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杂书(共50册)
资料编号:KW7765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10.4G
版本:综合版本
目录介绍如下:
├─东北杂书-01(0 folders, 17 files, 3.81 GB, 3.81 GB in total.)
│001白山黑水录 作新社 作新社 _10237290 .pdf87.99 MB
│002陈浏集(外十六种) 李兴盛齐书深等主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_10959552 .pdf694.46 MB
│003东北经济史 孔经纬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_10269420 .pdf295.43 MB
│004东北经济史论文集(上册) 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编_11587956 .pdf188.84 MB
│005东北经济史论文集(下册) 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编_11587955 .pdf199.97 MB
│006东北文献零拾、心史丛刊(合订本) 金毓? 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69_10490288 .pdf373.74 MB
│007俄国人在黑龙江 (英)拉文斯坦着;陈霞飞译 商务印书馆 1974_10511747 .pdf76.04 MB
│008法库县志 法库县志编纂委员会 沈阳出版社 1990_10302715 .pdf335.06 MB
│009富之满洲 (日)松本敬之着马为珑译 中国书林 光绪_11386447 .pdf81.46 MB
│010哈尔滨考 关成和着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研究所 1985_12260609 .pdf117.87 MB
│011黑龙江风物志 本社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_10293092 .pdf123.57 MB
│012黑龙江开发史 辛培林,张凤鸣,高晓燕主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9_12262801 .pdf520.80 MB
│013黑龙江流域的农民与地主(中日俄记载中中国黑龙江流域农民地主农业经济概况) 陈翰笙等编 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1929_12524127 .pdf8.86 MB
│014黑龙江旅行记 (俄)P·马克 商务印书馆 1977_10117644 .pdf294.77 MB
│015黑龙江区域社会文明转型研究1861~1911 石方着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_11692824 .pdf238.39 MB
│016黑龙江省经济地理 陶忠信 新华出版社 1989_10481504 .pdf195.06 MB
│017黑龙江述略(外六种) (清)徐宗亮等撰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_10293094 .pdf71.07 MB
├─东北杂书-02(0 folders, 17 files, 3.57 GB, 3.57 GB in total.)
│018黑龙江述略 徐宗亮 重庆图书馆 1963_10839602 .pdf46.75 MB
│019黑龙江外记 (清)西清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_10120016 .pdf55.59 MB
│020黑龙江乡土录 郭克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_10120001 .pdf126.29 MB
│021黑龙江志稿(下册) 张伯英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_80406761 .pdf450.47 MB
│022黑龙江志稿(中册) 张伯英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_80406760 .pdf538.99 MB
│023呼兰史话 姜世忠主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0_10381196 .pdf212.39 MB
│024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上册) 吉林省档案馆 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编李澍田潘景隆主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_10445372 .pdf318.59 MB
│025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下册) 吉林省档案馆,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编;李澍田,潘景隆主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_10445374 .pdf340.41 MB
│026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中册) 吉林省档案馆,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编;李澍田,潘景隆主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_10445373 .pdf417.14 MB
│027珲春文史资料第1辑 政协吉林省珲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5_10076839 .pdf37.89 MB
│028珲春文史资料第2辑 政协吉林省珲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7_10076840 .pdf51.10 MB
│029珲春文史资料第3辑 政协吉林省珲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政协吉林省珲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1990_10076841 .pdf95.67 MB
│030珲春县文物志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984_12140333 .pdf147.93 MB
│031珲春乡土志 徐宗伟纂修1935_13636333 .pdf112.22 MB
│032吉林军事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 王普文,潘景龙,李贵忠主编;马兵,裴立扬,涨满庭,魏显州,李峰副主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_13513836 .pdf264.05 MB
│033吉林旗人生计 潘景隆,张璇如主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_13449912 .pdf240.59 MB
│034吉林旗务 潘景隆张璇如主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0_10382040 .pdf199.14 MB
└─东北杂书-03(0 folders, 16 files, 3.01 GB, 3.01 GB in total.)
035吉林市文史资料第17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 潘惠民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_12392213 .pdf291.78 MB
036辽阳市志 第一、二卷合订 辽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4_14154849 .pdf465.52 MB
037柳边纪略 杨宾撰 商务印书馆 民国_12905486 .pdf69.70 MB
038龙江进化录 林傅甲着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4_11382442 .pdf40.39 MB
039龙江三纪 杨宾等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_10119999 .pdf126.56 MB
040龙江述略(全) 徐宗亮 成文出版社 1969_10116502 .pdf154.85 MB
041宁古塔历史文化 杨锡春,李兴盛着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_12204489 .pdf113.72 MB
042齐齐哈尔工商史料 齐齐哈尔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6_10209578 .pdf182.23 MB
043齐齐哈尔经济史 胡绍增王延华曹志勃等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1991_10793954 .pdf223.64 MB
044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同治]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宣统]黑龙江志略、[光绪]墨尔根志、[光绪]长寿县乡 柳成栋 整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9_10222124 .pdf239.64 MB
045清代黑龙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徐兆奎着 商务印书馆 1959_11757426 .pdf48.00 MB
046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上册) 吉林省档案馆1984_10945620 .pdf224.52 MB
047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 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1_10945619 .pdf220.26 MB
048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 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1_10945618 .pdf154.63 MB
049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汉文档案选编 辽宁省档案馆编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_11510708 .pdf221.59 MB
050中俄边境(东段)地区史略 傅玉民主编 沈阳军区司令部编研室 2005_14386207 .pdf309.09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东北杂书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杂谈、小说、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多样化内容,展现了东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东北杂书”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历史背景、主要特点、文化价值以及在当代的影响力。首先,文章回顾了东北杂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其与东北地区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接着,分析了东北杂书的特色,包括其语言风格和叙事技巧等方面。随后,探讨了东北杂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在民俗传承、地方特色及地方身份认同等方面的作用。最后,本文还分析了东北杂书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情况,探讨其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与影响。通过这些详细的分析,文章力图全面展现东北杂书的多样性及其独特魅力。
1、东北杂书的历史背景
东北杂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东北地区社会剧变的关键时期。随着满洲文化的兴盛与东北经济、社会逐步崛起,东北的文学形式也开始丰富多样化,东北杂书便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逐渐萌芽。特别是清朝的“满洲文化”影响深远,这些文化元素为东北杂书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基础。
东北杂书的传播,尤其是在20世纪初期,得到了民间百姓的广泛关注与喜爱。在那个时期,由于信息传播的局限,许多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传奇、历史事件被杂书所记录和传播。随着东北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故事和文学作品被纳入到东北杂书的框架中,形成了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时代特征的文化产物。
此外,东北杂书的发展还与东北地区的移民文化密切相关。大量的汉族、满洲、蒙古族等民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这种文化的融合和交汇极大地促进了东北杂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杂书成为了地方文学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东北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2、东北杂书的主要特点
东北杂书的语言风格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其语言一般朴实无华、富有口语化特点,通俗易懂。许多作品采用了带有东北方言的表述方式,使得作品更具地域色彩。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反映了东北地区的文化背景,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生活气息。
除了语言特色,东北杂书的叙事方式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故事内容多样,包括历史传奇、民间传说、幽默笑话等,故事情节紧凑,结构简单,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口头传递的方式展开。其叙述节奏较为明快,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另外,东北杂书的内容呈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对东北民俗、风土人情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东北的社会生活与传统文化。东北的草原、森林、江河等自然景观,以及人们的习俗、信仰、节庆等都成为了东北杂书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印记。
3、东北杂书的文化价值
东北杂书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首先,作为地方性的文学产物,东北杂书是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通过对地方习俗、生活方式的描述,反映了东北地区民众的思想观念、信仰体系以及生活态度。从这个意义上看,东北杂书是了解东北文化、历史及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
其次,东北杂书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通过这种形式得以保存下来,并且被后人不断传颂。通过对东北杂书的阅读,现代人可以感知到古老民俗的脉动,领略到那些已经渐渐消失的文化遗产的魅力。
另外,东北杂书在塑造地方身份认同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作品,东北人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根基与独特性,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东北杂书成为了东北人共同的文化符号,维系着地方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4、东北杂书的当代影响力
在当代社会,东北杂书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反而在现代文艺作品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现代作家和艺术家们开始重新审视东北杂书的文化价值,借助这些传统文学形式,在当代创作中注入新的元素。尤其是一些小说、电视剧和电影作品,通过对东北文化的挖掘和再现,让东北杂书的精神得到了延续。
此外,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东北杂书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为这些传统文学形式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许多经典的东北故事被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形式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样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东北杂书,也为它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然而,东北杂书在当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和发展东北杂书,成为了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化机构和学者已经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推动东北杂书的现代化转型和国际化传播。
总结:
东北杂书作为一种地方性文学形式,不仅仅是东北地区文化的缩影,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通过对其历史背景、语言风格、文化价值以及当代影响力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类作品的独特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民俗传承、地方认同,还是在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传播中,东北杂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未来,随着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不断推进,东北杂书将继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