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畜牧志 1919-1994_1995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兰坪畜牧志 1919-1994
内容简介: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准绳,实事求是地记述本县畜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编纂人员:刘汉龙
编纂单位: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畜牧局
内容时限:1919-1994
出版时间:1995年
· 兰坪畜牧志 1919-1994_1995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兰坪畜牧志 1919-1994_1995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兰坪畜牧志 1919-1994_1995版_》是一部系统记载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畜牧业发展历程的专业志书,它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全面梳理了该地区自民国以来七十余年的畜牧业变迁与社会背景。这部志书不仅展现了兰坪在自然条件、畜种结构、生产技术、市场体系等方面的演进轨迹,更折射出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与精神力量。本文将从“自然地理与畜牧资源基础”“社会变革与养殖体制演进”“科技推广与畜牧业现代化”“民族文化与畜牧经济融合”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通过史料分析与逻辑梳理,揭示兰坪畜牧业的成长逻辑与区域特色,最终总结其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为理解中国边疆农业社会的演变提供参考与借鉴。
1、自然地理与畜牧资源基础
兰坪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之间,海拔差异巨大,气候多样,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与优越的放牧条件。《兰坪畜牧志》在开篇部分对该地区的地理概貌进行了详尽描述,指出其“山高谷深,草甸遍布,四季分明”,是天然的畜牧业发展基地。这一自然禀赋为牛、羊、马、猪等主要畜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为后续畜牧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气候差异显著,兰坪形成了立体化的养殖格局。志书中详细记载了不同海拔区域的牧草类型及适养品种:高山草甸地带适合放养牦牛和绵羊,中山丘陵地带发展肉牛与山地猪,而河谷地带则盛产家禽与奶牛。这样的生态分布不仅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生产方式的约束与引导,也显示出兰坪人民长期以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此外,《兰坪畜牧志》对传统牧场制度及水源分布也做了科学的归纳。志书特别强调水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轮牧制度的重要性,这些制度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畜牧业发展中发挥了稳定生态与提升产能的双重作用,成为当地畜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变革与养殖体制演进
从1919年起,兰坪的畜牧业便与社会政治变迁紧密相连。志书中将民国时期视为畜牧经济的基础积累阶段,彼时养殖仍以家庭自给为主,生产工具简陋,但畜产品已成为地方贸易的重要部分。民间集市和赶马贸易在这一时期迅速兴起,为后来的市场化奠定了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推动了畜牧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兰坪畜牧志》详细记录了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养殖体制演进过程。集体化提高了畜牧资源的集中利用效率,但也带来了部分管理与激励问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自然灾害和经济波动,对畜群数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后,兰坪畜牧业迎来了体制创新的黄金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重新激发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志书记载了个体养殖、专业合作社、乡镇畜牧场等多元主体的形成过程。畜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通过交通改善进入丽江、大理等区域市场,实现了畜牧经济的结构性跃升。
3、科技推广与畜牧业现代化
《兰坪畜牧志》将科技进步视为推动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兰坪逐步建立了县、乡两级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推广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和人工配种技术,使传统经验型养殖向科学化、规模化转变。志书记录的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培训,为畜牧生产的稳定与效率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品种改良方面,志书详细介绍了引进优良牛、猪、羊品种的历史进程。例如,引入西门塔尔牛与长白猪品系,促进了杂交繁育与肉质提升;同时,当地优良品种如“兰坪黑猪”“普米山羊”也通过选育保持了地方特色。这种“外来改良与本地保种并重”的思路,体现了区域畜牧现代化的科学理念。
90年代,随着政策扶持和科研合作的加深,兰坪建立了多个试验牧场与示范基地。《兰坪畜牧志》强调了科技推广的群众基础建设,指出“科技下乡”“农牧结合”“绿色养殖”等理念已深入人心。科技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塑造了新一代农牧民的思维方式与发展观念。
4、民族文化与畜牧经济融合
兰坪是白族、普米族、傈僳族等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与畜牧生产紧密相融。《兰坪畜牧志》不仅记录了牲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揭示了其在宗教祭祀、节庆仪式与民俗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牧畜被视为财富与祥瑞的象征,是族群认同的重要载体。
例如,普米族传统的“祭牛节”和傈僳族的“刀杆节”中均有畜牧崇拜的痕迹,体现了畜牧与信仰的共生关系。志书通过大量口述资料与民俗记载,保留了民族生活与畜牧经济的互动史,这不仅是经济史的记录,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
进入现代化时期,民族文化被重新赋能于畜牧产业的发展。志书提到,民族节庆逐渐与畜产品展销、文化旅游结合,形成“文化+畜牧+经济”的新业态。兰坪通过打造品牌化、特色化的畜产品,不仅巩固了地方经济,也向外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总结:
《兰坪畜牧志 1919-1994_1995版_》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编撰体系,呈现了兰坪七十余年畜牧业发展的历史全貌。它既是一部经济发展志,也是一部社会变革史。从自然资源到社会制度,从科技进步到文化传承,志书揭示了畜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与持续影响力。
本文通过对志书的系统分析,展现了兰坪畜牧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演化路径。兰坪的经验说明,区域资源禀赋、民族文化传承与政策创新相结合,能够形成独特的产业竞争力。这不仅是地方志书的历史价值所在,更为当代生态畜牧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