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闽江金山志》十二卷 林其蓉 编纂 福建省PDF电子版山水志下载 
书名:闽江金山志
地区:福建省山水志
卷数:十二卷
作者:林其蓉编纂
版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格式:彩色高清PDF电子影印版
大小:26.73 MB
页码:127双页
据《闽江金山志》记载,“金锁礁,在金山旁有巨石,长丈许,状如金锁,故江亦以此名。然石沉江底,必天旱水浅乃得见。白鼋洞,在金山下,相传旧有白鼋居其中,每出辄风浪大作,或云,后有异僧坠钹镇之,遂不复出。雷斧岩,在金山右有石崪峍壁立,传为雷斧所劈,尚有裂痕,岩腹有昔人题刻,字半漫灭莫辨。钓鲈矶,在金山前,甃石魏然,下临回洑,榕影倒映,游鱼聚焉,居人每于此处纶辄得鲈鳜之属。澣衣碪,在金山后泊舟处,有石如碪,临流荡漾,上已游人,到寺辄于石上澣衣濯足,以祓不祥。踏虹矼,在金山左,有磐石数堆,水落则见,明时石桥即架其上,后桥毁而石仍在,故以跨虹名焉。醉鱼石,在金山前里许江旁,有石状如鱼,俗称石鱼,常为泥沙所掩,现则占洪中科第之兆。落钟湾,在金山前数十武(注:原文如此,‘武’不知是否为‘丈’之误),昔时洪水钟楼圮,有大钟为水所荡,至于其处,埋入土中,渔者入水尚扪得其钮。龙头峡,在金山后岸麓,有石露水上,昂然厥状,颇类龙首,昔人竞渡,舟泊其处,常登其上,谓之登龙云。芦花汀,在金山后二里许,渔者云,每甲岁江中常浮小汀,如半月多生。八卦堦,在金山麓,相传古时八面甃石为堦,以象八卦,年久崩坏,后人修筑,取于省费,今袛存前后二堦而已。放生崖,在金山雷斧岩旁,石上镌祝延放生四字,大径尺,曹能始先生有金山塔放生湖纪事诗,即其处也。天枰榕,在金山水际,其树两章古干轮囷荫及数亩,明曹学佺搆天枰楼其上,仿古巢居意也,今树萎莫详所在”。
从该志的记载中,我们知道有的古迹在修志当年就已经消失,如今不知还有多少古迹保存下来。有关部门或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据此线索前往探究,期待早日发现它们,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开发保护。
县志的编纂需要注重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编者需要深入研究各种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等,确保编纂的内容准确可靠。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闽江金山志》是民国时期福建省地方志中的一部重要文献,由林其蓉编纂,分为十二卷,详细记录了福建省福州市闽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及地理特色。作为一部山水志,它不仅是研究福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当时地方志编纂的代表性作品。本文将围绕《闽江金山志》的编纂背景、内容结构、历史价值及其现代应用等四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旨在全面理解这一地方志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最后,结合其内容,本文将总结其在当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闽江金山志》编纂背景
《闽江金山志》的编纂背景深刻反映了民国时期福建地方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在民国初年,地方志编纂工作得到了许多地方政府的重视,福建省也不例外。林其蓉作为该志的主要编纂者,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还受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福建省历来是文化和历史名城,闽江金山地区更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闽江金山志》成为了福建地方志的重要一部分。
林其蓉编纂《闽江金山志》时,面临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地方文献的整理任务。为了确保志书的内容全面且精确,林其蓉广泛查阅了历代关于闽江流域的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力求在保证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呈现出丰富的地方特色。这项庞大的编纂工作,得到了福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也为志书的成功出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民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剧变的时期,地方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与传承意识。《闽江金山志》不仅仅是地理志,它更多的是文化认同的象征,代表了福建人民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自觉与坚持。因此,这本地方志也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
2、《闽江金山志》的内容结构
《闽江金山志》共分为十二卷,内容涵盖了福建省闽江流域的自然景观、历史沿革、地理特征、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内容结构上来看,这部志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每一卷都在不同的层面深入探讨闽江金山的特色。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闽江流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观的分布与特点。林其蓉通过对地形地貌的描述,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生动的自然环境图景。通过对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分析,志书展示了闽江流域在自然资源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部分则深入探讨了历史与文化,详细记录了自古至今闽江流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尤其在古代历史上,闽江流域作为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所蕴含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成为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无论是闽江沿线的古建筑,还是传承千年的民俗,均在《闽江金山志》中得到了详细记载。
3、《闽江金山志》的历史价值与学术意义
《闽江金山志》不仅仅是一部地方性志书,它的历史价值与学术意义不可小觑。首先,这本志书为研究福建省乃至整个东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由于许多内容是地方志首次公开披露,对于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信息。
其次,《闽江金山志》在民国时期的编纂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还为当时的地方政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参考。林其蓉等人在编纂过程中,注重地方性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融合,这一创新的思维方式,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推动地方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作用,也为今后的地方志编纂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再者,《闽江金山志》的编纂模式对后来的志书编纂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局限于单纯的地理或历史记载,而是通过多维度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地方文化框架,成为了地方志学研究的重要标杆。
4、《闽江金山志》在现代的应用与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闽江金山志》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反而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历史爱好者通过电子版的《闽江金山志》进行研究和传播。这种电子化版本的普及,使得这部原本仅限于纸质出版的志书,能够更广泛地进入公众视野。
电子版《闽江金山志》尤其在学术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通过将其内容转化为PDF格式,学者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查阅和引用相关资料。这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历史重建以及文化传承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数字版的普及也使得普通民众能够轻松接触到这本地方志,从而提升了公众对福建历史与文化的认知。
此外,现代社会对地方文化的复兴有着日益强烈的需求,而《闽江金山志》正是这种需求的重要回应。通过对地方特色的深入挖掘,这本志书在现代福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座文化宝库,成为福建省人民了解和认同自身文化的桥梁。
总结:
通过对《闽江金山志》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地方志在历史、文化、学术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从编纂背景到内容结构,再到其在现代的应用与影响,都是我们理解地方文化和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闽江金山志》不仅是福建地方志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地方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典范。
《闽江金山志》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地位,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信息化时代,电子版的普及使得这部志书得以广泛传播,助力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福建独特的地方文化。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