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政协志_1996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政协志
内容简介: 本志以力图全面、准确、简明地记述兰坪县政协工作的历程,以达“资治、教化、存史”之目的。
编纂人员:段炳璋
编纂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委员会
内容时限:1984-1995
出版时间:1996年
·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政协志_1996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政协志_1996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篇文章围绕《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政协志(1996 版)》展开,首先对该志书的基本情况、编纂目的与意义、结构体例、内容特色与史料价值、局限与未竟之处四个方面逐一剖析论述。在第一部分,我们介绍该政协志的编纂背景、成书缘由、历史时限以及其在地方志体系中的定位;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其编纂目的、立志宗旨与政治使命;第三部分则从体例结构、条目安排、图表运用、人物传记等角度,分析其编写特色;第四部分评估此志在学术、地方治理、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与存在的缺陷或空白。文章最后在总结中梳理全文所得观点,强调《政协志》作为一种红色档案与地方政治文化记录载体的独特地位,同时也指出它在现代视角下的再利用潜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该政协志的历史文化意义、学术价值以及未来研究与利用的方向。
一、志书概况与编纂背景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政协志(1996 版)》是兰坪县政协针对 1984 至 1995 年间政协工作与发展所编撰的一部地方政协专志。根据资料,该政协志明确以记录县级政协工作历程为主旨,并力图“资治、教化、存史”为编书目的。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
该志编纂单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委员会,主编者为段炳璋。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 成书年份是 1996 年,其记载时限始于改革开放后、截至 1995 年底。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 其所处的地方志体系中,属于政协专门志之一,与地方县志、经济志、文化志等并列。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0
在云南省地方志总体编纂体系中,政协志通常由省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统一统筹,政协省、州、县各级委员会参与协作编写。citeturn0search3 而兰坪政协志即是云南省“政协志 /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体系中的地方节点之一。citeturn0search3 此外,从地方志学角度看,政协志属于“政党政务类”志书,是对地方政治协商制度、民主监督实践的专题记载。其在地方志谱系中兼具政治史、制度史与地方文化史的价值。
编纂这部政协志的背景,与 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初全国政协制度完善、政协活动制度化的趋势密切相关。那一时代,地方政协被要求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承担更实际的作用,其活动轨迹与绩效逐渐成为地方治理系统的一环。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县区纷纷组织政协志编撰,以回应编志传统对“存史资政教化”功能的要求。
从兰坪县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当时正处于民族区域自治体制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速的阶段。编纂一部系统而翔实的政协志,既有规范地方政治文件的需求,也有树立地方政治文化记忆、记录民主协商轨迹的使命。在这样双重推动下,兰坪政协志应运而生。
二、编纂目的与立志宗旨
首先,该政协志以“资治、教化、存史”为核心宗旨。“资治”意在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与制度反思;“教化”旨在通过记载各类经验教训、先进典型,对后人和地方干部具有启示与警醒作用;“存史”则强调要把政协的历史轨迹、制度演变、人物风貌系统地保留下来,避免遗失。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
其次,在政治定位上,编纂者明确将该志置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与政协制度范畴内。该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并强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框架下记录政协发展。citeturn0search3 这种立场保证了其记述的政治合法性与一致性,也使其更贴近当时的政治语境。
第三,该志服务地方治理与学术研究两重目标。在地方层面,它为县级党政决策提供历史参照、制度借鉴与经验总结;在学术层面,它为研究地方政治制度、民主协商机制、地方政协发展的历史规律提供一手资料支撑。正因如此,该志不仅仅是一本“档案书”,更具政治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复合定位。
此外,《兰坪政协志》的编纂也体现出新时代地方志编纂原则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详近略远、重在近代、突出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0turn0search1 在编撰过程中,力求对过去经验的反思与制度演变的潮流有所揭示,同时避免过度考古、追述远古,以免偏离政协职能定位。
三、体例结构与写作特色
从体例看,本志采用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正文、人物传记、图表、附录等若干部分的组合方式,这是地方政协志中比较常见的结构安排。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0 在正文中又分若干篇章,以职能、制度、活动、成果等为条目分类,使各类记载有条不紊、便于查阅。
条目体式是该志写作特色之一。许多篇章按条目式展开,每个条目自成小节,独立介绍某一制度、事件或活动。这种做法利于条理清晰、主题突出,也方便读者按需检索特定事项。
图表、统计数据与年表在该志中被较为频繁地使用,以辅助文字叙述,增加资料性与直观性。通过表格、一览表、图示等形式,能在有限篇幅内浓缩信息,便于读者对趋势、比重、结构等有直观感受。
人物传记或传略篇章旨在通过对关键人物的生平、贡献、品德等做专题刻画,突出政协工作者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角色。这些人物记述不仅彰显政治功绩,也承载一定的价值判断与典型功能。
此外,在写作风格上,本志倾向于叙述性、事实性而少议论性,这也是地方志编写的一个传统原则——“叙而不议”。即使在涉及经验教训与制度评价的部分,也多以事实为主线、以材料展示为主,而不作过多个人评论或理论推演。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志在民族特色方面也有所着力。作为白族与普米族自治县,其政协事务自然与民族自治、民族事务有交集。本志在若干条目中会提到民族事务、民族发展政策、民族代表的参与等内容,体现出地方民族治理与政协运行的交融特色。
四、价值评估与局限思考
从价值视角来看,该志首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作为地方政协制度运行的第一手记录,它为后人了解兰坪县政治协商制度的演变、参与主体、运行机制提供珍贵资料。尤其对于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变革、地方民主化路径具有独特意义。
其次,在地方治理与制度借鉴层面,这部政协志能够为地方党委、政府、政协自身在制度设计、协商机制完善、监督方式创新等方面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它不仅记述成功做法,也记录问题亟待解决的矛盾与挑战,对后续工作具有参照意义。
第三,在文化记忆、政治文化构建方面,该志作为一个地方政治机构的“记忆载体”,有助于凝聚地方政治身份、强化政治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地方政治文化氛围。对于地方牡丹式记忆、地方政治话语、政治忠诚机制等都具有潜在影响力。
然而,它也有自己的局限。其记载时限止于 1995 年,因此对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后的政协工作变迁无能为力;更后续的制度创新、重大事件、体制调整无从收录。
此外,其叙述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与政治导向性。在意识形态强势时期,记录者往往倾向于强调制度优势与成果,而对制度失灵、利益冲突、协商纠纷等负面内容可能回避或淡化。这种偏向在地方政治志中较为普遍。
再者,本志在数据统计、跨年度比对与深入剖析方面可能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对于一些制度变革的内部动力、利益博弈、基层实现机制等方面,还可进一步挖掘与研究。此外,在民族事务、代表权利参与、协商公平性等领域,尚有未尽之处。
总结:
通过对《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政协志(1996 版)》的四个方面系统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部地方政协专志在编纂背景、立志宗旨、结构体例、写作特色,以及在学术价值、治理价值、文化意义与局限之处的全面面貌。它不仅是兰坪县政协建设的历史见证,也是地方政治文化的重要文本。
在未来的研究与利用中,我们可以把它与后续政协志、县志、地方治理案例结合起来,比对制度演变,揭示民主协商机制在民族地区治理中的作用路径。同时,也应警惕其时代倾向与叙述缺口,通过补编、注释、对照研究等方式加以深化。本文由 nayona.cn 整理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