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格式:PDF电子版
微信QQ: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作者】:梁方仲编著
    【出版社】:北京:中华书局
    【时间】:2008
    【页数】:761

    总序

    凡例

    正编

    甲编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情况及历代户口的地域分布说明

    甲表1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数,每户平均口数和每户每口平均田亩数

    甲表2前汉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3前汉各州郡国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4前汉元始二年各郡国人口密度

    甲表5后汉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6后汉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7后汉各州郡国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8后汉永和五年各郡国人口密度

    甲表9后汉对前汉郡国口数增减之比较(系估计数字)

    甲表10后汉对前汉西北各郡国口数的比较

    甲表11后汉对前汉淮汉以南各郡国口数的比较

    甲表12汉初各侯初封时及国除时的户数及其升降百分比

    甲表13三国、西晋、南北朝的启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14西晋太康初年各州户数、平均户数及各州户数的比重

    甲表15西晋太康初年各州郡国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16刘宋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17刘宋各州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18北魏一部分州郡的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19东魏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20东魏各州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21隋、唐、五代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22隋各州郡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大业5年,公元609年)

    甲表23唐贞观十三年各道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道户口数的比重(公元639年)

    甲表24唐贞观十三年各道府州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公元639年)

    甲表25唐天宝元年各道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道户口数的比重(公元742年)

    甲表26唐天宝元年各道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公元742年)

    甲表27唐开元、元和各道府州户数及元和时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28唐代各道人口密度

    甲表29辽代各道府州军的户数、军兵丁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出军兵丁数

    甲表30辽代御帐亲军数

    甲表31辽代历朝所建宫卫骑军数

    甲表32北宋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33北宋主客户口数及客户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34南宋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35北宋初年各道府州军主客户数及客户所占的百分比

    甲表36北宋元丰初年各路府州军主客户数及客户所占的百分比

    甲表37北宋太宗朝及神宗朝各路(道)主客户数及客户占总户数百分比的比较

    甲表38北宋各路府州军监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39宋元丰、崇宁、绍兴、嘉定四朝各路户口数的比较

    甲表40宋代各路人口密度

    甲表41金代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42金代猛安、谋克等户口及垦田、牛具数

    甲表43金代猛安、谋克户平均口数、田数及正口和奴婢的比数

    甲表44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户口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45金代各路民户数、平均户数及各路户数的比重

    甲表46金代各路府州军的民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47元代户口数及其升降百分比

    甲表48元代各省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省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49元代各省路府州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50元代各省人口密度

    甲表51明太祖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2明成祖朝户口及税粮数

    甲表53明仁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4明宣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5明英宗朝(正统)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6明代宗朝(景泰)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7明英宗朝(天顺)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8明宪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9明孝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0明武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1明世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2明穆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3明神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4明熹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5明代历朝户口、田地的总平均数

    甲表66明代历朝每户平均口数及每户每口平均田地数

    甲表67明代历朝户口、田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68明太祖朝分区户口数

    甲表69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户口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70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各分区户口占其总数的百分比

    甲表71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72明代南、北直隶及各布政使司人口密度

    甲表73明天顺初年及嘉靖、隆庆年间各司府县的里数及估计户数

    甲表74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人丁及田地数

    甲表75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每朝及每十年平均人丁数、田地数及每丁平均亩数

    甲表76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人口数及存仓米谷数

    甲表77清咸丰、同治两朝的人口数

    甲表78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初、中期)四朝各直省人丁数

    甲表79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各直省人丁数占其总数的百分比

    甲表80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进各直省人丁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81清乾隆十八年各直省户、丁口数及每户平均丁口数

    甲表82清乾隆(后期)、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各直省丁口数

    甲表83清乾隆(后期)、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各直省丁口数占其总数的百分比

    甲表84清乾隆(后期)、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各直省丁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85清同治、光绪两朝各直省口数

    甲表86清宣统年间调查(公元1912年汇造)之户口数的修正

    甲表87清代各直省人口密度

    甲表88清嘉庆二十五年各府州人口密度

    甲表89中国历代县户口数、每县平均户数及平均口数

    乙编 唐宋元明清田地、田赋概况说明

    乙表1唐天宝中户税、地税及租庸调估计收入数

    (1)户税、地税估计收入数

    (2)租庸调估计收人数

    乙表2唐天宝中岁入钱粟布绢绵之数及其用途

    (1)岁人钱数及其用途

    (2)岁入粟数及其用途与所输仓库

    (3)岁入布绢绵数及其用途与输往地点

    乙表3唐建中年间税户、籍兵数及钱谷收支数

    (1)建中元年税户、籍兵及钱谷数

    (2)建中初年钱谷数及内外费用

    乙表4唐天宝八年各道屯粮数及其百分比

    乙表5唐天宝八年各色米粮总数

    乙表6北宋至道末年及天禧末年实收租税数

    乙表7北宋岁出入总数

    乙表8北宋熙宁十年夏秋二税现催额及其百分比

    乙表9北宋元丰八年各项税物岁人岁出数

    乙表10北宋元丰年间分区官、民田数及其百分比,与夏秋二税现催额

    乙表11北宋熙宁三年至九年诸路水利田数

    乙表12北宋熙宁年间诸路职田数

    乙表13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岁漕定额及治平二年漕运实数

    乙表14北宋淳化四年东南六路漕运上供米额

    乙表15北宋熙宁九年诸路上报司农寺免役钱物收支及应在现在数

    乙表16北宋宣和元年诸路上供钱物数

    乙表17两宋历朝岁出入缗钱数

    乙表18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各路上供钱银数及其百分比

    乙表19宋代各路租税收入中的匹帛数

    乙表20南宋绍兴中年东南诸路岁起绢绸绫罗絁匹数

    乙表21南宋绍兴年间各地上供和买绢布匹帛岁额

    乙表22元代岁入粮数

    乙表23元代科差总数

    乙表24元代赏赐诸王贵戚户丝户钞数

    乙表25元代的赐田

    (1)元代历朝所赐诸王公主百官寺院田地数

    (2)元代历朝所赐诸王公主田地数

    (3)元代历朝所赐功臣百官田地数

    (4)元代历朝所赐各寺田地数

    乙表26元代屯军屯民人户数及屯田亩数

    乙表27元至元二十年至天历二年每年海运粮米数及耗损率

    乙表28明实录中关于洪武朝增垦田亩数的记载

    乙表29明洪武、弘治、嘉靖三朝分区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乙表30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田地数

    乙表31图书编等三书关于明弘治十五年分区田地数字之对照

    乙表32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每户每口平均田地数

    乙表33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各区田地占其总数的百分比

    乙表34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田地数的升降百分比

    乙表35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实征麦米数

    乙表36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平均亩田征粮额

    乙表37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实征麦米数占其总数的百分比

    乙表38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实征麦米数的升降百分比

    乙表39明洪武二十六年分区实征税粮数

    乙表40明弘治十五年分区官、民田数及其百分比

    乙表41明嘉靖初年分区户口、钱粮数

    乙表42明嘉靖中年后分区里数及户口、田赋数

    乙表43明天顺年间各府州粮额数

    乙表44明崇祯(?)年间各府州粮额数

    乙表45明末各府州粮额数

    乙表46明永乐初至成化末屯田子粒数

    乙表47明成化末至正德末及万历中屯田顷数及子粒石数

    乙表48明嘉靖初至天启末屯田子粒及屯牧地银与屯折银数

    乙表49明代各都司卫所屯田及其粮银额数

    乙表50明洪武及万历年间南京各卫屯粮数

    乙表51明永乐初至正德末漕粮数及减免天下税粮数

    乙表52明嘉靖初至隆庆末漕粮的额运、改折、实运等数及各处运纳粮数

    乙表53明泰昌元年至天启末年额运及实该进京通二仓漕粮数

    乙表54明成化八年以后分区漕运正粮及改兑米、预备米额数

    乙表55明代各卫所官军转运漕粮额数

    乙表56明万历六年分区起运存留米麦数及其百分比

    乙表57明代各镇军马额数

    乙表58明代九边兵饷额数乙表59明万历四十八年分区加派地亩银数

    乙表60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田赋加派占辽饷总数的百分比

    乙表61清代各朝各直省田地数

    乙表62清代各朝各直省田地占其总计的百分比

    乙表63清代各朝各直省田地数的升降百分比

    乙表64清光绪十三年各直省各项田地数及其百分比

    乙表65清初十四省原额田及实额田数

    乙表66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各直省田赋数

    乙表67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每人平均亩数及每亩平均银粮数的升降百分比

    乙表68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各直省田赋占其总数的百分比

    乙表69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各直省田赋的升降百分比

    乙表70清顺治十八年各直省人丁、田地、田赋及其平均数

    乙表71清康熙二十四年各直省人丁、田地、田赋及其平均数

    乙表72清雍正二年各直省人丁、田地、田赋及其平均数

    乙表73清乾隆十八年各直省人丁、民田、赋银粮及其平均数和赋粮的起运存留米数

    乙表74清乾隆三十一年各直省人丁、民田、赋银粮及其平均数和赋粮的起运存留米数

    乙表75清乾隆四十九年各直省人丁、田地及额征田赋数

    乙表76清嘉庆十七年各直省人口、田地及其平均数

    乙表77清嘉庆二十五年各直省府州厅户口、田地及额征田赋数

    乙表78清康熙初年各直省地丁银数

    乙表79清道光朝各直省额征及实征地丁银数

    乙表80清光绪十一年至二十年各直省实收田赋数

    乙表81清光绪十九年各直省实收田赋数

    乙表82清光绪二十九年各直省征收田赋数

    乙表83清光绪年间各直省地丁及耗羡银数

    乙表84清雍正二年、乾隆十八年、三十一年各直省屯田、屯赋及其平均数

    乙表85清雍正二年、乾隆十八年各直省学田及田租数

    乙表86清乾隆十八年八省漕运米麦豆实数

    乙表87清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二年、乾隆十八年各直省地丁钱粮起运存留银数及其百分比

    乙表88清嘉庆及光绪年间各直省起运存留正耗银数及其百分比

    乙表89明、清两代每口平均负担粮银数

    附编

    说明

    附表1自隋至清杭州、苏州、松江三府的户口数及其升降百分比

    附表2明、清两代南直隶各府州田赋数及征麦米数

    附表3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苏、松、常、镇四府户口田地及实征米麦数

    附表4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苏、松、常、镇四府户口田地及实征米麦数的升降百分比

    附表5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苏、松、常、镇四府户口田地及实征米麦数占全国总数的百分比

    附表6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苏、松、常、镇四府户口田地及实征米麦数的平均数

    附表7明初苏州府分县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附表8清代苏州府分县实在人丁数

    附表9清嘉庆二十五年苏州府分县男丁数和女口数的比较

    附表10明代松江府分县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附表11明代松江府分县男子数和妇女数的比较

    附表12清代松江府分县实在男妇数

    附表13元、明两代常州府分县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附表14清代常州府分县实在当差人丁数

    附表15明、清两代福建各府田赋数及征米数的比较

    附表16明、清两代浙江各府田赋数及征米数的比较

    附表17南宋临安府分县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附表18明代杭州府分县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附表19清代杭州府分县人丁数

    附表20清乾隆四十九年杭州府分县户数、丁口数及每户平均丁口数

    附表21清乾隆四十九年杭州府分县乡民数和市民数的比较

    附表22明、清两代嘉兴府分县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附表23清代嘉兴府分县大小丁口数

    附表24清代嘉兴府分县大小丁口数的百分比

    附表25清康熙三十年开封府分县旧管、开除、新收及实在人丁数

    附表26清道光十七年济南府分县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附表27清道光十七年济南府分县男女大小口的百分比

    附表28明万历朝、清光绪朝顺天府分县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附表29唐、北宋、元三代在今广东省境内各府路州户数比较表

    附表30唐代在今广东省境内各府州户口比较表

    附表31北宋在今广东省境内各府州主客户比较表

    附表32元代在今广东省境内各路州户口比较表

    附表33清康熙、雍正、道光三朝广州府分县丁数

    附表34明代各朝广州府分县田地及税粮数

    附表35清嘉庆二十二年广州府分县田地、地丁银数、起运存留驿传银数及其百分比

    附表36清嘉庆二十二年广州府分县屯田及屯米数

    附表37清道光九年福建全省分县人口数

    别编

    小序

    表说1历代男女法定年龄与赋役课免的规定

    表说2西晋户调式及“边远夷人”纳布米额

    表说3西晋平民男女丁占田课田额数

    表说4西晋品官占田及荫客限额

    表说5西晋高级官员食俸及赐绢、菜田额数

    表说6东晋南朝品官荫客限额

    表说7北魏地方官公田额数

    表说8北魏迄唐均田制下平民受田额数

    表说9北魏迄唐良民户调赋役额数

    (1)一夫一妇的户调田租及每丁男的力役额数

    (2)未娶丁男及奴婢丁牛的租调额数

    表说10唐代亲贵官勋永业田额数

    表说11隋、唐内外官职分田额数

    表说12唐代内外官府公廨田额数

    表说13唐开元二十五年调赋绵绢麻布等物的区域分布

    表说14元世祖中统元年每户输纳丝料包银税率

    表说15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丁地税税率

    表说16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夏税及秋粮项目分类比较

    表说17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夏税及秋粮项目的输纳区域分配

    表说18明代南北分区兑运法中每石漕米加征脚耗轻赍率

    表说19清乾隆年间各直省各类田地每亩征科额数

    (1)民赋田每亩征科额数

    (2)更名地等各类田地每亩征科额数

    (3)归并卫所屯地等各类田地每亩征科额数

    (4)农桑地等各类田地征科额数

    表说20清乾隆年间各直省人丁等每口科银额数

    历代户口、田地升降比较统计图

    1历代户数比较

    2历代人口比较

    3历代垦田比较

    4明代历朝户、口和田地数的升降

    5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人丁、田地数的升降

    6清乾隆至光绪六朝人口数的升降

    附录

    一、中国历代度量衡之变迁及其时代特征

    Ⅰ.历代度量衡之变迁

    Ⅱ.度量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时代特征

    二、中国历代度量衡变迁表

    (甲)中国历代尺之长度标准变迁表

    一、古今尺度的比较

    二、吴承洛的推算

    三、刘复和杨宽的推算

    四、万国鼎对唐尺的推算

    (乙)中国历代升之容量标准变迁表

    (丙)中国历代两斤之重量标准变迁表

    (丁)中国步和亩的进位变迁表

    三、引用书籍、论文目录

    (一)引用书籍目录

    (二)引用论文目录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是一本系统整理和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土地及赋税相关数据的权威性参考书籍。本书通过对历代王朝的户口、田地及田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揭示了中国社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和人口状况。这些数据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及其演变的宝贵资料,也为了解中国封建经济模式提供了实证依据。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数据的来源与可靠性、各朝代的户口和土地变化趋势、田赋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以及该统计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经济的意义与应用。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将全面展现该书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数据的来源与可靠性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所包含的数据来源多样,涵盖了从先秦至清朝的各个历史时期。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历代官府的官方记载,如地方政府的户籍登记、征税记录等,同时也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古代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历史资料的可靠性往往受限于当时的统计方法、记录的准确性以及历史的遗失情况。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统计工具和方法,户口和田地的统计多依赖于各级地方官员的上报和记录。这些记录受限于各地的行政能力、政治环境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因此在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部分地区因战乱或天灾,可能会出现数据的失真或遗漏。此外,由于官员的主观因素或数据上报的层层转递,也可能对统计结果产生影响。

尽管如此,《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的整理和对比分析,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历史资料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这使得该书的统计数据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实际情况,为研究中国历史经济提供了重要参考。

2、各朝代的户口和土地变化趋势

中国古代的户口与土地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革而变化。在《2008年版》的统计中,各朝代的户口和土地数据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总体而言,古代中国的人口增长与土地分配紧密相关,政治稳定的时期人口往往增长较快,土地的分配和使用也逐渐趋向合理;而动荡时期,则会出现人口减少、土地集中或流失等现象。

例如,在唐代,由于国家的相对稳定和农业技术的提升,人口显著增长,土地的开垦和使用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扩展。这一时期的统计数据显示,唐代的土地分配相对均衡,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较为分散,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而在宋代,由于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农村贫富差距加大,导致土地分配更加不均,农民的生计逐渐困难。

而在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土地集中现象愈加严重。地主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和控制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通过对这些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户口和土地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理解各时期社会结构的演变。

3、田赋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田赋作为古代中国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制度的演变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中,田赋制度的历史变迁得到了详细的呈现。从最早的田租征收,到后来的赋税制度改革,田赋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

在唐代,国家实行均田制,土地和田赋相对均衡,赋税的负担较轻,农民相对安定。然而,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兴起,田赋制度逐渐发生变化,土地流转和土地兼并现象加剧,赋税的负担也逐步增加。这一时期的统计数据反映出,田赋不仅仅是对土地的税收,还是对农民劳动力的剥削,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明清时期的田赋制度,随着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的加剧,田赋的征收更加严苛。田赋不仅仅是国家财政的支柱,更成为了社会不满和政治冲突的根源。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的数据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田赋制度对农民生计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税负过重、税制不公以及土地兼并的加剧,导致了大量农民的贫困和流亡。

4、统计资料的历史价值与应用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的数据,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工具,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这些数据使学者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各朝代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状况,为揭示中国古代历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资源配置、财富分配以及税收负担的变化。在历史研究中,这些数据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历史框架,也为政策分析提供了可操作的基础。例如,学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朝代的户口与田地分布,研究土地制度的演变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古代社会如何应对人口增长、资源紧张等问题。

此外,这些统计数据还为当代的土地和税收政策提供了历史借鉴。通过对比古代的田赋征收与现代税收制度,可以为优化现代财政政策提供参考,帮助理解税收制度如何影响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总结:

通过对《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演变轨迹。从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各朝代人口与土地的变化趋势,到田赋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都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该书不仅是历史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涵盖广泛、数据详实的历史资料书籍,《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008年版》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解,其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不可忽视。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25678 有需要联系v;hx-25678 有需要联系v;hx-25678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县志下载县志下载
易学资料

对占星塔罗感兴趣关注公众号

相关推荐

  •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志 2002年版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志 2002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格式:PDF电子版 微信QQ: shuij56 县志简介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

    2025年9月28日
  • 百病中医鼻脐疗法.pdf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百病中医鼻脐疗法.pdf :百病中医鼻脐疗法,百病中医膏散疗法_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百病中医鼻脐疗法百病中医鼻脐疗法百病中医…

    2024年12月29日
  • 中国邮票大图典(共4册)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中国邮票大图典(共4册) 中国邮票大图典(共4册) Quantity 中国邮票大图典(共4册) 作者:山东省邮电管理局 出版机构…

    2024年11月18日
  • 男女性功能障碍独特秘方绝招张钢纲.pdf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男女性功能障碍独特秘方绝招张钢纲.pdf 男女性功能障碍独特秘方绝招张钢纲_图P1《男女性功能障碍独特秘方绝招张钢纲_page2…

    2025年10月16日
  • 易学资料

    对占星塔罗感兴趣关注公众号

  • 【湖南湘西常汉胡氏六修族谱】三十四卷_首四卷(湖南常德、汉寿家谱)_N7487.pdf – 家谱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湖南湘西常汉胡氏六修族谱】三十四卷_首四卷(湖南常德、汉寿家谱)_N7487.pdf :湖南湘西常汉胡氏六修族谱)三十四卷_首…

    2025年1月9日
会员介绍看上网站的私聊