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集”系列丛书 全30册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 全30册
Quantity

  •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 全30册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着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着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生命历程的睿智表达 自由灵魂的深情歌唱陈家琪 陈嘉映 陈建华 陈思和 甘阳 葛剑雄 葛兆光 何光沪 何怀宏 江晓原雷颐 李公明 李辉 李庆西 林贤治 钱乘旦 钱满素 钱理群 秦晖 孙郁萧功秦 许纪霖 徐友渔 余中先 查建英 郑也夫 止庵 周振鹤 朱学勤 朱正琳倾情推荐一份执着,一份眷恋;一种信念,一种姿态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特殊时代的特殊际遇,转型时期的独特思考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三十年心灵史的集中展示三十年集系列丛书30册书目:《白鸥三十载》《沉思与反抗》《雕笼与火鸟》《反思的年代》《含章集》《河东辑》《痕迹》《话语之径》《脚步集》《精神的年轮》《敬畏传统》《看澜集》《另一种理想主义》《旁观集》《三十功名尘与土》《生活与思考》《文明就是讲道理》《昔我往矣》《新旧之变》《学思集》《寻找他山的历史》《压在纸背的心情》《燕园学文录》《一毂集》《与时代同行》《远去的文学时代》《在风中流亡的诗与思想史》《长水声闻》《纸上苍凉》《左岸的巴黎》1.jpg截图02.jpg截图03.jpg截图05.jpg截图06.jpg截图07.jpg  内容摘录: 说来惭愧,当受邀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词,居然是“囊中羞涩”。之所以如此,事后想想,大概有些原因。首先,我这三十年虽然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却从来不算是时代弄潮儿,只有总在潮流中的人,才可能在文字中呈现这三十年的中国风景,而自己从事的是古代历史、宗教和思想领域的研究,那毕竟只是一个远离波涛的领域。特别是,在读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1978年到1984年间,在大量故纸堆和新论着的包围下,基本没有写过“轻松”或“激扬”的文字。尽管我可能是“文革”后第一个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但那些都是枯燥和沉重的学术论文,并不能见证这三十年,特别是改革开始那些年的历史,似乎不宜收在这里,只是找到一些当年的读书札记,既证明大学走出“文革”后的学习风气,也表示那几年自己并未虚度。这些文字既不能带来阅读的“愉悦”,又不能呈现时代变幻的“风云”,显然不符合编这套书的原意,这是我要事先道歉的。此外,是因为自己从来不敝帚自珍,对文字也总是不那么修饰,习惯上往往是写好了就拿出去,在朋友的催促下又常常会编一些随笔的集子,算起来这些年写的各类随笔也已经编了六七个集子。我的习惯是,不愿意把自家那点儿东西反复重编,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因此在不得不编的情况下,就只能尽量挑选一些较少收录于各种集子的文字,可是,苦于没有多少“存货”,思来想去,只好尽量多翻检一些大概没有编集的文章和没有发表过的札记之类“充数”。这样一来,使得现在选出来的文章,根本算不得什么“代表作”,充其量只能是我这三十年文字生涯的一个侧面罢了,这有点儿对不起出版社,更对不起读者,好在这些文字中间,也许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并不那么轻松、多少有些学究的人的半生光景。一九七八开学琐记——回忆1978年的春天那一年开学,不是在通常的9月,却是在3月。“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第一次发榜,第一次上学,一切从头开始,从头开始的事,可以不按牌理出牌。收到入学通知书时,刚刚过元宵节,贵州冬天的尾巴很冷,春天的暖意却还没到。说是过节,但那个时候既没有过节的心情也没有过节的气象,正月十五又不观灯,也没有元宵吃,何况是远在苗疆的小县城,傍晚只有几处昏黄的灯光闪烁,街上显得冷冷清清。在单位里看到印了北京大学红色字样的信封,知道有好消息,便风驰电掣地跑回家,和父母一起拆开来看,现在记得的只是,从来喜怒不形于色的母亲,竟然失态狂笑,但我在这笑声中体会到的,是她心里积压多年的辛酸。没有办法不辛酸,母亲是多年的中学教师,在天津教过有名的十六中,在北京五十五中带过吴运铎班,当过全国群英会代表,荣幸地和毛主席合过影,随父亲下放到贵州的县城里,在一个很差的中学任教,还是兢兢业业,可是自己的儿子,却因为父母的缘故,十年里,不是在砖瓦厂做砖瓦,就是在农药厂熬肥皂,差一点儿被发配到偏远山里小煤窑里守小卖部,怎么能不辛酸?可一纸录取通知书改变了命运。行李很简单。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不像现在有的大学生,开学报到的时候,陪同人员浩浩荡荡,随身的行李车水马龙,那劲头儿,只欠了差遣仆人,举个“回避”、“肃静”牌喝道。那时的我们,最多衣服两三套,加上茶缸一只碗一个,揣上一叠子粮票和被父母捏得发热的几张钱,就上了路。不过,我带了一些想象中将来四年中有用的书,像《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也带上了我平时抄书留下的几个大笔记本。带上那些书,是因为录取我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那个时候并不知道古典文献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只是知道要读古书,所以,这些“文革”焚书余烬里残留的书也许用得上。至于带上那几个大本子,是因为舍不得好些年的心血和记忆,在这些本子里,我抄过很多当年出版的内部书,现在还记得的有三类:一是各国历史,像《圣马力诺史》、《匈牙利史》之类的书有好几十本;二是苏联解冻后的小说,像《你到底要什么》、《多雪的冬天》之类,这是当年最爱看的东西;三是翻译的各种政治性读物,我印象最深的是《出类拔萃之辈》。在这之外,笔记本里还抄有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史》和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当然,也抄有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甚至还有当年上海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杂志中关于“宇宙红移现象”、“板块漂移说”的文章。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第一辑共推出16种,包括周振鹤的《长水声闻》、林贤治的《沉思与反抗》、陈思和的《脚步集》、李辉的《纸上苍凉》、葛兆光的《看澜集》、葛剑雄的《后而立集》等。丛书作者均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一批正活跃在当下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学者,他们独特的经历、感受、体悟与思索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都构成了这套丛书独特的精神姿态。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部分书目介绍:《敬畏传统》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史基本典籍研究用力甚勤。着作有《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籍会证》《唐代文学丛考》《陈尚君自选集》《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等,论文有《杜诗早期流传考》《〈全唐诗〉误收诗考》《再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晏殊〈类要〉研究》《唐女诗人甄辨》等一百余篇。自序一九七八一九七九杜甫离蜀后的行止试析——兼论杜甫之死一九八〇李白崔令钦交游发隐温庭筠生年新考一九八一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一九八二杜诗早期流传考一九八三姜夔卒年考一九八四《全唐诗》误收诗考(节选)一九八五欧阳修着述考(节选)一九八六何谓西昆体一九八七韩柳交游之始一九八八唐宋诗词札记一九八九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印行者考一九九〇张碧生活时代考一九九一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钞本《元和三舍人集》一九九二《诗渊》全编求原我作《全唐诗补编》一九九三《永乐大典》残卷校《旧五代史》札记一九九四文史考据应有所阙疑齐己佚文《龙牙和尚偈颂序》考述一九九五述《全唐文》成书经过《二十四诗品》辨伪答客问一九九六文史札记一组一九九七长沙窑唐诗书后存世唐诗知多少一九九八唐代文学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九九九清辑《旧五代史》平质地方志辑佚之得与失——评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二〇〇〇断代文学全集编纂的回顾与展望(节选)二〇〇一中国近二十年唐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新变二〇〇二复旦中文系的学术传统——《卿云集——复旦大学中文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前言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史研究二〇〇三唐代墓志中所见的妻妾关系在早稻田看书二〇〇四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新版弁言二〇〇五《旧五代史》重辑的缘由和方法《全唐文补编》出版感言二〇〇六五代社会变化的一些迹象二十四史启动修订的一些建议朱东润先生的治学方法——以《梅尧臣传》为例二〇〇七欧阳修的从政经历和学术建树——纪念欧阳修诞辰一千周年《册府元龟》的校订和利用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二〇〇八学者宜知所取舍——金程宇《稀见唐宋文献丛考》序破镜重圆的原委和真相二〇〇九古籍辑佚学在数码时代的发展机缘——史广超《〈永乐大典〉辑佚述稿》序附录 陈尚君学术年表《痕迹》朱正琳,1947年生人。1980年33岁考入北大,在外国哲学所攻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湖北大学退休教师。曾出任《东方》杂志副总编(1994—1996),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专职策划(1996—2005),并曾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编辑丛刊《成长文摘》,任主编(2000—2002)。着有《砍大山余响》(哲学随感录)、《文事·世事·心事》(散文集)、《还有精神》(散文集)《读书是私事》(书评与随笔集)、《里面的故事》(回忆录)、《读点》(书评与随笔集)等。 <div class=”detailText” id=”zzjj”> 朱正琳,1947年生人。1980年33岁考入北大,在外国哲学所攻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br /> 现为湖北大学退休教师。曾出任《东方》杂志副总编(1994—1996),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专职策划(1996—2005),并曾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编辑丛刊《成长文摘》,任主编(2000—2002)。<br /> 着有《砍大山余响》(哲学随感录)、《文事·世事·心事》(散文集)、《还有精神》(散文集)《读书是私事》(书评与随笔集)、《里面的故事》(回忆录)、《读点》(书评与随笔集)等。</div>目录自序一九八〇我们社会中的人怎样被“模式化”了一九八四弗洛伊德(评传)一九八五关于弗洛伊德的人的理论初探一九八六快乐原则: 性爱形而上学探讨之一——弗洛伊德与叔本华的一个比较一九八七“放逐在自己家中”的生涯——读《鼠疫》随笔一九八八“五香街”的性文化一九八九易北河畅想曲月夜乡情一九九〇还有精神读书是私事一九九一假如我中了Lotto话说《三国演义》一九九二读《围城》多想了一点点读《100个人的10年》随想一九九三理由与借口一九九四谁是知识分子我看传统文化——笔答记者问一九九五难作“公允”之论法西斯与人——《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断想一九九六《东方》杂志编刊札记: 几个文化视点《东方》杂志“编者的话”辑录一九九七不再沉默——王小波杂文解读墙:里面和外面一九九八现代备忘录(专栏文章一组)1. 现代、后现代与软2. 传媒、大众与新3. 文化、反思与流4. 资源、空间与钱一九九九而今再读《科学家谈21世纪》因冰心去世想起二〇〇〇从关怀到消遣二〇〇一关于《成长》关于成长我怀念成长——《成长文摘》编者手记选录二〇〇二《东方》:我现在可以说的一些事情二〇〇三我的心是一块碑《不沉默是金——SARS危机引发的言论》前言附:《不沉默是金》一书目录二〇〇四我的饥荒年代《三联生活周刊》史前史的一个片段二〇〇五一个幸运儿的哲学太平洋的故事二〇〇六在“法律下的自由”这个概念的烛照下八十年代人的文化关怀二〇〇七雷蒙·阿隆的精神气质执着地关注哈耶克——读《哈耶克评传》二〇〇八不相信文化这个词我已经读了很久二〇〇九读了一点施特劳斯二〇一〇读书札记:关于文化附录一:不成形状三十年附录二:个人三十年大事记《文明就是讲道理》钱满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明研究。着有《爱默生和中国》《美国文明》《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美国文明散论》等;主编《美国当代小说家论》《年轻的美利坚》《我有个梦想》《我,生为女人》《韦斯特小说集》等,发表过不少有关美国历史、文学、政治的论文和文章。目录自序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形而上的苦恼(“卡夫卡和异化”节选)一九八二—一九八三海勒的神话——评《第二十二条军规》一九八四—一九八七美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比较约翰逊的《店主的千禧年》和瑞安的《中产阶级的摇篮》想象中的对抗——简·亚当斯和辛克莱·路易斯会如何评价霍雷肖·阿尔杰的《穷小子狄克》关于《联邦党人文集》第23篇防止总统滥用紧急权力的重要性——答“在扬斯敦公司诉索耶案中哪种意见最好?理由?”含混: 形式兼主题——《文书巴特尔比》与《绝食艺人》的联想一九八八—一九八九谈谈文化超越爱默生——思想的解放者一九九〇—一九九二中国情结——徘徊于现代之门希特勒现象个人主义在现代思维中的意义一九九三滥用权力的堤防一九九四守法与犯法一九九五 

  • 飞出笼子去唱一九九六洪秀全的洋为中用一九九七个体的死亡正是人类的更新一九九八美国宪法: 分权、制衡、民主化修正一九九九在参与中提高素质二〇〇〇回味美国大选二〇〇一清教神权的“半约”——新英格兰殖民史片断二〇〇二从美国的女权运动谈起(讲稿)二〇〇三克里斯托与新保守主义二〇〇四纳粹女人的献身精神二〇〇五美国当代自由主义的困惑二〇〇六快和慢,我们能把握多少?二〇〇七美国革命——一个半世纪的前期准备亨廷顿 vs 福山二〇〇八“托管”——私产公用背后的玄机二〇〇九文明给谁看李普曼议政,世界倾听二〇一〇治者与被治者的对弈附录一:东西南北三十年附录二:简历及主要着译目录《白鸥三十载》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博士。长期从事西方现代哲学研究,先后在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任教。着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语言哲学》《从感觉开始》《无法还原的象》《哲学科学常识》等,译着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万德勒的《哲学中的语言学》、J·奥斯汀的《感觉与可感物》等,组织并参与翻译戈尔的《濒临失衡的地球》、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写的《西方大观念》等。目录序一九七七是马克思还是费尔巴哈?(译文)一九七八梦回塔克吐一九七九人生一九八〇哲学笔记12.19日记一九八一送杨炳章赴美旅行人信札一九八二此在素描一九八三克尔凯郭尔一九八四旅美信札论享乐一九八五游戏一九八六从感觉开始一九八七致Daylily信一九八八《海德格尔哲学概论》选一九八九精神一九九一闲话清末民初一九九二何须以“历史”的名义一九九三致胡老爷分殊文化,共同世界一九九四于天人之际,求自由之真谛——忆熊伟先生(王炜)一九九五关于记录梦境致夏红信一九九六感人、关切、艺术一九九七《濒临失衡的地球》选(译文)一九九八说大小一九九九梦想的中国二〇〇〇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讲义选二〇〇一闲话希腊二〇〇二《哲学中的语言学》译者导言选二〇〇三《语言哲学》选二〇〇四沪申画廊落成感言真理掌握我们二〇〇五谈谈交流——在“意象武夷”研讨会上的发言武夷青龙瀑布二〇〇六预测与假说二〇〇七哲学关心的是事物的意义二〇〇八从建筑说到哲学——在“现象学与建筑学研讨会”上的发言二〇〇九《观看,书写》序二〇一〇“优·敏芭藏香芬芳之旅”欢迎宴会上的发言附录一: 初识哲学附录二: 自着与译着目录《精神的年轮》雷颐 祖籍湖南长沙,1956年8月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数年农民,然后当兵,后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研究》副主编,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着有《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经典与人文》《被延误的现代化》《萨特》《历史的裂缝》《历史的进退》《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何以至此》《历史透镜看今天》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之问》《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等。目录自序一九七八—一九八一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十月革命的启示一九八二—一九八四从冯桂芬到郑观应——洋务思想家试析一九八五—一九八九传统文化的“虚文”与“实利”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五四时期对传统伦理批判的再认识从“科玄之争”看“五四”后科学思潮与人本思潮的冲突论五四爱国精神一九九〇—一九九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困境——30年代民主与专制论战透视傅斯年思想矛盾试析“出山要比在山清”——漫话丁文江一九九二—一九九四文人还会被尊敬么? 一九九五—一九九七背景与错位——也谈中国的“后殖民”与“后现代”“白”与“黑”——伊朗的两种“革命”警惕“真理”“洋泾浜学风”举凡今天非常“法兰克福”——对一种“理论透支”的分析一九九八—二〇〇〇“日常生活”的历史义和团的悲剧“天国”悲剧警惕法西斯二〇〇一—二〇〇六泪为谁流——海涅的一次心灵震荡“无社会”的悲剧——“巴格达之劫”的联想“拯救美国”的“扒粪运动”“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与“后殖民主义”“后现代批评”与“中国国情”扶贫的根本是给农民“国民待遇”二〇〇七—二〇一〇测谎器的哲学原理“声音”故事清廷“制造”革命党“万岁”故事有关“太阳”的故事尊孔背后的历史隐喻附录一:“阅读社会”与我的思想启蒙附录二: 雷颐主要着述简表《话语之径》李庆西 1951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现居杭州。曾长期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现为《书城》杂志执行编委。着有评论和随笔集《文学的当代性》、《书话与闲话》、《寻找手稿》、《魔法无法》等,小说集《人间笔记》、《不二法门》。目录自述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关于曹操形象的研究方法一九八二《水浒》主题思维方法辨略——兼说“起义说”与“市民说”一九八三—一九八四文学的当代性及其审美思辨特点一九八五说《爸爸爸》一九八六新笔记小说:寻根派,也是先锋派一九八七古老大地的沉默——漫说《厚土》一九八八寻根:回到事物本身一九八九野凫眠岸有闲意——汪曾祺《晚翠文谈》编辑手记文学评论或一种学术生活的价值一九九〇文化、诗学和叙事方式——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阅读笔记一九九一说粥一九九二所谓“新写实”学院派批评关于“文革”题材摆脱旧话语——《梁遇春散文全编》编辑手记一九九三“我在何处”“卖缺”之类闲书闲话一九九四晚明裁驿之议陈新甲款边事从徐志摩与郑孝胥说到徐申如一九九五《玉剑尊闻》及钱吴诸序蹈海何当识鲁连——且说陈继儒关于胡雪岩一九九六大变动时期的惶惑——重读《阿Q正传》一九九七“今人书话”弁语独有宿缘酬未毕——关于李贽的若干话题一九九八《梁启超书话》叙略一九九九最后的儒者——关于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想象生伪——以《鲁迅全集·坟》的注释为例何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文学史与文人住所二〇〇〇看警匪片的乐趣做梦的乐趣二〇〇一乌苏里的“内部”文本二〇〇二二十年目睹书界之怪现状图像中的故事二〇〇三后殖民时代的“无物之阵”“翻了个儿的世界”文学史: 话语的行踪二〇〇四《等待野蛮人》编辑手记《青春》编辑手记《伊丽莎白·科斯特洛: 八堂课》编辑手记《大学文学读本·中国古代文学》导言二〇〇五《博尔赫斯小说集》编辑手记《博尔赫斯谈艺录》编辑手记二〇〇六一个小男孩的宏大叙事“契约时代”的江湖语境——读王安忆《遍地枭雄》二〇〇七卑微人生的破茧之旅——王安忆小说《富萍》阅读笔记二〇〇八重读《水浒》札记二〇〇九“十常侍”乱政“寻根文学”再思考二〇一〇儒林与山寨悬置的小故事附录一:读书记附录二:李庆西作品目录《昔我往矣》赵园,原籍河南尉氏,1945年2月生于兰州。1969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河南农村插队,后任教于郑州的一所中学,直至19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班。自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学术工作,先后出版有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着作《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地之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等。1990年代转向关于明清之际思想史的研究,出版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想象与叙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一书获首届“长江读书奖”专家着作奖,《想象与叙述》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于学术研究之余,赵园还从事散文写作,出版有散文、随笔集《独语》、《窗下》、《红之羽》等。目录小序一九八〇郁达夫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小说——兼析《青烟》一九八二张爱玲的《传奇》: 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一九八五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一九八六关于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断想一九八七有关《艰难的选择》的再思考一九八八琐语一九八九回归与漂流一九九一张承志的“自由长旅”一九九三雨中灯火一九九四说“戾气”——明清之际士人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批判一九九五乡土一九九七《自选集》自序一九九八《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后记一九九九旧日庭院二〇〇〇梦入天国二〇〇一《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后记二〇〇三遥远,遥远——俄罗斯之行琐记二〇〇五《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后记二〇〇六贵州一日二〇〇七说“玩物丧志”——对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言论的分析(节录)二〇〇八《旧日庭院》跋二〇〇九寻找入口二〇一〇公共,“整体的连续的美丽”——城市随想(之一)安全,令人有认同感的城市——城市随想(之二)附录一 被光明俊伟的人物吸引,是美好的事——答《书城》李庆西问附录二 学术年表《人间学术》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着有学术专着《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目录序一九八〇正确评价德波林一九八一人的活动和完整的人性一九八二马克思的自由观一九八三人性、爱情和天才一九八四海德格尔的死亡观一九八五《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前言阮籍与尼采一九八六尼采美学概观哲学的魅力——《诗人哲学家》前言一九八七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真正的学术要有恒久性和世界性——《博士论丛》总序一九八八人与书之间一九八九《尼采与形而上学》概论爱书家的乐趣一九九〇悲观·执着·超脱一九九一人生寓言一九九二思考死: 有意义的徒劳一九九三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读吴宓《文学与人生》一九九四救世和自救一九九五作为世界经验的理解和语言——伽达默尔的意义理论一九九六伦理学和价值层次一九九七哲学与精神生活一九九八勇气证明信仰一九九九中国人缺少什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二〇〇〇纪念所掩盖的二〇〇一孤岛断想二〇〇二读《圣经》札记二〇〇三走进一座圣殿二〇〇四疯癫的不同价值——尼采论疯癫二〇〇五学术规范化和学者的使命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二〇〇六责问今日教育二〇〇七教育的七条箴言为中国今天的教育把脉——评杨东平的《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二〇〇八中国今天最需要的是信仰和法治——重新发表《中国人缺少什么》的作者附言二〇〇九以西方科学传统为镜二〇一〇《宝贝,宝贝》序附录一: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附录二:周国平着译出版年表《含章集》张汝伦 1953年生于上海,哲学士。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特利尔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特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主编。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和思想史。目录自序一九八三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辨一九八六文化研究三题议多元的思维模式和多元的文化一九八七作品是文学研究的思维中心——兼与刘再复同志商榷一九八八《张汝伦集》序一九八九到事物本身一九九一文化的语言视界一九九三认真地思想和生活一九九四大众文化霸权与文化生态危机一九九五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张君劢一九九六生活世界和文化间理解之可能性一九九七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与现代社会一九九八理解严复——纪念《天演论》发表一百周年一九九九哈贝马斯和帝国主义二〇〇〇中西伦理学对话的可能性和条件二〇〇一恐怖主义的本源二〇〇二良知先于理论现代中国哲学的自觉二〇〇三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二〇〇四实践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质二〇〇五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出路二〇〇六论《哲学贡献》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地位再论人文精神二〇〇七《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二〇〇八国学与当代世界二〇〇九从教化到启蒙——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起源二〇一〇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附录一: 在真理的路上附录二: 张汝伦着译目录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十年集》系列丛书,全30册的内容和价值。从作品的背景、编辑特色、文献价值和市场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套丛书的独特之处。首先,我们将从该系列丛书的创作背景出发,分析其出版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背景;接着,我们将探讨其编辑特色,特别是如何通过选题和内容安排呈现出多样化的学术视野;然后,我们将讨论这套丛书的文献价值,特别是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最后,我们还将考察其在市场上的表现及其对读者的影响。通过这四个方面的阐述,本文将全面展示《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综合价值。

1、创作背景与出版历史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全30册,是在我国学术界及文学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这套丛书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国内的学术研究与出版行业逐渐走向繁荣。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后,学术研究逐渐恢复与重建,学者们急切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创作和文献整理,恢复并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三十年集》应运而生,成为那个时代学术界与文化界的一个象征。其出版历史与中国的现代史密切相关,正是因为经历了时代的波动与学术思潮的激荡,这套丛书才具备了其特殊的历史价值。

出版这一系列丛书的初衷,是为了总结与整理过去三十年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变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引入,推动了国内出版行业的变革。《三十年集》不仅包括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还体现了中国学术界在这一阶段的思考和探索。正因为如此,它的出版历史不仅反映了学术的进步,也折射出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从出版角度来看,整套丛书是经过精心策划和长时间的积累才最终推出的。作为一项重大出版工程,它不仅在学术界获得了高度评价,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编辑者通过收集过去三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与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行对比,力求通过这种学术综述为读者提供最具价值的阅读资源。

2、编辑特色与内容安排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编辑特色可以从选题策划、内容安排和专题深度等方面进行剖析。首先,选题方面,编辑团队精心选择了代表性强、学术性高的主题,确保每本书都能够展示一个完整的学术领域。无论是哲学、历史、文学,还是社会学、经济学,每一册都呈现了该领域的经典成果与前沿研究,使得这套丛书的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

其次,内容安排方面,《三十年集》力求系统性与逻辑性的平衡。每本书内部的章节安排都经过多次调整和讨论,力图呈现出学术研究的脉络,帮助读者清晰理解主题的内在联系。在许多篇章中,编辑者不仅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使得整个系列丛书充满了实用性和可读性。

最后,在专题深度上,编辑团队尽可能展示了各个学科的研究精髓。每一册书中的内容不仅涉及基础理论的阐述,还融入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未解的学术难题。这种深度的展现,使得《三十年集》不仅对学术研究者有参考价值,也能为一般读者提供深入了解某一学科的窗口。

3、文献价值与学术贡献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在学术领域的文献价值不可小觑。首先,作为一套跨学科的学术丛书,它收录了从哲学到文学、从历史到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顶级研究成果。这样的多学科整合使得它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资源库,对学术研究者、学生和知识爱好者来说,都是一部必读的经典之作。

其次,这套丛书的最大学术贡献之一,是它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总结与归纳。《三十年集》不仅仅是对既有学术成果的收录,它更是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整理与回顾,揭示了中国学术界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具体变化,进而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种对学术史的总结性贡献,使得《三十年集》在学术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此外,《三十年集》对于文献资料的整合与归纳也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在丛书的编辑过程中,很多学者和研究者深入挖掘了大量原始资料,将其整理、分析并加以阐述。这些文献资料涵盖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想和文化现象,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

4、市场表现与读者影响

《三十年集》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市场上得到了较高的关注。首先,作为一套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丛书,它的出版不仅吸引了专业学者的目光,也受到了广泛读者群体的喜爱。这套丛书的学术深度与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相结合,使得它在市场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此外,这套丛书的市场表现也与其内容的时代性密切相关。作为对三十年中国学术与文化发展的总结,《三十年集》不仅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成果,还展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对于希望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读者来说,《三十年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它将学术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展现出极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丛书的影响力也体现在它对读者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反思上。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十年集》之后,对中国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以及社会进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套丛书通过其独特的编辑方式和内容设置,不仅提供了大量学术资源,还帮助读者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审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总结: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推出,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学术、文化变迁的绝佳窗口。通过从创作背景、编辑特色、文献价值到市场表现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套丛书在学术界和社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承载着三十年来中国学术发展的成果,也在文化传承与知识普及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十年集》作为一部跨学科、系统性强的丛书,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与广泛传播,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交流。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这套丛书都为他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宝贵资源。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19日 上午5:48
下一篇 2024年11月19日 上午5:50

相关推荐

同行购买网站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