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山县粮食志1912年-1984年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萧山县粮食志1912年-1984年
编纂单位:浙江省萧山县粮食局
内容时限:1912-1984
大小:16.8 MB
内容简介: 一、志内取事年限,上起1912年,下迄1984年,为追溯事件的始末,起讫日期略有延伸。 二、志内记载解放前民国时期的粮贸和解放后粮油商业、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在概述以下,共分5章30节和大事记、杂录。 三、志为记叙文,体例有志、记、图、表、录,志为全书主体。
· 萧山县粮食志1912年-1984年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萧山县粮食志1912年-1984年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萧山县粮食志1912年—1984年》为核心线索,围绕其所呈现的粮食生产变迁、制度与管理体系、社会经济关系以及地方粮食文化四大方面展开系统梳理。文章首先回顾萧山县在近代以来的农业基础,通过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与技术变迁等因素说明粮食格局的百年演化;随后重点分析粮食行政体系、储运网络和政策制度如何影响地方治理与农业安全;接着从经济结构、农户组织、乡村产业协同等角度,揭示粮食发展对地方社会经济的深刻作用;最后引入粮食文化与乡土记忆的讨论,展示粮食志所承载的民俗、价值观与社会情绪。全文旨在呈现《萧山县粮食志1912年—1984年》背后的历史深度与时代意义,使读者在对粮食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上获得更宽广的认知视野。
1、粮食生产格局的历史演变
《萧山县粮食志1912年—1984年》所涉及的时期几乎贯穿近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粮食生产结构在此间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辛亥革命前后的传统农业,到民国时期多元化的土地制度,再至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与农业改革,粮食格局不断随时代调整,逐步形成现代化体系。这些变化不仅受自然环境限制,也深植于政治与社会结构的更迭。
1910年代至1930年代,萧山县以水稻种植为主体的农业结构保持稳定,农民的耕作方式仍以家族力量为主。天时与水利是影响粮食产出的关键变量,粮食志中大量记录了水旱灾害与地方治理之间的互动。此阶段粮食生产虽较稳固,但易受天灾影响,农业技术更新缓慢。
1949年后,土地改革与合作化推进粮食生产进入新阶段。1950年代的农业互助组向生产合作社转变,通过集中劳力与资源,使萧山县的粮食品种、产量与储备能力显著提高。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更使粮食规模化与个体积极性得以充分结合,粮食格局因此呈现多元化、稳定化的趋势。
2、粮食行政体系与政策制度变迁
在《萧山县粮食志》所覆盖的七十余年中,粮食治理体系随社会制度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早期由乡村自治机制负责粮税与粮储,民国政府成立后则在县域范围内建立专业粮食管理机构,通过政策干预维持市场秩序。然而由于战乱频仍,行政体系时常面临重建压力。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系统逐步制度化与规范化。粮食局、粮站、收购点等体系被逐层构建,形成从生产到储运再到分配的完整链条。1950年代实行的统购统销制度,使国家能够有效调节城乡粮食分配,保障城市与工业体系所需的粮源。萧山县在此制度中严格执行计划指标,形成稳定的行政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后,粮食政策逐渐向市场化、灵活化方向调整。收购价格体系逐步放开,农户自主权增强,乡镇粮站的功能也由单纯收储转向服务型机构。萧山县粮食行政体系在此阶段由强制性计划机制转向引导型市场机制,粮食志对此过程有详尽的记录与制度脉络呈现。
3、粮食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关联
粮食生产不仅是农业的核心,更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萧山县在1912年至1984年的发展中,粮食常被视为衡量社会安定的重要指标。粮食志详细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粮价波动对农户生活与县域经济的影响,反映出粮食与乡村社会稳定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合作化与集体化时期,粮食生产与乡村组织结构形成新的互动模式。人民公社制度下,粮食产量不仅影响农民口粮,还直接关系到工分分配及公共建设投入。粮食志中对生产队、生产大队的产量统计与分配方式有大量记述,体现出粮食在集体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随着经济改革深入,萧山县粮食生产逐渐从以满足温饱为目标转向结构优化与产业化方向发展。粮食加工、农副产业与乡镇企业相互联动,使农业逐步与工业、商业形成协同效应。粮食志记录的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农户收入结构的改善,也说明粮食经济在县域现代化中的推动作用。
4、粮食文化与乡土记忆的积淀
粮食在萧山县不仅是一种物质资源,更是一种深深嵌入民众生活的文化符号。粮食志中多处涉及与粮食相关的风俗、节气活动以及传统农耕仪式,从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农业节律的认知及其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稻米文化尤其突出,承载着乡土社会的价值与集体记忆。
乡村饮食习俗与粮食结构的变迁也在粮食志中呈现。早期以稻米、杂粮、豆类为主的结构,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农业技术进步逐步多样化。粮食志记录下的传统节庆、收获礼仪与储粮习惯,不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
此外,粮食志中对粮仓、碾米机、古水利工程等设施的记录,构成了萧山县粮食文化的实物见证。这些设施背后的制度逻辑、社会组织与生活经验,构成了地方社会的文化地基,使粮食不仅属于农业范畴,更成为地方认同的重要部分。
总结:
《萧山县粮食志1912年—1984年》是一部跨越七十余年的地方粮食史料,其内容不仅记录了农业生产的变化轨迹,也呈现了制度、社会与文化的多重层次。通过对粮食生产、行政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记忆四个方面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萧山县粮食发展与时代脉动之间的互动逻辑。
这部粮食志不仅是地方历史的整理,也是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治理与乡土社会研究的重要参考。它让我们重新理解粮食作为基础性资源所具有的综合意义,也让地方经验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得到重新阐释。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