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广播电视志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济宁市广播电视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济宁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广播收音网、有线广播、无线广播、广播电视服务、事业管理等。
编纂人员:焦承信 , 聂志泉 , 毛新宽 , 韩德显 , 徐祥封 , 李德辉 , 杜体海 , 郑培伦
编纂单位:济宁市广播电视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50-1990
出版时间:1992年
出版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目录
封面
济宁市广播电视志
版权页
济宁市广播电视志编纂委员会
济宁市广播电视志编辑人员
济宁市广播电视志终审人员
济宁市广播电视志资料撰稿人员
序
凡例
图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社会环境
第二章 广播收音网
第三章 有线广播
第四章 无线广播
第五章 电视
第六章 广播电视服务
第七章 事业管理
第八章 职工
附录
编后记
· 济宁市广播电视志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济宁市广播电视志 199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济宁市广播电视志(1992年版)》是一部系统记载济宁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文献。它以详实的史料、严谨的体例、独特的地方视角,全面展示了济宁市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全书不仅记述了济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创办背景、机构演变、节目建设和技术革新,还反映了济宁在改革开放初期文化传播体系中的时代风貌。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广播事业的发展演变、电视事业的崛起与创新、以及文化影响与社会价值四个方面,对《济宁市广播电视志(1992年版)》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其在地方文化史料与社会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当代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
1、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
《济宁市广播电视志(1992年版)》的编纂工作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是中国地方志编纂复兴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地政府开始重视文化与传媒的历史积累,济宁市广播电视志的编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承载着对济宁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的梳理与总结,也体现了地方文化工作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
在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广泛搜集历史资料,查阅档案文献,走访老一辈广播电视工作者,确保史实准确、资料详尽。全志遵循“以史为据、以事系人”的原则,将宏观政策与微观事例相结合,既记录了行业发展的客观历程,也反映了社会变迁的时代印记。这种编纂理念为地方志书树立了典范。
从文化价值上看,《济宁市广播电视志》不仅是一部传媒发展史,更是一部社会史。它真实记录了济宁市民信息生活方式的演变,见证了广播电视从宣传工具向文化载体的转变。其出版,填补了济宁地方传媒史料的空白,也为研究中国广播电视的地方性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2、广播事业的发展演变
济宁市广播事业起步较早。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济宁地区便建立了简易广播站,承担党政宣传和群众教育任务。1950年代至1960年代,广播事业逐步扩展,形成了以县级广播站为支点、地区广播为中心的传播体系。随着播音技术的不断改进,广播节目从单一政治宣传逐渐扩展到文艺、科教、新闻等多元内容。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为济宁广播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广播内容更贴近群众生活,播音风格更加亲民,新闻栏目和专题节目迅速兴起。1980年代中期,济宁市广播电台正式实现立体声广播,技术设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济宁市广播电视志》对这一时期的设备更新、人员培训、节目创新进行了系统梳理,展示了济宁广播人的奋斗与智慧。
此外,该志还详细记载了济宁广播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如防汛抗灾报道、政策宣传、文化下乡等。这些记录不仅反映了广播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也体现了广播作为大众传媒在社会心理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广播事业的发展,为电视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3、电视事业的崛起与创新
济宁市电视事业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济宁市开始试播电视信号,八十年代初电视台正式成立。《济宁市广播电视志》详细记载了从设备购置、信号建设到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展示了地方电视事业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这一时期的济宁电视人凭借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技术革新是电视事业发展的核心。1980年代,济宁市引进先进的摄像与编辑设备,逐步实现节目本地制作。新闻节目、综艺节目、专题纪录片相继问世,地方特色逐渐显现。《志书》中特别提及了《济宁新闻联播》《今日济宁》等栏目,这些节目成为当时市民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标志着济宁电视传播能力的成熟。
进入九十年代初,电视台开始向多频道、多样化方向发展,广告经营、文化节目制作等市场机制初步形成。《济宁市广播电视志》不仅记录了机构结构的调整,还分析了电视在社会舆论与文化消费中的影响力。它让读者看到地方电视如何从单纯的宣传工具转向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新型传播平台。
4、文化影响与社会价值
《济宁市广播电视志(1992年版)》所呈现的,不仅是传媒事业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济宁社会文化变迁史。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了市民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通过节目传播,济宁的地方文化得到广泛推广,传统戏曲、民俗艺术被重新挖掘与展示。
同时,广播电视也是济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电视新闻的即时性和广播节目的群众性,使政府信息公开化、政策传达高效化成为可能。《志书》通过对典型节目的记述,展现了传媒在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从社会价值角度看,《济宁市广播电视志》是地方文化记忆的载体。它凝聚了几代广播电视人的心血,也见证了济宁市民从“听广播”到“看电视”的生活变迁。它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史料支撑,更在社会教育、文化传承、政策制定等领域具有长远影响。
总结:
《济宁市广播电视志(1992年版)》以其严谨的编纂体系、丰富的史料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研究济宁市传媒事业的重要典籍。它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地方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脉络,更让人看到文化传播在社会进步中的推动作用。从广播的萌芽到电视的繁荣,从政策导向到市场探索,这部志书真实记录了济宁传媒人不断创新的脚步。
今天回望这部志书,其价值早已超越了地方史料本身。它为当代传媒改革提供了镜鉴,为文化自信的建设提供了支撑,也为地方志学的发展树立了范例。《济宁市广播电视志(1992年版)》不仅是济宁的骄傲,更是中国地方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