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市交通史 199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书名】:《南通市交通史》
【作者】:梁炳泉主编
【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时间】:1999
【页数】:428
绪论
第一章 西汉至明清时期(公元前206~公元1839年)
第一节 古代交通起源
一、南通成陆及交通溯源
二、城池构筑和交通运输集散中心的形成
第二节 人工河道开发
一、运盐河的开凿和浚治
二、串场河的形成
三、濠河、市河的开凿
第三节 南通早期水运
一、盐运的兴衰
二、古代的海运
三、从独木舟到航海沙船
四、古代的天然港口
第四节 古代道路与桥梁
一、海堤道路的形成
二、驿道驿铺的设置
三、早期桥梁的构筑
第二章 清末时期(1840~1911年)
第一节 长江航标设置和海关的设立
一、长江通州辖区航标的设置
二、江海关南通分关的设立
第二节 航道的勘查和船闸的修建
一、主要航道的勘查
二、泽生水利公司的设立
三、船闸的修建
第三节 近代民族航运业的兴起
一、大达内河小轮公司的诞生
二、上海大达轮步公司的创立
三、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的筹建
四、大中通运公行的创办
五、达通航业转运公司的建立
第四节 天生港商贸口岸的形成
第五节 民间木帆船的修造
一、公路建设的起因和人才的培养
第六节 初期公路的修筑
二、通州测绘局的创建
三、第一条公路的诞生
第七节 陆运工具的改进
一、人力车
二、畜力车
三、轿子
一、航政管理机构的演变
第三章 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前夕(1912~1937年)
第一节 航政管理及海难事故
二、几起较大的海难事故
第二节 航运业的发展
一、以港口为依托推进水运的发展
二、内河轮运航线的延伸
三、创办国际航运始末
一、沟通“一城三镇”公路的修筑
第三节 公路的兴筑
二、公路和全面规划与修筑
三、垦区道路的建设
四、公路技术标准的制定
五、筑路经费的筹集
第四节 交通警察养成所的创办
第五节 汽车运输的开拓
一、汽车的输入
二、汽车运输业的发展
三、汽车运输的竞争
第六节 专线铁路的修筑
第四章 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1937~1949年)
第一节 日伪时期的交通状态
一、日军侵占后航运业的衰落
二、沿海根据地的交通运输
三、海防团护卫海上交通
一、国民政府接管交通运输
第二节 日军投降后航运业的复苏
二、航运业组织的恢复
三、解放区航运业的兴盛
四、国统区实行交通封锁
第三节 解放战争中的“支前”运输
第四节 战后公路状况
一、公路的毁坏
二、公路的修建
第五节 公路运输业的衰落
一、日伪时期的江北公司
二、国民政府接管江北公司
三、公路运输业的复苏
第五章 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
第一节 交通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调整
一、航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二、公路管理机构的设置
三、交通管理机构的调整
第二节 内河航运业的经营与管理
一、苏北内河轮船运输公司南通分公司的建立
二、国营航运企业主导地位的确立
三、内河客运航线的恢复和发展
四、木帆船的组织和管理
五、政府贷款扶持民船维修
六、达通航业公司拆帐制的推行
二、救灾粮和治淮砂石的运输
一、运送志愿军
第三节 扶援抗美援朝和救灾、治淮运输
第四节 民船民主改革
第五节 港口、航道的管理
一、搬运业实行水陆分管
二、城北内河轮船码头的建成
三、航道普查与养护
第六节 交通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私营轮船、汽车运输业的改造
二、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的建立
三、木帆船合作化的逐步完善
第七节 公路的修复
一、建国初公路状况
二、公路的养护管理
第八节 公路运输的恢复
一、长途客运的恢复
二、城市公共交通的恢复
三、汽车货运的恢复
第九节 废除封建把持制度和整顿搬运业
第十节 集中统一的水陆联运
第十一节 文化教育的创办
第六章 “大跃进”及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
第一节 航道整治与船闸修建
一、并港建闸和航道整治
二、里下河并圩建闸
三、主要干线航道船闸的修建与改造
一、沿江港口管辖的演变
第二节 港口生产和管理
二、港口吞吐量的快速增长
三、南通港的兴建
四、海轮进江开端
五、内河港口管理机构的建立
第三节 航运业的管理与生产
一、航运管理体制的频繁更迭
二、木帆船的组织及运营形式
三、民间运输业的调整
四、国营带集体“一条鞭”管理
五、内河货运量的急剧上升
第四节 人民公社办运输
第五节 “一条龙”运输大协作
第六节 南通河运学校的创建
第七节 公路新建与改造
一、全党全民办公路
二、以人民路为主干道的市区道路建设
三、公路的养护管理
一、机构变更与运营线路划分
第八节 公路运输
二、统一管理社会车辆
三、客运站点、班次的调整
四、客运“一条龙”服务
五、客货运输面向农村
六、市区公共交通的发展
七、“12·8”汽车失火事故
第九节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一、汽车的技术改造
二、煤、沼气代用汽车燃料的研试
三、养路工具的革新
四、搬运工具的改造
第十节 兴东机场的建造
第一节 交通运输在艰难中发展
一、“文革”初期交通运输业的破坏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二、港航企业两次整顿的效果
三、客运量的持续增长
四、海轮进江运输的发展
五、“成组”和集装箱新型运输方式的出现
第二节 港口码头的兴建
一、沿江港区码头的建造
二、内河港口的建设
三、港口设施的增加
第三节 航道整治与船闸修建
一、主要航道的整治
二、任港船闸的兴建
三、吕四船闸扩建和光电程序控制的应用
四、青龙港船闸的重建
第四节 船舶修造业的发展
第五节 公路管理和修建
一、公路管理体制的变化
二、公路线型的改善和路面改造
三、双典拱桥的建造与病害整治
第六节 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一、公路客运量的大幅度上升
二、公路货运量的逐步增长
三、农村公共交通的试办
四、专程旅客的运送
五、零担货物运输的开端
二、汽车修造厂成立与面包车的批量生产
一、“南通”牌货车的诞生
第七节 汽车制造业的起步
三、吉普车的试制与生产
四、三轮、四轮货车的研制
第八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7~1990年)
第一节 交通管理体制的变革
一、市管县交通新体制的实施
二、交通企业内部体制的变革
一、海轮泊位的建设
第二节 南通港口外开放
二、港口外贸运输的发展
三、外轮代理业务的开拓
四、港口涉外机构的设立
五、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第三节 水上运输的新发展
一、内河港口生产的发展
二、长江客运的繁荣
三、高速客轮公司的兴办
第四节 航政管理和航道建设
一、航政机构的演变及其管理
二、渡口管理的制度化
三、海港引河的开拓和整治
四、环城濠河的治理
第五节 惨重的“5·8”撞船事故
第六节 公路的全面发展
一、主要干线的改建
二、一级公路和水泥路的诞生
三、城市进出口道路的改建
四、县、乡公路的兴起
五、市区道路的扩建
六、九圩港大桥的新建
第七节 公路运输的蓬勃发展
一、客运的新发展
二、城市公共交通的繁荣
三、零担货运的开拓
四、公路集装箱运输的兴办
五、联运的进一步发展
六、汽车运输的联营
七、个体运输的崛起
第八节 交通科技的应用
一、斜钻孔灌注桩的试验
二、爆破在拆桥中的应用
四、JS–661E型客车的研制
三、双曲拱桥拱座位移整治的研究
五、JS155C10客车的制造
六、集装箱中转站的设置
七、矩阵交融管理系统的研究
第九节 职工教育的复苏和发展
第十节 通沙汽渡的建造和运营
第十一节 承建国外公路工程
一、公路运输的蓬勃发展
第一节 运输业的市场化
第九章 改革开放深化时期(1991~1996年)
二、水上运输的逐渐衰退
三、联运市场的分割和竞争
四、运输市场的管理和导向
五、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进
第二节 南通公路的高速发展
一、干线公路的现代化
二、支线公路的黑色化
三、城区道路的规范化
四、“黄金水道”的汽渡
第三节 航道工程的建设
一、九圩港船闸建成
二、南通船闸大修
三、航道船闸养护
四、航道技术等级的审定
五、文明航道的创建
第四节 南通港口的发展
一、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长
二、集装箱运输量持续上升
三、港口客流量逐年下降
四、江、海码头建设新起色
第五节 港航监督的重点安全防范
一、重点航段的监控
二、重点船舶的管理监督
三、港航监督的源头管理
五、抗洪救灾中的抢险义举
四、水上交通稽查机构的建立
第六节 城市公共交通的繁荣
一、城市公共交通主渠道的保障作用
二、客运车辆大幅度增加
第七节 航空事业的开拓
一、南通机场的重新修建
二、如皋至北京航班的复航
三、狼山索道的营造
二、交通教育的发展
三、汽车维修行业管理机构及检测中心的兴办
第八节 交通社团和科教事业的发展
一、交通科技的开发
四、交通行业协会的建立
大事记
附录一 南通交通行政机构领导人员名录
附录二 南通市交通系统历年荣获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光荣称号者名录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南通市交通史 199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南通市交通史 199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南通市交通史(1999年版)》是一部系统梳理南通市交通发展历程的地方史志文献。全书以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为主线,以城市交通建设的阶段性变革为支点,全面展现了南通从封闭水乡到开放港城的交通嬗变过程。文章回顾了近百年来南通公路、水运、铁路与航空交通的演进,揭示了交通建设对城市格局、经济布局以及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从清末民初的江海航运,到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公路与港口群建设,《南通市交通史》以详实的史料和宏观的视角,描绘出南通交通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书进行深入解读:一是南通交通的历史渊源与早期形态,二是近现代交通建设的演进与成就,三是改革开放后交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四是交通变革对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旨在呈现一部地方交通史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时代精神。
1、南通交通的历史渊源与早期形态
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自古即为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早在唐宋时期,这里便形成了以通州城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依托长江水道与如皋、海门等地的运河体系,南通的交通以水运为主,舟楫往来不绝,为当地的盐业、棉纺业和渔业提供了运输保障。
明清时期,南通的水运体系进一步完善,通吕运河、五山港、狼山港等成为重要的航运枢纽。彼时的交通虽以人力与风力为主,但已初步构成区域经济交流的基础框架。由此奠定了南通作为江海门户的历史地位。
至清末,张謇兴办实业、倡导新式交通建设,南通的交通格局出现近代化雏形。港口码头、轮船航线的开通,使南通成为江苏沿江重要的货运中转地,为近代南通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近现代交通建设的演进与成就
进入20世纪后,南通的交通建设逐渐摆脱传统水运的单一局面。民国时期,公路修筑开始萌芽,南通至如皋、海门、启东等地的简易公路相继开通,为地方经济交流注入活力。与此同时,轮渡与内河运输依旧发挥着支撑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南通交通建设迎来新局面。20世纪50至70年代,国家大规模投资农村道路与桥梁建设,南通县区间的交通联系日趋紧密。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长,南通港的货运量也稳步提升,为工农业生产和物资调配提供了重要保障。
至20世纪80年代,南通逐步进入综合交通发展阶段。以港口现代化为龙头,公路、水运、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1991年宁通公路的全线贯通,标志着南通首次实现与省会南京的快速公路连接,区域交通的整体格局焕然一新。
3、改革开放后交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改革开放为南通交通注入了强劲动力。上世纪90年代,南通全面启动交通现代化建设工程。《南通市交通史(1999年版)》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的飞速发展:公路等级提升、港口群扩建、铁路建设提速,形成了以南通港为核心的立体交通网络。
特别是1990年代中后期,南通港口的扩容与现代化设备投入,使其成为国家沿海重要开放口岸。洋口港、通州湾港区的规划建设,为后续的经济开放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城市公交体系的建立和道路绿化改造,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条件,标志着南通交通从功能型向服务型转变。
在此阶段,南通还注重交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沿江高速与沿海公路的修建,不仅促进了货运物流,也为滨江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支撑。《南通市交通史》以详实数据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跃迁,展现出南通交通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坚实步伐。
4、交通变革对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推动
交通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南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随着公路与港口建设的完善,南通成为江苏沿海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产业布局由传统的轻工业向高端制造业、外向型经济转型,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交通发展同样改变了南通人的生活方式。城乡通达的公路网络缩短了空间距离,带动了城镇化进程;公交、轮渡与铁路的互联互通,让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南通市交通史》在叙述中多次强调,交通不仅是一种基础设施,更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此外,交通的现代化还促进了南通文化与旅游的繁荣。狼山、濠河、启东黄金海岸等景区的旅游线路得以优化,形成了交通带动旅游、旅游反哺交通的良性循环。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正是交通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
总结:
总体而言,《南通市交通史(1999年版)》不仅是一部交通建设的记录,更是一部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变迁的综合性史志。它以翔实的数据与丰富的史料,展现了南通百年交通发展的历史纵深和时代厚度。从舟楫时代到高速时代,从封闭水乡到开放港城,南通交通史映射出城市从传统向现代跨越的坚实步伐。
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回顾,更在于启示未来。它提醒我们,交通永远是城市发展的先行力量,是区域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今天的南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跨江融合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时代。未来的交通建设,将继续书写属于南通的新篇章。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