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华师范大学校史 1946-2006》_佘正松主编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西华师范大学校史 1946-2006》
【作者】:佘正松主编
【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时间】:2006
【页数】:318
【ISBN】:7561433298
第一篇 诞生于战乱 新生于解放
第一章 西华师范大学的前身(1946—1952)
第一节 学校的肇端
一、私立川北农工学院
二、私立川北大学
三、私立川北文学院
第二节 川北大学的成立
一、接管与迁校
二、行政教学组织改革
三、思想改造学习
四、参与政治运动
一、院系调整
第一节 四川师范学院的成立
第二章 学校的初步发展(1952—1956)
第二篇 两次调整更名 履艰自强不息
二、四川师范学院的诞生
三、建立健全各级党政组织
四、加强师生思想建设
第二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一、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二、贯彻高师教育会议精神
三、面向中学的办学方向
第三节 学校的初步发展
一、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三、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一、四川师范学院分校
第一节 南充师范专科学校的成立
第三章 排除干扰 曲折前进(1956—1965)
二、南充师范专科学校成立
三、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运行
第二节 各类政治运动及其对学校工作的影响
一、整风运动的开展与反右斗争扩大化
二、干部下放劳动和学生勤工俭学
三、“大跃进”和“左”倾错误的泛滥
四、反右倾斗争及其严重后果
五、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学校工作的干扰
第三节 南充师范学院的成立
一、南充师范专科学校扩建为南充师范学院
二、院务委员会及行政机构
三、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
一、大闹“教育革命”
第四节 推进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二、整顿教学秩序
三、贯彻“八字”方针
四、试行《高教六十条》
五、学习“春节指示”
六、落实“七·三指示”
七、开展科学研究
第五节 党团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党的组织机构
二、第二次至第六次党代会
三、工代会、团代会、学代会
四、思想政治工作
五、贯彻知识分子政策
六、校园文化活动
一、停课闹革命,造反派夺权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第三篇 “文革”十年动乱 学校遭受重创
第四章 灾难深重的“文革”十年(1966—1976)
二、军宣队进校,革委会成立
三、“斗、批、改”、“清队”、整党
四、“批林整风”运动对恢复办学的影响
第二节 在混乱中坚持办学
一、面向基层对外办学
二、招收工农兵大学生
三、坚持科学研究活动
第三节 十年浩劫的严重破坏
一、师生员工受到严重摧残
二、教育科研蒙受重大损失
三、学校财产遭到巨大破坏
第一节 深入揭批“四人帮”,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第四篇 拨乱反正廓迷雾 改革开放谱新篇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与学校的巨大变化(1977—1988)
一、揭批“四人帮”罪行,清除“两个估计”、“两个凡是”的影响
二、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
三、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第二节 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一、进一步调整充实领导班子
二、第七次党代会召开
三、制定1977年和1984年发展规划
第三节 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办学层次
一、迅速扩大本科生规模
二、较快发展研究生教育
三、恢复和发展成人教育
一、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第四节 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学管理
二、修订教学计划
三、调整课程结构
四、充实教学第一线
五、加强实践环节
六、重视德育工作
七、强化教学管理
第五节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推动科研工作
一、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
二、建立健全科研机构
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四、创办《南充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自然科学版)
五、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一、调整师资队伍
第六节 建立评聘制度,提高师资质量
二、加强师资培养
三、建立评聘制度
四、严格业务考核
第七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一、逐步扩大基本建设规模
二、图书馆和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改革和加强后勤保卫工作
第八节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
二、召开学院第八次党代会
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四、增强同民主党派的联系与合作
五、充分发挥工会和共青团的作用
第一节 更改学校校名,制定学院发展规划
一、南充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学院
第五篇 复昔日之校名 步快速之发展
第六章 加快改革与学校的快速发展(1989—1996)
二、制定《四川师范学院“八五”事业发展计划和十年规划》
三、制定《四川师范学院改革和发展规划》
四、制定《四川师范学院“九五”事业发展规划》
第二节 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一、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
二、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发展本专科新专业
三、增设硕士点,加强研究生教育
四、狠抓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建设
五、加强大学外语和计算机教学
六、注重师范技能与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七、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八、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的改革力度
一、扩展办学规模,优化办学结构
第三节 坚持“两条腿走路”,成人教育持续发展
二、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强化质量管理
三、加强校地协作,重视高函站建设
四、精心组织准备,迎接省教委评估
第四节 强化科研管理,积极推动科研工作
一、学习贯彻科技政策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
二、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评估活动
四、科学研究成效显著
第五节 改善办学条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一、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二、加强制度化行政管理
三、实施创收分配制度改革
四、深化后勤改革,发展校办产业
一、党政领导班子的调整
第六节 加强党的建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二、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召开
三、群团组织和统战工作不断加强
四、学生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六、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七、校园治安综合治理保持良好
第六篇 谋跨越众志成城 铸辉煌二次创业
第七章 加速发展与学校事业的新跨越(1997—2006)
第一节 规划事业宏伟蓝图,确立“三大”发展任务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任务
二、突破办学瓶颈,下决心建设新校区
三、更名师范大学,构筑学校起飞平台
四、申报博士单位,提升办学层次水平
一、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学校办学思路
第二节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逐步扩大办学规模,主动适应教师教育改革
三、优化课程结构体系,重视教材建设管理
四、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强化教学教改研究
五、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努力提高从师技能
六、注重教学常规管理,积极迎接教学评估
第三节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一、重视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学科建设领导
二、汇聚优秀人才队伍,推进学术梯队建设
三、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努力打造优势学科
四、狠抓学位点的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评估
第四节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科研强校作用
一、确立科研强校观念,制定科研发展规划
二、明确优势科研方向,实施科研精品战略
三、优化科研队伍结构,造就强势科研集群
五、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构建科研激励机制
四、争取重大科研项目,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六、建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第五节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资源配置
一、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确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二、实施“名师”、“标兵”工程,完善特聘教师岗位管理制度
三、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
四、强化教师队伍科学管理,促进师资资源合理配置
第六节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筑后勤保障体系
一、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强化学校民主管理
二、成立招生就业处,加强“入口”、“出口”工作
三、成立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探索继续教育办学新路子
四、规范财经制度,加强计划财务管理
五、强化审计监督,规范经济行为
六、成立后勤与产业集团,不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七、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九、加大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
第七节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一、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积极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贯彻全国高校党建会议精神,召开我院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四、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切实抓好干部队伍管理
五、增强纪检监察职能,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六、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七、切实加强“两课”建设,积极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
八、加强工会和统一战线工作,不断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第八节 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一、确立正确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三、狠抓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四、坚持依法治校,严格校规校纪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六、做好扶贫助学工作,促进贫困学生健康成才
七、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八、优化学生工作队伍,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工作
第九节 不断开拓进取,迎接辉煌的未来
附录
附录一 南充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
附录二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
附录三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附件
附件一 西华师范大学历任校长、党委书记简介
附件二 西华师范大学历任校级党政干部一览表
附件三 中共西华师范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名单
附件四 西华师范大学行政办事机构(处级)历任主要负责人一览表
附件五 中共西华师范大学委员会办事机构(处级)及机关总支历任主要负责人一览表
附件六 西华师范大学各时期教授名单
附件七 西华师范大学院系历任党政主要负责人一览表
附件八 西华师范大学历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负责人名单
附件九 西华师范大学历届教育工会主要负责人名单
附件十 西华师范大学历届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名单
附件十一 西华师范大学历届团委主要负责人名单
附件十二 西华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获奖成果统计表
附件十三 西华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研究获奖成果统计表
附件十四 西华师范大学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简表
附件十五 西华师范大学历年教学人员、党政干部及工人人数统计表
附件十六 西华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历年招生、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附件十七 西华师范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历届学生人数统计表
附件十八 西华师范大学新校区平面示意图
后记
· 《西华师范大学校史 1946-2006》_佘正松主编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西华师范大学校史 1946-2006》_佘正松主编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佘正松主编的《西华师范大学校史 1946-2006》展开,以学校六十年发展为主线,从历史沿革、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与师资发展、校园文化与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文章在展现西华师范大学从创办、拓展到综合提升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时代背景与教育使命如何在校史中显现;同时分析其在四川乃至全国教师教育体系中所形成的独特价值。通过对书中资料的再组织与延展性解读,文章旨在呈现一所地方高校如何在历史风云与教育改革中完成积淀、突破与跨越,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全文最后结合校史内容对研究意义与教育启示进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更加立体、完整的校史阅读参考。
1、历史脉络与发展框架
《西华师范大学校史 1946-2006》以时间为经纬,从学校建校前的教育土壤谈起,为读者呈现其六十年发展的全景图。校史将1946年建校初期的艰难局面与教育热情并置,使学校从无到有的过程显得格外厚重。书中通过大量史料记录了早期办学精神在动荡时期的艰辛坚守,为理解学校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背景。
随着时代变迁,学校经历多次名称更迭与体制调整,每一次改革都与国家教育政策密切相关。校史对此展开详细说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扩展,为学校迎来关键发展机遇。此阶段的制度优化、办学规模扩大及学科体系重构,成为书中重点描述的转折内容。
2006年作为书的时间节点,是学校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校史通过总结六十年办学成就,展示学校从地域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师范大学演进的阶段性成果,也展示了其在四川高等教育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2、办学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校史对办学理念的梳理体现了西华师范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追求。早期“为国家育才”的使命是学校成立的核心动因,即便在最艰难的阶段,教师教育依旧是其价值核心。这种朴素而坚定的教育理念在校史中反复强调,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富有时代责任感的精神传统。
改革开放后,学校将办学理念从单一的教师教育向“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方向扩展。校史通过分析当时的政策背景与学术发展需求,让人看到理念转型不仅是时代推动,也是学校主动变革的结果。这一阶段的理念创新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逐渐形成“质量立校、学术强校、人才兴校”的综合理念。校史在这一部分以较大篇幅记录管理制度改革、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以及科研体制更新,使读者清晰看到理念如何从文字走向制度实践,最终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
3、学科体系建设与师资成长
作为一所师范大学,学科建设是校史的核心章节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学校如何在有限资源下优先发展教育学、文学等基础学科,并通过不断引进和培养人才使学科实力逐年增强。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办学战略,也反映地方高校在竞争中寻求优势的现实选择。
随着学科体系的扩展,学校逐步形成多学科并行发展的格局。校史通过翔实资料记录了理科、工科及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过程,包括设备更新、科研项目立项、学科团队建设等方面。读者可以从这些内容中看到学校如何突破传统师范定位,迈向多元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校史强调了一代代教师如何在平凡岗位上坚守教育初心,从青年教师成长案例到优秀教授的学术成就,均构成学校教学传统的重要部分。通过这些具体人物与团队故事,校史呈现了学校学术文化积淀的“人”之维度。
4、校园文化与社会影响拓展
除办学与学科内容外,校史对校园文化的整理也是亮点之一。书中通过记录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社团建设等内容,展现出学校独特的校园精神。尤其是长期形成的朴实、严谨与兼具开放性的文化氛围,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滋养环境。
大学文化建设不仅停留在校内,也向社会延伸。校史记录了大量毕业生在教育、科研、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影响力,他们的成长轨迹展现学校育人理念的成果。这些案例不仅增强校史的现实感,也展示学校对区域与国家发展的贡献。
此外,校史中对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描写非常丰富,包括教师培训、科研推广、教育扶贫等工作。这些内容体现了西华师范大学作为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也是其在更大教育格局中站稳脚跟的重要基础。
总结:
《西华师范大学校史 1946-2006》不仅是一部记录事实的历史书,更是一部展现学校精神、教育理念与时代责任的综合性文献。读者从这部校史中能够清晰看到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抉择与突破,这些内容构成了理解学校精神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历史沿革、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与校园文化的系统梳理,我们能够看到西华师范大学在六十年间一步步成长为区域性重要师范院校的深层逻辑。这部校史不仅为后人提供参考,也为高校发展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样本。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