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水利志 201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海门水利志》
【作者】:海门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黄志良主编
【出版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时间】:2014
【页数】:524
内容简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概况
第一节 成陆变迁
第二节 地质构造
一、地质
二、地貌
第三节 土地面积
第四节 土壤植被
一、土壤
二、植被
三、矿产
第五节 气侯
一、气温
二、降水
三、蒸发
四、风
第六节 自然灾害
一、潮灾
二、涝灾
三、旱灾
四、台风、大风
五、龙卷风、飓风
六、江坍
第二章 水系·水资源
第一节 水系
一、区域性水系
二、沿海水系
三、沿江水系
第二节 水资源
一、资源总量
二、开发利用
三、水资源质量
附录一、黄海水域
附录二、长江水域
附录三、内河水文
第三章 围垦·垦殖
第一节 围垦
一、沿海围垦
二、江心沙围垦
三、永隆沙围垦
四、江滨沙围垦
五、圩角沙围垦
六、灵甸沙围垦
七、新通海沙围垦工程
第二节 垦殖
一、组织移民
二、兴修水利
三、土地利用
附录一、沙案
附录二、永隆沙之争
第四章 江海堤防
第一节 海堤
第二节 江堤
第三节 治坍
一、江岸治坍
附录、江心沙农场护岸
二、海堤护坡
第五章 河道治理
第一节 区域性河道
第二节 沿海河道
第三节 沿江河道
附录、灯杆港
第六章 水工建筑
第一节 沿海控制涵闸
第二节 沿江控制涵闸
第三节 内河控制涵闸
一、通吕、通启两大水系分界控制涵闸
二、通启运河水系西片与中片分界控制涵闸
三、通启运河水系中片与东片分界控制涵闸
四、沿江与中西、中东片分界控制涵闸
五、通东地区分片控制涵闸
六、其他小片控制涵闸
第四节 桥梁
一、公路桥
二、农村公路桥
三、人行桥
第七章 农田水利
第一节 基本河网
一、三级河
二、四级河
三、明沟、丰产沟、宅沟、横沟
第二节 分片治理
一、通东片
附录、正余镇的农田基本建设
二、中西片
三、中东片
四、沿江片
五、城区片
第三节 改土治渍
一、平整土地
二、盐碱土治理
附录、1964年海门县通吕运河以北地区盐碱土治理规划
三、低洼地治理
四、田间工程
第四节 水生态治理
一、生态水利
二、民生水利
第八章 农田排灌
第一节 自控灌溉
第二节 机械灌溉
第三节 电力排灌
一、输电线路
二、变电所
三、灌溉站
四、提水站
五、排涝站
第四节 其他灌溉方式
一、喷灌
二、窨灌
第九章 防汛抗灾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防汛
第三节 抗灾纪实
一、防洪防潮
二、排涝
三、抗旱
第十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堤防管理
一、管理体制
二、管理制度
第二节 河道管理
一、管理体制
二、管理制度
第三节 涵闸管理
一、管理体制
二、管理制度
第四节 机电管理
一、管理体制
二、管理制度
三、技术管理
第五节 桥梁管理
一、管理体制
二、管理制度
第六节 水政管理
一、管理体制
二、水政执法
第七节 水资源管理
第八节 经费管理
一、资金来源
二、投资原则
三、民力负担
四、民工报酬
五、民工抚恤
六、水利工程赔偿
第九节 建设管理
一、概预算管理
二、质量管理
三、招投标管理
四、监理管理
第十一章 水利基础工作
第一节 测绘勘测
一、地形测量
二、地基勘测
第二节 水文
一、站网布设
二、水质测验
三、径流测验
四、长江河口区上段全潮水文测验
五、沿海海域全潮水文测验
第三节 规划设计
一、沿革
二、治理标准
三、水利规划
四、水工设计
五、施工技术
第十二章 水利科技
第一节 科技队伍
一、科技人员
二、人才培训
三、职称评定
第二节 科技工作
一、水利科研
二、科技刊物
第三节 科技团体
一、水利学会
二、海门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水利分会
第四节 科技成果
一、土心丁坝护岸
二、软体排的推广应用
三、自动引排多用式涵洞
四、头刀薄荷喷灌
五、长江北支上口堵坝效益分析
六、厂洪乡农田水利规划
七、水量平衡原理在挡潮闸排涝计算中的应用
八、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九、海门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十、水力冲挖机组在河道疏浚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与推广
十一、海门县现有水利设施普查
十二、南通市土壤渗透性测定与研究
十三、江苏省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研究及其应用
十四、水力冲挖机组在河道疏浚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与推广
十五、水力冲挖机组在培修江堤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与推广
十六、江苏省农作物灌溉试验资料整编与分析
十七、用减载法修复护岸挡土墙
十八、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与开发试点研究
十九、提高小型机电灌区灌溉效益的应用技术
二十、旱稻喷灌的研究与应用
二十一、南通条排沟地区稻田减渗防漏技术研究
第五节 论文、著作
一、论文
二、著作
第十三章 机构设置
第一节 市(县)水行政主管机构
一、机构沿革
二、主要职责
三、领导人更迭
第二节 局内科室
一、科室职责
二、负责人更迭
第三节 乡镇水利站
一、主要职责
二、人员更迭
三、综合经营
第四节 事业单位
一、涵闸管理所
二、堤防管理所、节约用水办公室
三、水政监察大队、水利工程水费管理所
四、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
五、农水科研站
六、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所
第五节 水利企业
一、海门市水利电力建筑工程公司
二、海门市水利局船队
三、海门市水利局凿井队
四、海门市水利物资公司
五、海门市水利局劳动服务公司
六、海门市水利机械疏浚工程公司
七、附属厂
八、海门市河海建筑安装公司
九、南通业勤水利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十、海门市华祥凿井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十一、南通禹中水利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第十四章 治水人物
第一节 人物传略
一、沈起
二、陈朝玉
三、徐文灿
四、特来克
五、张謇
六、谈觉农
七、范欽孟
八、顾国民
九、秦朝纲
十、范步洲
十一、施成熙
十二、黄胜
十三、崔金鳌
十四、秦涛
十五、胡海涛
十六、施雅风
十七、樊发祥
第二节 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一、先进集体
二、先进个人
第三节 荣获国家水利部颁发的水利水保荣誉证书的名录
第十五章 丛录
第一节 重要文献
一、海门县政府布告
二、关于植树造林的政策和经营管理的试行办法
三、关于江堤树木管理维护堤防安全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
四、海门县对江海堤防和涵闸管理制度(试行办法)通知
五、关于加强《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请示报告》的通知
六、关于印发海门县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七、关于切实做好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
八、海门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
九、关于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十、关于《印发海门市沟河环境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十一、关于加强全市水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
十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意见
十三、关于加强农村沟河长效管理的意见
第二节 碑文
一、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
二、徐公堤碑
三、通海界柱铭
四、通海定界后记
五、东灶港闸纪念碑
六、海门港建港纪念碑
七、江堤达标纪念碑
八、海太汽渡纪念碑
九、立新闸出江港道水系调整工程纪念碑
十、海门市新通海沙综合整治工程纪念馆
第三节 诗选
一、送海门沈尹监察湖南
二、渔舟
三、过扬子江心
四、咏陶村牧歌
五、咏海门景六首
六、捍海堰
七、庚辰(1520)岁归省,观江水逼县有感
八、悲感六首
九、徐公堤
十、海门歌
十一、海门砖砚歌
十二、青龙港
十三、浒通港
十四、沈堤
十五、江堤曲
十六、湖上
十七、湖上(和个簃)
十八、垦区的海门人
第四节 文记
一、海门县沈兴宗兴水利记
二、海门迁县记
三、海门狮山记
四、青龙港变迁
五、九匡河堵坝工程
六、水利和人民武装相结合——开河做岸造靶场
七、大新港港东涵洞坍塌事故
八、出征工程
九、气象风潮地方谚语
索引
后记
· 海门水利志 201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海门水利志 201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海门水利志(2014年版)》是全面系统反映江苏省海门市水利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志书,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未来水利建设的蓝图。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以事实为依据,涵盖了水文气象、江河湖泊、农田水利、防洪抗灾、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展现了海门从“治水安民”到“科学治水、生态治水”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从“历史沿革与编纂背景”、“海门水系与水利格局”、“防洪抗灾与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的成就与未来展望”四个方面,深入探讨该志书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全面揭示海门地区在水利事业发展中的智慧与担当,反映地方治水理念的变迁与创新,为当代水利事业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1、历史沿革与编纂背景
《海门水利志(2014年版)》的编纂,是海门地方志事业的重要成果,也是地方治水经验系统整理的重要标志。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水系发达、河网密布,自古以来便有“因水立邑、以水为命”的历史传统。编纂这部志书,旨在全面记录海门地区几百年来治水的历史脉络、制度变迁与工程实践。
在历史沿革上,海门治水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彼时,江潮侵蚀、洪涝频发,地方官民合力修堤筑坝、疏浚沟渠,为后来的水利建设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门水利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防洪体系、灌溉工程、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以综合治理为主的现代水利格局。
《海门水利志》的编纂历时数年,由地方政府牵头、水利部门主导、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该志书在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口述访谈等方面均极为严谨,内容丰富详实,不仅是地方史料的重要载体,也是一部系统展示海门治水经验的专业性文献。
2、海门水系与水利格局
海门境内河流众多,水网纵横,形成了独特的江海交汇水系格局。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境南,入海口处水势浩荡,潮汐变化明显,内陆则以支流、沟渠、圩区相互贯通,构成了典型的江海平原水文特征。《海门水利志》详细描绘了这一水系结构,对各主要河道、堤防及水闸进行了系统梳理。
在水利格局上,海门形成了“以长江为屏障、以圩区为基础、以沟河为纽带”的综合防御体系。通过志书记载,可以清晰看到海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水利建设重点:20世纪50年代重在抗洪抢险,70年代侧重农田水利,90年代以后转向防洪与生态并重的综合治理。
此外,志书还重点描述了海门境内几大重点水利工程,如三厂闸、悦来闸、东灶港排水系统等。这些工程不仅有效缓解了洪水威胁,还推动了农业灌溉、城市排水、生态涵养等多元功能的实现,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生态”一体化的水利布局。
3、防洪抗灾与水资源管理
海门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洪潮威胁长期存在。《海门水利志(2014年版)》对历次重大水灾进行了详细记述,从民国时期的洪涝灾害,到建国后的防洪抗灾工程,每一场战“水”的历史都折射出海门人民坚韧不拔的治水精神。
志书中指出,海门在防洪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创新,从传统的人工堤防逐步发展为科学化、系统化的防御体系。通过构建防洪堤、调蓄湖、排水闸、泵站等多层级设施,实现了“蓄、排、导、分”相结合的防洪机制,大大提高了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在水资源管理上,志书充分体现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理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海门通过实施水资源总量控制、水权制度改革、水功能区划等措施,有效保障了用水安全与生态平衡。志书中特别强调了地下水保护与污水治理的重要性,显示出海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前瞻性。
4、水利建设的成就与未来展望
《海门水利志(2014年版)》不仅是一部总结过去的志书,更是一份展望未来的战略参考。志书全面记录了新世纪以来海门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显著成就,如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水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等,这些成果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进入21世纪后,海门积极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水情监测、工程调度、应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志书中提到,海门水利部门通过建立数字孪生平台、水文自动站网等手段,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实现了从“人防”向“智防”的跨越。
展望未来,海门将继续秉持“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流域治理体系,强化防洪安全与生态修复并重的政策导向。志书所展示的经验与精神,将成为新时代海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引。
总结:
《海门水利志(2014年版)》是一部集历史、科学、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地方志书,它不仅记录了海门人民与水共生共荣的历史记忆,也展现了地方政府科学治水、系统治理的智慧结晶。通过系统梳理水系格局、防洪体系与建设成就,志书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与治水思路。
本文通过对该志书的多角度分析,揭示了海门治水事业的历史脉络与未来方向。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现实意义来看,《海门水利志(2014年版)》都堪称地方治理经验的典范,对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