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王人博 着
装帧:精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
ISBN号:9787549565177
作者简介
王人博,着名法学家,代表性着作有:《法治论》《权利论》《法的中国性》《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等,另着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90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着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被评为“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法的中国性》荣获中纪委2014年度推荐图书、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法制日报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等
内容简介
1840—1919的政法变革是一个不可替代而又极富历史和实践意义的理论标本,《新民说: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以其为对象,着重考察了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阐述了近代中国对西方由守旧到开放、由局部到整体,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近代性”过程,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富强焦灼感”替代“立宪主义”的本体论价值成为中国近代立宪的规定性情绪,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此间面相复杂、歧义丛生的政制思想谱系,以及于今日而言, 其能够开放出来的实践意义又有哪些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人在此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响应,而是有着主动、积极的自我选择。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的近代性”这一概念展开探讨,旨在分析近代中国在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四个方面所体现出的特殊历史进程及其独特性。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近代性便开始在全球化浪潮中显现,其形式独特且具有“绝版”性质。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经历外来冲击与内部改革的双重压力,进而分析近代性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模式下如何运作。接着,文章深入讨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本文也关注中国文化在近现代转型中的独特表现,探讨了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现代思想的碰撞。本篇文章通过这些多维度的分析,力图揭示“绝版:中国的近代性”的内涵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1、中国近代化的独特性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根本的不同。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步入现代化的浪潮,但这一过程并非单纯的工业化和科技进步,而是伴随着外来侵略、内战纷争、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独特因素。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国内的封建体制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充满了外部压力和内生冲突。可以说,近代中国的“现代性”并非源自一场单纯的技术革命,而是经历了深刻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在清朝末期的晚清自我改革与“洋务运动”中,近代性首次表现为一场强烈的自我挑战。洋务运动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但其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来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而非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或文化形态。这种外在的“现代化”带有明显的妥协性,未能有效突破传统文化与制度的束缚。
更为典型的近代性体现则是在民国时期,尤其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尝试用西方的政治体制与理念来替代封建帝制。然而,由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历史传统的深厚根基,西方的现代政治模式未能完全被接受,民国的政治模式充满了实验性质与变动性。这种尝试虽然未能成功,但却为中国近代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2、政治体制的近代性探索
中国的近代性在政治体制上同样表现出极大的独特性。从清朝的自我改良到民国的政党政治,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中国的政治变革远未简单模仿西方模式,而是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需要不断调整。特别是在近代中国,外部压力与内在改革并行,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路径充满了曲折。
清朝末期的戊戌变法虽然尝试引入西方的宪政思想,但由于改革的力量不足以动摇清朝体制的根基,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民国建立后,虽然制定了宪法并设立了各种政治机构,但由于政治权力的分散与军阀混战,政体依然动荡不安。民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依然是西方的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之间的一种“妥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现代化。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的重新定义。社会主义的体制选择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截然不同,它基于中国的特殊社会条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虽然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波动,但最终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在面临外部威胁和内部不稳定时所需要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秩序。这一独特的政治模式可以视为中国近代性在实践中的体现。
3、经济转型与全球化的交织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近代性最具复杂性的方面之一。从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多次因外部压力、政治变革及内需推动而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晚清的洋务运动中,中国尝试通过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来提升国家的军事与经济力量。然而,这一进程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使得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步伐缓慢且片面。即便在民国时期,工业化的进程依然受到战争和外部封锁的严重影响,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经济基础仍然薄弱。
进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转型,逐渐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通过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在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如资源依赖、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矛盾。这种“既依赖又独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中国的经济转型呈现出一种与全球化相交织的双重性,这使得中国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仍保持着“绝版”的特色。
4、文化冲突与近现代思想的交锋
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演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之间复杂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到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性的重要部分。
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初步融合。尽管这些改革试图引进西方科技与管理方法,但由于其改革的根基并未触及社会的深层结构,传统文化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现代思想的影响逐渐加深,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如此,传统文化依然在许多方面保有其核心价值,现代思想和传统文化并未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
进入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面临新的考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既面临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也在努力寻找自身的文化认同。尽管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与现代思想产生了摩擦,但中国社会并未彻底放弃传统价值,而是通过对传统的现代化转化,创造出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现代性既有对外来思想的吸收,也有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坚持。
总结: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近现代性展现出了与西方传统现代化不同的独特路径。这一进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进步或政治体制的模仿,而是在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交织中逐步发展出的独特形式。中国近代化的“绝版”性,不仅体现于中国社会制度的特殊性,也深刻反映了全球化浪潮中独特的文化碰撞与创新。
因此,理解中国的近现代性不仅要看到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还要认识到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如何在坚持自我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现代化的探索。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图片1](https://nayona.cn/2.jpg)
联系我们
![图片2](https://nayona.cn/3.jpg)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