舆图、沿革表、宸翰;卷1~2建置志;卷3~9舆地志;卷10~15食货志;卷16~18学校志;卷19~20祠祀志;卷21~23武备志;卷24~26职官志;卷27~29选举志;卷30~43人物志;卷44~45艺文志;卷46~47杂类志;卷48旧志序文;卷49旧志论赞;卷50校补陆志。各卷之下各有若干目。该志编纂,深韪阮元之说,但续新志而存留旧志。各门之中,前面依次罗列明代《申志》、清康熙时《胡》、《马》,《陆》3志以及嘉庆《颜志》,其后再列新增内容,凡旧志有异同则详注以推其得失。新增内容承接《嘉庆志》,迄至道光末年。书前阮元《序》,论述方志源流、续志方法、指陈明志偏弊、详溯仪征方志的脉胳源流,成为后人研究阮元方志理论的重要参考文献。书中不仅裒集和保存了当时尚存的仪征各志内容,而且对已佚旧志作了较全面的考证。新增部分门目明细、内容详尽。旧志对屯田、运田等赋税情况素来记载简略,而此编在《食货志·田赋》中,依卫署档案编次逐一补入,《武备志·事略》,述收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仪征士民谋划抗英的文献资料。《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谓:“近代邑乘之完美精善者,莫此若矣。”然志中亦微有疵瘢,如《舆地志》中,续增临江宫、凝晖殿,此皆隋代宫殿,羼列近代,失当.关于该志刊本情况,邑人张丙炎于光绪16年《序》中曰:“时丙炎年甫逾冠,亦随先生分任编辑,经始于道光戊申(即道光28年),卒业于咸丰壬子(即咸丰3年),成书五十卷。锓版将竣,郡城沦陷,稿本幸为刘先生携出,仅佚一卷。……光绪戊寅,丙炎归自粤东,刘先生文孙恭甫以稿本见示并谋醵资刊布,丙炎诺之。……与何述庭广文审订讹谬,所佚一卷,依例补纂。……盖阅九载而始告成。……回忆王公创议之时距今四十三年。”可见该志在光绪间才刊刻流布。《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有道光30年刻本,并谓藏于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可惜未曾寓目,不知孰是。
· 道光重修仪徵县志 仪征县志_光緒十六年重刻本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道光重修仪徵县志 仪征县志_光緒十六年重刻本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将围绕《道光重修仪徵县志》与《光绪十六年重刻本》展开详细讨论,分析其在历史文化、地方志修纂、版本特点等方面的意义。首先,文章将介绍仪徵县志的背景与道光重修的历史背景,探索地方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接着,重点分析道光重修的版本特点与重要内容,探讨这一版本对后世地方史研究的影响与价值。之后,文章将聚焦《光绪十六年重刻本》对《道光重修仪徵县志》的再版和传播意义,详细探讨光绪版的印刷技术与学术贡献。最后,文章将结合地方志修纂的历史沿革,分析这一重要史料如何为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史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对这两本仪徵县志版本的分析,文章希望能够揭示地方志的历史价值与学术贡献。
1、仪徵县志的历史背景与修纂过程
《仪徵县志》作为中国地方志的重要典籍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地方历史与文化。这部地方志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经历了多次修纂与增补。在清代道光年间,仪徵县志迎来了重要的重修。道光年间的重修工作,是基于前期资料的积累与发展,尤其是在道光年间,地方政府对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视,促进了《仪徵县志》的全面修订。
道光重修仪徵县志的任务由时任地方官员发起,并由一批当地学者与官员参与修纂工作。这一版本不仅整理了前期的资料,还对一些历史记载进行了校订和补充。例如,在当地的风俗、名人事迹以及重要历史事件方面,做了详细而系统的补充。
通过对前期版本的修订与更新,道光重修版的《仪徵县志》在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方面得到了提升。此外,修纂者不仅注重历史事件的记载,还对地方的地理、经济、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描述,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2、道光重修仪徵县志的版本特点与学术价值
《道光重修仪徵县志》在版本特点上,体现出当时地方志修纂的严谨性与学术性。这一版本的修订工作非常细致,体现了清代地方官员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与早期的版本相比,道光重修本对地方的经济、地理、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描述更加全面,内容更加详实,文字风格也更为简洁流畅。
此外,这一版本对于仪徵县的历史人物、地方文化等方面的记载,展示了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历史人物的描述,不仅关注他们的事迹,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提供了更多的背景资料和评价。这为后来的历史学者研究地方历史、社会变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道光重修仪徵县志》的学术价值也体现在其所反映的地方政治与社会发展。这部地方志在地方治理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对于清代地方官员的治理经验、地方政策的执行及其效果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这一版本的地方志也为研究清代政治、文化变革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光绪十六年重刻本的历史地位与印刷技术
《光绪十六年重刻本》是《道光重修仪徵县志》的再版,这一版本的重刻,是为了确保这部地方志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与道光版相比,光绪重刻本虽然没有大幅度增补内容,但在印刷工艺和排版上有所改进,体现了当时印刷技术的进步。
光绪十六年重刻本的印刷采用了更加精良的木刻技术,使得文字更为清晰,版面更加整洁,印刷质量大大提高。这一技术的提升不仅保证了文字的准确性,还使得地方志的阅读更加便捷,也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获取其中的历史知识。
除了印刷技术上的创新,光绪重刻本还在传播和流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一版本的广泛印刷,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道光重修仪徵县志》这一重要史料,这不仅促进了地方志的传承,也为后代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4、地方志修纂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
地方志修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清代,地方志的修纂工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道光重修仪徵县志与光绪十六年重刻本的出现,正是地方志修纂历史的一部分。这些地方志不仅记录了各地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中国的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仪徵县志》作为地方志中的一部重要典籍,它的修纂过程和版本更替体现了地方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与历史的积淀。每一次的修订与重刻,都不仅仅是文字的更新,更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刻再认识。通过这些地方志,地方的历史被详细记录、文化被精心传承,为后代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地方志的修订与传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仅依赖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还涉及到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道光重修与光绪重刻的《仪徵县志》正是这种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它们的存在不仅为我们了解地方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今天的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结:
通过对《道光重修仪徵县志》和《光绪十六年重刻本》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志在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地方志不仅记录了地方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还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无论是道光版本的修订工作,还是光绪重刻本的印刷技术改进,都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道光重修仪徵县志》和《光绪十六年重刻本》是我们今天了解地方历史的重要桥梁,它们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至今仍为研究者和文化传承者所推崇。这些地方志的修纂与出版,不仅为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