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藏经甘珠尔(共108册)
资料编号:KW8149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28.7G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对堪局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组织和准备, 终于完成旷世工程-《中华大藏经》藏文《甘珠尔、丹珠尔》(对勘本)的核对整理和出版工作。这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持的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该书是目前国内外最完整、最权威的《丹珠尔》新版本,是首次采用现代出版手段出版的藏文《大藏经》大型古籍丛书。装帧豪华、印造精美,是国内外一流的藏文出版物精品。 藏文《大藏经》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堪称藏族百科全书,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世人所公认,一向被藏传佛教寺庙奉为圣物,是藏学研究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料。 藏文大藏经共 232册。 分为《丹珠尔》(124册)和《甘珠尔》(108册)两部分。 本次出版数量仅 1000 套。多为各地民族大学和藏地的寺庙收藏。其中总书记视察藏地送给藏传佛教寺庙100套。 全套价格大致在 10 万元人民币。 《甘珠尔》西藏名 Bkah!-h!gyur 或 Ka^h-gyur。意译为教敕译典,为西藏所编有关佛陀所说教法之总集,包括经藏与律藏两大部分。西藏学者仁钦札巴(藏 Rin-chen-grags-pa,即布顿 Bu-ston)曾参与西藏大藏经策巴目录之校订工作,据以着善逝教法史语宝藏(藏 Bde-gshegs-bstan-pahi-chos-hbyung,简称语宝目录),将藏译佛典大别为教敕译典(甘珠尔,又称正藏)及论述译典(丹珠尔,Bstan-h!gyur,又称副藏)二部门,此为西藏藏经特有之分类法。布顿主张甘珠尔分为显教经乘与密教咒乘,经乘中又依佛陀说法时代之先后,分初、中、后三次法轮。初法轮乃佛于鹿野苑所说之四谛法与根本戒律等;中法轮为佛于灵鹫山所说之无相法,如般若经等;后法轮为佛于毗舍离城等处所说之分别法,如华严、宝积等经,成为西藏后世刊版编制之定制。 藏文大藏经版本甚多,内容互异,其中以德格藏、新那塘藏、北京藏等三种最具代表性,尤以德格版为现存最完好之一部,内容分两部(甘珠尔、丹珠尔)二十四类,其中甘珠尔部包括律部、般若部、华严部、宝积部、经部(分大乘经与小乘经)、秘密部(分十万怛特罗部、古怛特罗)及总目录等,凡一百函七百余部。 新那塘藏之两部中,甘珠尔部又分两门,其中因乘般若部包括目录、戒律部、般若部、华严部、宝积部、杂经部、涅盘部,凡收八十函三百部;果乘秘密部包括无上瑜伽秘经、瑜伽秘经、修秘经、作秘经四种,凡收二十二函三百部。两门总计一○二函六百余部。 北京藏亦分两部,其中甘珠尔包括秘密部、般若部、宝积部、华严部、诸经部、戒律部等,总收一○六函一千部。 藏文大藏经由《甘珠尔》和《丹珠尔》组成。 《甘珠尔》包括经、律、论和三藏四续部等,分为律部、般若、华严、宝积、经部、续部和总目录等七大类。 《丹珠尔》主要是印度历代佛教大师和藏族学者、译师对《甘珠尔》的注疏和论着的集成,包含较多的哲学、逻辑、天文、历算、文学、艺术、语言、医药、工艺、建筑等广泛的内容,分礼赞部、续部、般若、中观、经疏、唯识、俱舍、律部、本生、书翰、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修身部、杂部、阿底峡小部集及总目录等十八类。 《甘珠尔》原木刻版有十几种版本;《丹珠尔》有四种版本。《丹珠尔》的四种木刻本分别是1724年的北京版;1737年的德格版;1741年的那塘版及1743年的卓尼版。 这次新出版的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对勘本,是由现有四种木刻版本全面、系统地整理对勘而成。它是以德格版为底本,其他版为参校本,四种版本相互对照,勘出四种版本中的字、词、句、段、节、章的不同译法、阙文和衍文,列入对勘注。一篇在手,众版皆备,即可作学术研究资料、又可为寺庙佛事之用。
目录介绍如下: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01.pdf286.42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02.pdf294.4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03.pdf274.44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04.pdf291.7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05.pdf279.2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06.pdf272.62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07.pdf291.52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08.pdf251.5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09.pdf308.3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10.pdf303.7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11.pdf336.9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12.pdf288.8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13.pdf322.02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14.pdf290.94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15.pdf285.1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16.pdf285.6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17.pdf285.3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18.pdf293.0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19.pdf287.4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20.pdf277.1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21.pdf281.40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22.pdf263.62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23.pdf276.59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24.pdf286.3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25十万颂般若.pdf291.99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26.pdf282.6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27二万五千颂.pdf296.0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28二万五.pdf280.0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29.pdf238.2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30.pdf252.3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31.pdf240.58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32.pdf150.59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33.pdf219.12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34.pdf259.5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35华严01卷.pdf339.7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36华严30卷.pdf333.3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37华严.pdf319.08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38华严.pdf312.00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39.pdf258.1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40.pdf272.9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41.pdf292.54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42.pdf279.55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43.pdf285.2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44.pdf267.2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45.pdf276.44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46.pdf251.0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47.pdf264.19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48.pdf243.4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49解深密经.pdf247.5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50法华经.pdf243.4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51.pdf249.58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52涅槃经.pdf276.9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53.pdf270.38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54.pdf241.54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55三摩地王经.pdf261.14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56.pdf260.7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57.pdf292.5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58.pdf259.65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59.pdf267.82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60.pdf252.45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61.pdf255.3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62.pdf260.55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63.pdf258.9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64.pdf264.70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65.pdf258.94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66.pdf272.2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67.pdf274.05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68.pdf259.30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69.pdf258.1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70正法念住经.pdf263.19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71.pdf259.1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72.pdf278.24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73.pdf268.08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74贤愚经.pdf312.75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75.pdf248.29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76.pdf276.32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77.pdf328.6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78.pdf287.08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79.pdf283.9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80.pdf308.6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81.pdf343.48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82.pdf256.35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83.pdf331.7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84.pdf257.3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85.pdf280.35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86.pdf299.3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87.pdf305.8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88.pdf313.3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89.pdf250.30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90.pdf302.92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91.pdf288.4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92.pdf279.04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93.pdf253.29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94.pdf222.5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95.pdf265.53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96.pdf239.9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97.pdf235.9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98.pdf246.56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099.pdf265.47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100.pdf194.5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101.pdf298.49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102.pdf265.28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103.pdf258.98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104.pdf302.55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105.pdf181.89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106.pdf190.70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107.pdf266.41 MB
bka’_’gyur_Beijing_pdf_v_0108.pdf173.31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华大藏经甘珠尔(共108册)作为一部庞大而深邃的佛教经典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佛教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部经典进行详细阐述。首先,介绍中华大藏经甘珠尔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其次,探讨其内容构成及分类方式;第三,分析其对中国及世界佛教文化的影响;最后,探讨甘珠尔在现代社会中的研究与传承价值。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本文力求全面展示这部经典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1、中华大藏经甘珠尔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中华大藏经甘珠尔是佛教经典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印度,并经过多次的翻译、整理和编辑,最终形成了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形式。甘珠尔的名称源于梵语,意为“佛陀的教法”,其中包含了佛陀的言教和经典的解释。这一经典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翻译工作可追溯至唐代,由当时的高僧们完成。唐代的玄奘法师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他的翻译为后代佛教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甘珠尔作为中华大藏经的一部分,实际上承载着佛教教义的传播与弘扬。在中国,甘珠尔的影响不仅限于宗教领域,它对艺术、哲学、文学等多个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的经典内容涵盖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实践方法以及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阐释,使得这一经典成为了多学科研究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甘珠尔的学习与研究,学者们可以深入了解佛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此外,中华大藏经甘珠尔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佛教教义的传承,还表现在它如何在中国文化中生根发芽,最终形成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2、中华大藏经甘珠尔的内容构成与分类
中华大藏经甘珠尔的内容极其庞杂,涵盖了从佛陀的教诲到各类论著的各个方面。甘珠尔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经部”,即佛陀亲口所传的教义;二是“论部”,即后世高僧对佛陀教义的阐释和总结。经部和论部的内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佛教的理论体系。
经部的内容主要包括佛陀的经典教义,如《金刚经》、《法华经》等,这些经典主要讲述了佛教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包括佛性、因果、空性、解脱等内容。而论部则主要由一些佛教哲学家和僧侣所作的著作组成,讨论了如何理解佛教教义、如何修行等更为深刻的哲学问题。
甘珠尔的分类方式精细且复杂,每一部经典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这些经典的逐一研读,佛教徒和学者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找到适合自己修行的教法。同时,甘珠尔的分类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使得佛教文化得以有序传承与发展。
3、中华大藏经甘珠尔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中华大藏经甘珠尔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不可小觑。首先,它为中国佛教提供了丰富的经典素材,使得佛教能够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佛教思想深入人心,许多佛教寺庙的兴起与甘珠尔的流传密切相关。许多高僧大德通过研读甘珠尔的经典,进一步阐发了佛教教义,推动了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
其次,甘珠尔的流传还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中国的佛教艺术,如壁画、雕塑、寺庙建筑等,都受到甘珠尔经典中佛教理念的深刻影响。佛教文化中的慈悲、智慧、解脱等主题,不仅体现在教义上,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艺术风格。
此外,中华大藏经甘珠尔对世界佛教的传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丝绸之路,佛教经典和佛教文化得以传播到其他地区,尤其是中亚和东南亚等地。甘珠尔的经典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各地佛教徒学习与修行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加深了全球范围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4、中华大藏经甘珠尔的现代价值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大藏经甘珠尔的价值并未随着历史的推进而消减,反而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了更为深刻的影响力。首先,在当代佛教的研究和实践中,甘珠尔作为核心经典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许多现代佛教徒通过研读甘珠尔来深化自己的信仰,理解佛教的深邃教义。
同时,甘珠尔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宗教领域,还成为了哲学、历史、文化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许多学者通过对甘珠尔经典的研究,探讨佛教哲学思想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异同,推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对中华大藏经甘珠尔的翻译、整理和注释工作,这为现代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现代社会对甘珠尔的传承还通过新媒体和互联网得以加强。各种线上平台提供了甘珠尔经典的数字化版本,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接触到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促进了佛教经典的普及,也为佛教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结:
中华大藏经甘珠尔作为佛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宗教和文化价值,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其内容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哲学思想以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在现代社会,甘珠尔不仅作为宗教经典继续影响着佛教徒的修行,也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中华大藏经甘珠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全球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桥梁。随着对这一经典的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相信它将继续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