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乐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
内容简介: 一、《乐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是《乐至县地方志》的专志。 二、编纂宗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家劳动保障政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真实性原则,实事求是,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为资政、教育、历史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编纂人员:龚国
编纂单位:《乐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86-2005
目录
封面
乐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
图片
《乐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编审机构和人员名单
审定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机构沿革
第二章 劳动力资源配置、开发与管理
第三章 劳动就业
第四章 社会保险
第五章 劳动工资
第六章 职工退休退职与职工福利
第七章 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第八章 人物
第九章 文存
编后记
版权页
· 乐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乐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乐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2010年版》是一部系统总结乐至县近二十年劳动与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重要志书。它以翔实的数据和真实的案例,全面反映了县域经济转型、社会变迁以及制度完善的宏大进程。本书不仅记录了劳动就业格局的演进、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健全,还展现了劳动权益保障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生动实践。通过对制度建设、服务创新、政策落实及社会影响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乐至县如何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下,结合地方特色,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这本志书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为当代社会发展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和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将从制度演进历程、就业与劳动格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社会影响与经验启示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并在结尾做出总结归纳,以期还原该志书的价值与意义。
1、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
乐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起点,深深烙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国家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1986年至2005年间,国家陆续出台劳动法、社会保险条例等制度性文件,县域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必须在上级统一部署下逐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制度架构。这一历史脉络决定了乐至县的劳动保障工作具有阶段性特征,即由无到有、由局部试点到全面覆盖。
在1986至1995年之间,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劳动就业的初步规范化。当时以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就业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劳资纠纷与用工不稳定的问题,县政府根据上级要求,逐步探索劳动合同制,强化劳动监察,为后续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1996年至2005年间,制度的重心逐渐向社会保障拓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相继在县域落地实施,尽管起初覆盖面有限,但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保障”的雏形。这一阶段的演进,标志着乐至县从单一的就业管理,过渡到综合性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就业与劳动格局演变
劳动就业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志书》详细记录了1986至2005年间乐至县就业格局的变迁,展现了从计划分配到市场导向的深刻转型。八十年代后期,城乡劳动力仍以农业为主,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依赖传统农业生产维持生活,县域就业形势相对单一。
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尤其是九十年代的经济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劳动力结构逐步呈现多元化特征。志书记载,县政府通过组织职业培训、开展劳务输出等措施,不仅解决了部分就业压力,也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这一举措有效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及外部地区的转移。
到2005年前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服务业与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劳动市场逐步规范化,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逐渐普及,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有序的就业环境和制度保障。
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志书》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乐至县在1986至2005年间,逐步探索出城乡结合、分层推进的社会保障模式。养老保险制度率先推开,最初仅覆盖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随后逐步向企业职工扩展,至2005年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县域养老保险框架。
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是县域民生保障的一大亮点。1990年代中期起,乐至县逐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在2000年以后响应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探索在农村地区推行合作医疗,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健康保障。这一制度的实施,极大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社会难题。
与此同时,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逐步引入,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尽管在覆盖率和资金筹措方面仍有不足,但多层次、多领域的保障网络初步建立,为全县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社会影响与经验启示
《志书》不仅是一部记录,更是一份见证。它反映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县域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就业问题的逐步缓解,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化解,劳动者的权利逐渐受到重视,社会整体稳定性明显增强。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特别是在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推行,使弱势群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制度庇护。这种制度性的安全网,不仅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也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经验启示角度看,乐至县的实践说明,地方在执行国家政策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特点,采取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的策略。这一宝贵经验,对于后来其他地区的社会保障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总结:
综观《乐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2010年版》,可以看到这是一部承载时代印记的重要志书。它不仅完整展现了乐至县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演进历程,也为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和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缩影。从制度建设到社会实践,从就业形势到保障体系,该志书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社会发展画卷。
这本志书的价值在于其真实、系统和地方性。它不仅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普通民众了解社会发展变迁的一扇窗口。通过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制度建设的艰辛与成效,更清晰地把握社会保障对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