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类书籍
华幼武
元代历史人物
[元](公元一三o七年至一三七五年)字彦清,号栖碧,无锡人。生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八年,年六十九岁。
平生笃于孝友。少有盛名。公卿有援之仕者,力辞不就。构春草堂以奉母。幼武工诗,着有黄杨集三卷,补遗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宗伯集 81卷 冯琦 ,明万历35年
- 吕纯阳文集 10卷 吕嵒(唐)吕兆祥(明)明崇祯9年
- 卢隐集 6卷 郎潜集6卷 高出 明万历45年
- 重编东坡先生外集 86卷 东坡先生年谱1卷 苏轼(宋)毛九苞(明)刊本 ,明万历36年
- 钦定全唐文 1000卷 目3卷 杜堮,清嘉庆19年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栖碧先生黄杨集》三卷,补遗一卷,附一卷,是元末明初学者华幼武的诗文总集,由其后人华益祹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编刻成书。这部作品不仅汇集了华幼武一生的诗文精华,也保存了元明之际文人思想的转折与士风的流变。全书文字典雅,意境清远,兼具诗性与史识之美。作为家族整理出版的文集,它同时承载了传承与纪念的双重意义。《栖碧先生黄杨集》不仅是文学史的珍贵文献,更是研究元明之交文人心态、地方文化延续、文集编纂传统的重要资料。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一是探讨华幼武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二是解析《黄杨集》的内容结构与思想内涵;三是研究明隆庆年间华益祹整理刊刻的文化背景;四是考察此集在后世文学与史学中的影响与价值。通过这些探讨,本文试图揭示《栖碧先生黄杨集》在中国古代文献史上的独特意义。
1、华幼武其人及时代背景
华幼武,字栖碧,元末明初人,是一位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士子。他生于元代文风渐趋衰微之时,又经历明初社会重建的动荡时期。这样的时代背景,使他既受元代文人自由风气的影响,又逐渐转向明代儒学重振的文化取向,其思想与作品体现出古文传统与人文精神的复归。
作为元代末期的文士,华幼武受业于地方书院,笃好经史,尤擅诗文。他的学问根基扎实,文辞清正,不尚浮靡。其人品高洁,退处林泉,因隐居黄杨山而号“栖碧先生”,由此得名《黄杨集》。其一生虽无显赫仕途,但在地方士林中享有崇高声誉,堪称明初文脉复兴的先声。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多有沉浮之感。华幼武秉持“文以载道”的信念,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乱世之忧、对人伦之思及对道义之守。他的创作,虽不以宏篇巨制取胜,却以深沉的理思与清逸的文气,成为元明交替时期文风转折的代表人物之一。
2、《黄杨集》的文体结构与思想旨趣
《栖碧先生黄杨集》原编三卷,后人增补补遗一卷,另附一卷,体例完整,编排有序。全书以诗为主,兼有赋、记、书、序、议、铭等文体,呈现出作者多方面的文学修养。其诗作多寄情山水、咏怀人生,文章则注重理性阐发与道德思考,反映出作者深受宋代理学影响。
思想上,《黄杨集》贯穿着一种“清心寡欲、以文修身”的理念。华幼武在诗文中多次论及“道在胸中”,强调文辞应为道德与人格的载体。他的文风清峻而不乏温度,体现出一种“静中见真”的审美追求。与元代文人尚奇好异的倾向相比,华幼武的作品更显得内敛、纯正,代表了文风回归儒雅的趋势。
从内容层面看,《黄杨集》中不仅有山水之作、交游之文,还有论学、劝学、纪行、祭文等多种体裁,反映出他广泛的社会关怀与深刻的人文精神。其文字中往往寓理于景,托志于物,既有诗意的流动,也有思想的沉潜,展示出文人自省与社会担当并存的特质。
3、华益祹编刻及明隆庆文化背景
明隆庆二年(1568年),距离华幼武逝世已逾百年。其后人华益祹不忍先人文稿散佚,于是精心搜集残篇遗稿,编辑成《栖碧先生黄杨集》三卷,并增补遗佚篇章一卷,另附录家族记文一卷,以成完帙。这一举动,不仅出于家族的敬祖之情,也反映了明代中叶文献整理之风的盛行。
隆庆年间,明廷政治相对宽松,学术风气开放,各地文士纷纷整理前代遗文,以保存乡贤遗德。华益祹的编辑工作,恰是这种文化自觉的体现。他在序文中指出,祖先之文“有可以为训者”,应当刊刻以传,使后学有所遵循。这种编纂行为既是私家文献的修复,也是地域文化的延续。
从印刷与传播角度看,《黄杨集》的刊刻采用了明代中期典型的木刻活字方式,字体工整,版式清晰。其版刻风格简洁,不事华饰,更显古朴之气。正因如此,《黄杨集》在当时广为流传,成为研究地方文脉与家族文化的重要范例。
4、《黄杨集》的文学地位与后世影响
《栖碧先生黄杨集》在文学史上虽不属名家巨制,但其地位不可忽视。它作为元明之际文风转变的见证者,既保留了元人之清逸,又启发了明代士林的文道融合。许多明清学者在研究文风演变时,常以华幼武为例,称其“文如其人,清简高远”。
在地域文化层面,《黄杨集》代表了江南地方文士精神的传承。其内容不仅描绘自然山川,更体现了乡邦意识与士人情怀的结合。这种“以文立德,以德传家”的精神,影响了后世华氏族人,使得黄杨文脉绵延数百年不绝。
从学术价值而言,《黄杨集》为研究元明易代时期的思想变迁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其诗文中透露出的儒释道融合思想、人文关怀及对政治现实的微妙态度,均可视作那个时代士人心理的缩影。学者们从中可窥见文人与时代互动的复杂性,以及文集作为历史记忆载体的独特意义。
总结:
总体而言,《栖碧先生黄杨集》不仅是一部个人文集,更是一部时代文化的写照。它以朴实的文辞、深厚的思想与高洁的品格,展示了元明之际士人的精神风貌。无论从文学史、文献学还是文化史的角度看,此集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与传承价值。
华幼武以诗文立身,华益祹以刊刻传名,两者的努力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黄杨集》的存在,使我们得以重新体悟中国古代文人那种以笔寄志、以文存道的文化信仰,也让后世读者在文字之间,感受到“栖碧”之心的宁静与光亮。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